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第二节 体悟与认识

书籍名:《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作者:张法
推荐阅读: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txt下载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笔趣阁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顶点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快眼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第二节 体悟与认识,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一、观、味、悟

在对对象进行纵深观照这一问题上,中国美学有一个发展过程,即由先秦之观到魏晋之味,再到宋代之悟。

先秦的观,除了仰观俯察、远近往还的外在视线,还有另一层含义,即由表及里。孔子由弟子们的发言,观到其内心的志向,季札通过聆听各国的音乐,观到各国的风俗国情:

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这种由表及里的观,就是后来儒家美学的“观风俗之盛衰”。无论是对人之观志,还是对乐之观风俗都是实体性的。魏晋人物品藻,观人转为对风神气度的欣赏。志是实的,风神气度是虚的。虚的风神气度可意得而难以言宣,观也随之转为味。这个转变由人物品藻很快波及各审美领域。音乐上,嵇康提出“声无哀乐”;诗歌上,曹丕提出“诗赋欲丽”;绘画上,顾恺之“以形写神”,都与风俗无关。最后钟嵘提出“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滋味,标志着审美欣赏的质实之观完全转入虚灵之味。本来,人物之神气,文艺之情韵,山水之灵趣也只能味。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澄怀味象”四字很能代表新的欣赏方式:

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世说新语·文学》)

玄晖灵心秀口,每诵名句,渊然泠然。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二)

这就是味出来的。因此,在审美欣赏的词汇里,出现了一大批与味有关的词组:玩味、咀味、吟味、细味、熟味、寻味……

宋代,禅宗语汇在士林中流行,“悟”又成为专门术语进入审美欣赏。“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严羽)悟与味针对的对象都是一个,都为难以形求的神、情、气、韵。如果分开用,悟即味;如果一起用,味专指悟的前一阶段,悟专指味的后一阶段。范唏文《对床夜语》说:“咀嚼既久,乃得其意。”咀嚼即体味、寻味、品味,得其意乃“悟入”。元人杨载《诗法家数》说“熟读玩味,自见其趣”,也是这个意思。元人刘壎《隐居通义》说:“世之未悟者,正如身坐窗内,为纸所隔,故不睹窗外之境,及其点破一窍,眼力穿透,便见得窗外山川之高远,风月之清明,天地之广大,人物之错杂,万象横陈,举无遁形。所争惟一膜之隔,是之谓悟。”这是着重强调悟作为最后阶段的特点。

味与悟也并不排除观,只是有了与味与悟的比较,观的外在质实的特点相对突出了。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谈欣赏也提出观。“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全谈的是质实性因素。仰观俯察,远近游目也以质实为主。综合观、味、悟,恰好可用这三个概念来描述中国美学欣赏的三个阶段。先是观,俯仰远近;然后是味,由观形质而味气韵,由言入意,披文入情;最后是悟,玩味既久,自然悟入,进入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

审美对象的神、情、气、韵只有味与悟方能得到。

二、认识与定性

中国的审美最后是要体悟出韵外之致;西方的审美最后是要认清对象的性质意义,其向纵深发展的倾向是认识型的。西方文化的本体是实体,审美中也要求对对象的意义定性。亚里士多德说:“我们看那些图像所以感到快感,就因为我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断定每一事物是某事物,比方说:‘这就是那个事物’。”[1]虽然在近代,康德提出了审美属于不确定概念,但是文化的定式又使得必须获得意义的定性,欣赏才算获得了对象。

定性意味着标准的引入。怎样才算正确地认识了对象,获得了对象的本质,西方美学史在艺术作品的审美上主要有五种方式:

(1)古典主义方式。它明晰地规定了美的法规:结构上的三一律(时间、地点、情节),人物的类型化,以理性的精神反映自然,表现人性。人们从作品中体会到符合这些规则,于是就获得了作品的本质。这类似于中国的绘画六法,但六法之首“气韵生动”只能体悟,古典主义法规却是可以明白地讲出来,给以定性的。

(2)作者方式。这在传记批评中突出表现出来。圣佩韦是其典型。要深刻地欣赏一部作品,必须熟悉作品的作者,知晓了作者的家庭出身环境、身体情况、经济状况、气质性格、经历遭遇,对作品也就可以定性了。这似乎类似于中国的文如其人,但中国的文如其人主要在人之气与作品之气的联系,是难以形求的,传记批评却一板一眼,证据了然。

(3)环境方式。这在环境批评中表现出来,丹纳是其典型代表。要理解一部作品的深层意蕴,必须知晓该作品所产生的环境和种族。古希腊雕塑的静穆和伟大,只有从爱琴海的地理环境和希腊民族的一般精神去理解。这似乎类似于中国的知人论世,然而中国的“世”主要是历史的治乱兴衰,所谓治世、乱世、盛世、末世,而且世之根本在于气象,作品与时代的关系亦在气象,不能精确定位。

(4)形式方式。这在英美新批评和俄国形式主义中典型地表现出来。作品与一切外在的东西无关,作品的内在意义就在作品的形式本身,在作品的字、词、句、段、节奏、音步、韵律、色彩、结构、情节、题材之中。只要你用放大镜一般的眼光去细读作品的每一个字,注意每一个词的意义,洞烛词句之间的一切微妙的张力关系,发现作品中的隐喻、含混、反讽、象征,你就能认识作品的意义。这似乎类似于中国古人的炼字炼句,作品的张力也似乎类似于气韵。然而新批评的细读就是为了认识清楚和给以定性。

(5)精神分析方式。精神分析认为,作品的意义不在于作品表面的字句、情节和结构,而在于隐藏在表层现象下面的东西。精神分析美学又可大致分为两派:一是弗洛伊德派,他们从表层现象中寻找人物的无意识动机,如从哈姆雷特的犹豫中发掘出他内心深处的恋母情结;一是荣格派,他们从表层现象中寻找人类从原始时期一直绵延下来的原始意象。总之,找出了深层的东西,作品的本质和意义就得到了确定。

西方的认识和定性,或是像新批评那样从作品内部寻出本质,似乎类似作品的神情气韵和境内之景,或是像古典主义、传记批评、环境批评那样从作品之外去寻找根据,似乎类似于景外之景。但关键在于,西方是认识的而非体悟的,它要得到的是一种确定的最后本质,这样就显出一种不断否定的历史之线。蒙娜丽莎的微笑被人不断解释,对哈姆雷特的犹豫,各有各的说法。与此相对照,中国的体悟方式一旦悟出就成定论,似乎万古不变,难以推翻。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谢灵运的“出水芙蓉”一直为人们所叹服。没有人想要否定它,因为它既得其神韵,又不着边际,你没法否定它。当然,如果你想把它定性化,用几条几款来定性解释何谓“豪放飘逸”,你这几条就有被否定的危险,但豪放飘逸本身是无此危险的。

然而,西人的认识和定性既展示了一幅不断否定的热闹场面,又显出不断深入的超越气象。

* * *

注释

[1]《诗学·诗艺》,11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弹性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怪诞脑科学-战胜焦虑、混乱、拖延的自控术 混乱 2020年6月下半月刊·绿版 2020年7月上半月刊·红版 2020年7月下半月刊·绿版 2020年8月上半月刊·红版 2020年8月下半月刊·绿版 2020年9月上半月刊·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