人人书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本版附录一 一次关于中西美学比较的中韩对话[1]

书籍名:《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作者:张法
推荐阅读: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txt下载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笔趣阁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顶点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快眼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本版附录一 一次关于中西美学比较的中韩对话[1],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柳中夏 韩国延世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 法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柳:先让我们在这个纸上认识一下吧。我是在延世大学中文系工作的柳中夏。学位论文写了鲁迅。先生的《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一书,读得很是尽兴,又受诸多启发。首先应该感谢您欣然同意将您的书译成韩文。相信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美”的理解,韩国的读者将会自觉地对我们自己进行一番反省的。

下面将拜读您的著作时所受的感受及一些疑问束成几条请教于您。

张:十分高兴能认识柳先生。十分感谢先生对拙著的兴趣,我想,书如果像人一样有情性,也会对人特别是另一国度的人理解自己而情动于中。拙著虽出版于1994年,但写成于1990年。近十年来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西比较是一个大题目,里面可以讨论的问题很多,我也非常有兴趣讨论里面的问题,我觉得,在这个题域里,重要的不是得出的结论,而是讨论本身会给讨论者带来很多的启发。

顺便说一下,这种书面对话是我第一次遇到,它带给我一种新的写作体验,我很高兴它的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柳:从先生著作的题目提出第一条。“中西”这个范畴,在中国已是由来已久了。而且,“西”的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发生了变化。我认为,从古代过渡到中世纪的过程中与“西域”的相通;转入到近代赋予“洋夷”的称谓;再以后以鲁迅为首向西方进行“拿来主义”;又与苏联的结盟;这些都应该归入西方——更准确些说是西方的东方——的范畴里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与那些“西”相冲撞的过程中,中国将那些“西”的东西成功地溶化到自己体系的一部分中来了。中国的佛教,以及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等均是那历史实践中的重要史例。故此,我们亦能预测:最近中国所奉行的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改善,引进资本主义的某些规律,会无所大冲突,副作用会被溶化到中国的体系里来。

那么,何谓“西欧的美的核心”这一问题就很重要了。以侧重于中西的不同区别点,这是在拜读先生著作中的感受,通过文化的相撞,再展望文化的综合,中西之间的相互给予又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中国——如果把范围再扩大的话,就是生活在东亚细亚的我们——能够向西方提供的美的核心是什么?在此之前,我们从西方得到的“美”的诸因素中应该保持、发扬光大的核心又是什么呢?

张:先生说得很对,“西方”这一概念,对中国来说,有古今之异,在古代,西方一词主要用来指对中国文化发生了重要影响的天竺(印度),近代以来,西方一词主要是指以西欧、北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西方一词还可以有很多用法,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用不同的含义,拙著中,西方一词用来专指在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础上,融合源自希伯来的基督教而成长起来的西方文化。先生敏锐地看到了中国总是能把其他文化的长处吸收到自己体系中来,古代的社会容纳佛教和现代的学习西方是两个最经典的实例。但古今的最大不同是,在古代,佛教并未能改变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而成为了中国文化基本结构的一种补充,因此中国文化融合佛教并创造出汉化佛教是较容易的事。而在现代,西方文化却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因此,中国文化在融合西方文化的过程产生的矛盾、痛苦、曲折是前所未有过的。在这一意义上,拙著将中国文化限定在现代以前,正是为了中西的现代冲突提供一种文化背景。

先生提的后一大主题和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目前我还无法回答,因为它涉及的基本原理太复杂了点,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我想,提出问题比回答更重要。说实话,你的问题稍为变换一丁点角度,就变成了我平常在思考的问题:西方文化已经为当今的全球化的世界提供了什么?中国文化曾经为和可能为当今的全球化世界提供什么?(这包括两个问题:1.中国古文化能为当今世界提供何种文化资源?2.中国以古文化为基础和以西方冲击为契机的现代化经验会为当今世界提供何种经验?)以儒家和佛教为基础又一直在对西方冲击的挑战进行回应,并取得了相当成就的东亚(用杜维明先生的说法,包括工业东亚和共产东亚;用亨廷顿先生的说法,是儒家文化圈)将对当今世界提供什么呢?

柳:平素我常认为,人的生命现象的中心既是活动又是运动。如果让我概括一下西方对运动的观点,我会很自然地想起辩证法一词。我的粗略认识是:那辩证法的运动观是从古希腊开始,到黑格尔,又到马克思、恩格斯,再到列宁阶段。从观察当今中国的情势中发现了辩证法又迈向了新的一步或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这是在看到系统论或是反馈论等新的理论相互结合而得出的。

与西方的辩证法相对的就是阴阳论。我认为,是不是辩证法与阴阳论之间的冲撞及其相互渗透才是走向“新的世界观”的途径之路口,当然,这里又涉及美学问题。比如说,中国古典美学里一贯称美的是“和谐”——本译文里用了“调和”这样一个不太自如的用语——而西方则跨越了和谐将悲剧更推向极端以至于悲壮的境界。所谓“和谐”,会很容易坠落到“假中庸”。迎接21世纪我们所要追寻的美也离不开这样的问题。东亚细亚的阴阳论美学与西方的辩证法之美学之间的美的原理相互畅通的可能性欲在何处得以发现?

张:辩证法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方法论之一。它经黑格尔→马克思→列宁而进入中国,在现代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有了自己的独特形式,即毛泽东的以对立统一律为核心的矛盾斗争学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苏联解体后两极世界的消失和以因特网为特征,以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为主流的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中国思维必然要改变、在一些方面已经改变、在另一些方面正在改变自己的形式。

我认为,中国的思维就其最基本而言,包含在太极图中,它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有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补充的方面,一是阴阳论,一是有无论。只就阴阳论与西方的对立统一来说,一个最大的不同,它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是拙著未曾谈及而在我后来的一些著述中有所讨论的。这里展开去谈会太花时间,我的基本观点是,辩证法不能完全代表西方文化,发展到今天的西方文化,以福柯、德里达、后期维特根斯坦、阿多诺、伽达默尔、鲍西亚为代表的后现代思维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以气-阴阳-五行为构架的中国思维有它深厚的内蕴,当然也会在世界发生作用。是不是以后要把这些不同的东西综合成一个新东西,我还有保留,我更偏向于同意一位西方思想家的看法,思想是一种工具,各种思想相当于各种工具,每种工具都有自己独自的别的工具不能代替的用武之地,对于人来说,就是该用什么工具的时候,你就拿什么工具来用。当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现有的工具都不适合新的情况的时候,就是需要创造新工具的时候了。对于而今十分复杂的全球形势来说,可能没有一个工具可以成为万能工具,我们所能做的,一是清理人类的工具库,二是根据现实需要新造工具以增加工具库的种类库存。各种思想既是文化的,又是人类的,当现实需要某些思想汇通的时候,它自然会汇通起来。而没有这种需要的时候,人就想不起去做某一种汇通的事。

柳:最后,先生与我,韩国与中国之间的问题了。

作为研究鲁迅者,我认为,鲁迅是中国的“革命家、思想家又是文学家”,又是摆在世界文坛也毫不逊色的作家,宛如歌德、莎士比亚的文学就是世界的文学一样。从这一点上,鲁迅既是中国人,同时又是世界人。然而,走向“世界人鲁迅”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搭起一个桥梁作用的话,那将是再美不过的事情了。那是因为东亚人鲁迅这一事实。鲁迅是东亚人,但他不是世界人。鲁迅是中国人,但他又不是韩国人。然而鲁迅是中国人,又是东亚细亚人。每年有众多的中国学者访问韩国,又停留在韩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第一个印象是他们对去理解韩国却没有什么兴趣。一年多在韩国停留时间里,对学习韩语,理解韩中两国文化的热心度不高,这是我所遇见到的大多数的中国人的共同点。当然,我并非向他们发出什么“订单”。令人值得注意的事实是:西方文明已经过了立秋又经过了末伏再通过秋分的季节,我们——包括日本、越南——应该共同构画能够窥视新文明的可能性的东亚之巨像,即群像。此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是基于今后中国前景的乐观,另一方面是忧于中国重新走向“唯我中华中心”之道。我最关心的是先生如何看我这一观点的,换句话说,不仅仅是中国一个国家,而是通过对东亚这样一个联合体的发掘来重新调整新文明以及美的精髓。

张:十分感谢先生对鲁迅的爱好、兴趣和理解。我与先生有同感,鲁迅是中国的,是东亚细亚的,也是整个非西方文化的,当然也是世界的。我是从世界史的背景去理解鲁迅的。人类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阶段,一、被称为轴心时代(公元前700—前200)以前的100多万年漫长岁月,各原始文化基本上以大致相同的文化形态分散地发展着,孕育和准备了轴心时代的到来。二、轴心时代,世界各地同时出现各具特色的文化模式:希腊、印度、中国、波斯、玛雅……这些文化各带异彩,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和外在际遇,在近两千年的岁月中,基本上分散地在世界各地演化发展。三、16世纪资本主义在西方文化中兴起,并向全球扩张,分散的世界史变成了统一的世界史。西方文化带动了全球的现代化并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也就是各非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催逼下走向现代化的过程。鲁迅首先代表了中国走向现代性的痛苦、决心和深度;其次可以表征整个东亚走向现代性心态的某一方面;再次还可以象征整个非西方文化面对现代性挑战时的感受;最后,鲁迅是从分散世界史向统一世界史的世界现代性大潮中产生的某一方面的典型。

中国人对韩国的兴趣不大,这个问题很复杂,我暂谈一下自己的感想。先生如果放眼看去,就会发现,中国不仅仅是对韩国,对东南亚,对印度、对阿拉伯、对非洲、对拉美的兴趣更小。这是中国从1840年以来的痛苦造成的。从辉煌的古代突然跌落到悲贱的现代,能极大地牵动中国人心灵的只是世界的先进者,中国人认为西方最先进之时,是西方,认为苏联最先进之时,是苏联。日本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后来居上,尽管现代史使中日之间有很大的不快,中国对日本的兴趣相当大。中国人对韩国以前是知之甚少,但韩国作为东亚经济奇迹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之后,中国对韩国的兴趣的增长是相当快的了,在北京到处都可以看到韩国餐馆。连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里面也各有一个。在一个以经济为主要指标的现代世界中,谁强盛谁就获得最大的关心和注意,在美国,学日文的人比学中文的人还多,是同一个道理。如果韩国的发展超过了日本,世界包括中国在内对韩国的兴趣就会超过日本。中国在追赶先进的过程中,有太多的东西要学。我们还不能静下心来细细体味许多民族和文化的独特意味的美。我想这是我们自己都感到很遗憾而又无可奈何之事。

对于世界大势,我谈不上有研究,只能算有一些感受。我不认为西方文化已经过了秋分,而是觉得,西方文化现在是,在下一世纪仍将是世界主流文化。东亚起飞(尽管有了金融危机)给世界学界提出的问题是:现代化是否只有一种西方文化示范给世界的模式?有没有一种东亚模式?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新加坡、中国大陆、越南在一段时间内先后产生经济增长,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像好些人说的那样,由一种共同的文化(同属儒家文化圈)所促使的吗?无论怎样,东亚的共同性是人人都能感受得到的。我觉得,以东亚经验对人类的意义为课题对东亚各国的特殊性和共同性的研究应是东亚学人的共同责任。

感谢先生对中国前景的乐观。从客观上说,中国不可能成为唯我中华中心,从主观上说,在现代的知识背景上,学人智者不会去构筑这样一个中心。从传统上看,虽然古代中国形成了以华夏为中心的夷夏世界等级结构,但它不是古希腊式的殖民模式,更不是近代西方的殖民模式,而是一种和平主义的朝贡体系。因此这个传统不会演变为一种现代霸权。因此,对你的忧虑,我想说,如果中国能强大,将是东亚和世界的福音。对于我来说,我的忧虑是,中国能否找到更好的方式克服和解决自己的种种困难,并以这些困难的解决给第三世界国家一个示范。

柳:详读言不成章的提问,再次表示感谢。遥祝先生的研究硕果累累。如有机会,希望能面以相对促膝交谈,也期望东亚细亚圈交流的那一天早日来临并在此相会。

该是最后一个问题了,你好喝酒吗?

张:感谢先生心志宏大的提问,使我也一时间进入了一种宇宙人生之思。不知对其中的提问有没有误解,这些问题有的太复杂,也许要在一种面对面的辩证对话中才能清澄起来。真希望有机会“何日一斟酒,与君细论文”。我不常喝酒,但有一定酒量,不知韩国的酒度数有多高,倘若像西方一样都是低度,要我醉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 * *

注释

[1]本文为韩文版正文前的对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弹性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怪诞脑科学-战胜焦虑、混乱、拖延的自控术 混乱 2020年6月下半月刊·绿版 2020年7月上半月刊·红版 2020年7月下半月刊·绿版 2020年8月上半月刊·红版 2020年8月下半月刊·绿版 2020年9月上半月刊·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