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了凡四训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了凡四训

第三章 践行立命之学超越宿命

书籍名:《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了凡四训》    作者:曾琦云
推荐阅读: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了凡四训txt下载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了凡四训笔趣阁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了凡四训顶点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了凡四训快眼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了凡四训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了凡四训》第三章 践行立命之学超越宿命,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原文】


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1],为疏[2]一通:先求登科[3],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过格[4]”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5]“准提咒[6]”,以期必验。

语余曰:“符箓[7]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8]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9]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10]处感格[11]。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12]。’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13]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14]之矣。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15]、一毫将迎[16],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17],即此便是实学。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余初号[18]“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19]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20],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21],到此自有战兢惕厉[22]景象。在暗室屋漏[23]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24]容受。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25]矣。

然行义[26]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27],而醉后放逸[28]。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29],就东塔禅堂回向[30]。

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

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编》。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31]焚香告帝。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32]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

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33],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34]此事,心颇惊疑。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

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



【注释】


[1] 发露:显露表白所犯之过失而无所隐覆。

[2] 疏:分条说明的文字,此指拜忏时所焚化的祷告文。

[3] 登科: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亦称“登第”,此处指了凡先生首先求得考取举人。

[4] 功过格:考查每天功过之表格或书籍。将每日所行之事分别善恶,就其善恶给予点数,或为一功(加一点)或为一过(减一点),如此每日在就寝前自己计点,至月末小计,至年末则作总计算。依此作为权衡鬼神赐福降祸的依准。

[5] 持:受持,持而不散。持“准提咒”,集中思想念“准提咒”,没有其他杂念。

[6] 准提咒:出自《准提陀罗尼经》,《佛教念诵集》常念诵的咒语,“十小咒”之一,每天功课必念。咒语和读音如下:

南nā无mó飒sà哆duō喃nán,三sān藐miǎo三sān菩pú陀tuó,俱jù胝zhī喃nán,怛dá侄zhí他tuō,唵ǎn,折zhé戾lì主zhǔ戾lì,准zhǔn提tí,娑suō婆pó诃hē。

[7] 符箓(lù):道教中的一种法术,道士画来驱使鬼神的符号。

[8] 万缘:指一切因缘、众多缘分。此处指世俗众多的事务。

[9] 混沌(dùn):世界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那个时候的世界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幼学琼林》说:“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升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混沌开基,指回到元气未分、没有分别、浑然一体的初始状态,就奠定了整道符的基础。

[10] 无思无虑:没有什么可放在心上的。

[11] 感格:感于此而达于彼,也可理解为感动,感化的意思。格,感通的意思。净空法师说:“感格,求感应。于心性求感应,于上天求感应,都要用真诚心,所谓‘诚则灵,不诚无物’。”

[12] 夭寿不贰:无论短寿,还是长寿,都没有两样。夭寿,这里指短寿和长寿;不二,没有两样,专一,一致和相同的。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sì)之,所以立命也。”(出自《孟子·尽心上》)其意为:要保持自己的仁爱之心,养护自己的善良本性,以此来奉事上天。无论短寿,还是长寿,都不要看成两样,努力修行等待命运的安排,这就能改造自己的命运。

[13] 穷通:困厄与显达。

[14] 该:包括。

[15] 觊觎:渴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16] 将迎:逢迎,迎合。净空法师说:“‘将迎’,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攀缘’。”

[17] 直造先天之境:直接造就了自性本有的清净境界。净空法师说:“‘直造先天之境’,就是佛法讲的‘返本还源’,也就是说自性流露,不是凡夫的境界。这里面有真乐,法喜充满,真正是离苦得乐,这是觉悟的人所求的。”

[18] 号:古人名、字、号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并取“字”。名、字之外再用“号”,用号的在社会上是比较有身份、有地位了。净空法师说:“古人成年之后,没有人再称他的‘名’了,这是对他尊敬。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没有行冠礼之前,大众皆可以称他的名,行了冠礼之后,表示他已成年了,如果称他的名就是对他不尊敬。那要怎样称呼呢?就是在行冠礼时,他的同辈、兄弟、同学、朋友送他一个‘字’,从此以后称他的字,不称他的名,一生都是如此。纵然将来做官,朝廷上皇帝也称他的‘字’,不称他的‘名’。若称名,必是他犯法有罪了,他要被判刑罚罪。这些称呼上的常识,不可不知道。若对他更恭敬,‘字’也不称了,称他的‘号’,或是出生地名——他是某一地方出生的。表示这个地方出了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大人物。称地名是最恭敬、最尊敬的。”

[19] 窠(kē)臼(jiù):原指旧式门上承受转轴的臼形小坑。比喻旧有的现成格式;老套子。

[20] 兢兢(jīng):小心谨慎的样子。《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1] 悠悠放任:悠悠,游荡,懒散不尽心;放任,指不加约束,任凭其自然发展。

[22] 战兢惕厉:战兢,即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惕厉,亦作惕励,指警惕谨慎,警惕激励,语出《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23] 暗室屋漏:指人看不见的地方。暗室,黑暗的房间;屋漏,古代内室的西北角施设小帐的地方。

[24] 恬(tián)然:指安然、不在意的样子。

[25] 秋闱(wéi)中式:秋季考试考中了举人。闱,科举时代的考场。因为考举人的乡试在秋季举行,所以乡试称为“秋闱”;考进士的会试在春季举行,所以会试称为“春闱”。中式,指考试考上、上榜。

[26] 行义:躬行仁义。净空法师说:“‘行义未纯’,‘义’是道义,或者说得更浅一点就是义务。帮助别人,不要求报酬的,这是义务。儒家教我们的五伦十义,由此可知,‘行义’是性德。父母对于儿女的爱护教导是义务,儿女对于父母孝顺也是义务。兄友弟恭,乃至于朋友有信——于朋友信实——这都是义务。义务就是应当这样做的。人与人之间应该要互爱,应该要互敬互助,了凡居士懂得,虽然是做,但做得不纯,里面掺杂个人利害。我去帮助他,对我自己不利!这一考虑就不纯了,也不能够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这是自己反省,虽然做,做得不够。”

[27] 操持:操守、立身处世的原则。

[28] 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

[29] 上人:对智德兼备而可为众僧及众人师者之高僧的尊称。《释氏要览·卷上》谓,内有智德,外有胜行,在众人之上者为上人。

[30] 回向:将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给某人某事。了凡先生是在求举人时,许愿行三千善事以报天地祖宗的恩德,现在完成了,就需要回向报恩。佛经所说“回向”意义甚多,《三藏法数》说:“三业(指身口意)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证菩提,是名回向。”

[31] 赵阅道(1008~1084年):名抃,字阅道,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为政相当廉洁俭朴,不喜欢繁文缛节。他同时也是个相当重视自身修为、学道有成的人,每到夜晚,必先沐浴、焚香,再将日间作为恭谨地秉告上天。常亲近蒋山法泉禅师,累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后谥清献,苏轼曾为之作《清献公神道碑》。

[32] 颦(pín)蹙(cù):皱紧眉头。

[33] 区处:区分处理;这里是清理核实、调查上报的意思。

[34] 委有:确实有。



【译文】


因此,我在佛前至心忏悔,把往昔的过恶毫不隐瞒地全都说出来,并且写了一篇祈祷文:先求考上举人,发誓要做三千件善事,以报天地祖宗的恩德。

云谷禅师见我忏悔发愿行善,就拿出一本功过薄指示给我看,要我把所做的事,每天都登记下来。有善就记下点数,有恶就扣除点数。并且教我集中思想念“准提咒”,消除其他杂念。通过这样去努力,希望我的愿望早日实现。

云谷禅师对我说:“专门画符的人有一句话说:‘画的符不灵,会被鬼神耻笑。’这其中是有秘诀的,那就是画符时不动其他杂念。提起笔来画符时,先在心里把所有的事都放下,就连一个细微的念头也不起。从这种无念的状态开始,然后画一点,这一点就叫‘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画成,没有一点杂念,这道符就灵。凡是祈求上天、改造命运,都要把一切都放下,进入没有杂念的境界,这个时候才能求感应,用真诚心感动天地。

“孟子在论述改造命运的原理时,说道:‘要把短命与长寿看成没有两样。’可短命与长寿完全不同,怎么能不是两样啊!仔细想想,当我们心中没有一个念头,这个时候哪里还有谁短命谁长寿的区别呢(过去、现在、未来联成一体,就没时间的分别了,凡夫因善恶不同之念而轮回六道)?再仔细地分开来讲,如果将丰收与歉收看成没有两样,然后就可以安身于富贵或贫贱的命运中(贫富都是因果报应,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处于富贵的人也可能变为贫贱者,多做善事才能保住未来富贵,处于贫穷的人也可以变为富贵者,努力多做善事就能改造命运);如果把困苦和显达看成没有两样,然后就可以安身于困苦或显达的命运中;如果把短命和长寿看成没有两样,然后就可以安身于短命或长寿的命运中。人生存在世间,唯有生死是最重大的事了,所以孟子只说了‘要对短命与长寿没有分别’,其实对其他一切顺逆的命运(富贵和贫贱、显达和困苦、长寿与短命)都不要起分别心,都可以类推,都包括在‘夭寿不二’这句话里了。

“至于孟子说到‘修身以待之’,这是指积累功德以祈求上天感应的事。说到‘修’,就是修行,修正错误的行为,把自己所有的过恶(身体、语言、意识所产生的罪业),都应当全部改正,清除干净;说到‘待’,是要听从命运的安排而等待,要将一丝一毫的非分之想、一丝一毫的攀缘之心,全部斩断清除。到达这个地步,就直接造就了自性本有的清净境界,这就是真实的学问。

“你心里还有妄想执着,只要能持诵准提咒,不要记次数,也不要间断,念得纯熟了,念中好像不念了,不念实际上还在念,一直到念头不再被杂念干扰,于一切境界不动心,那么感应就会出现了。”

我原来的号叫“学海”,听完禅师这席话,这一天我就改号为“了凡”,大概意思就是明白了改造命运的道理,就不再走到凡夫的老路上去、受命运摆布了。从此以后,我整天小心谨慎,与从前相比感觉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了。从前只是虚度光阴,任其发展;而现在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刻警惕自己,唯恐有过失。在无人之处,也常恐得罪于天地鬼神;遇到有人憎恨我、毁谤我,也自然能够不在意,宽恕对方而不予计较。

到第二年,礼部有考试,孔先生算我该考第三名,忽然考上第一名,孔先生的话开始不灵验了,而秋天的乡试,我考中了举人。

然而,这个时候我践行仁义还不纯洁,夹杂有私心,反省自己还有很多失误:或是看见善事,虽然做了,但不能勇往直前;或是到了救人的时候,心中还犹豫不定;或在行动上勉强为善,而语言上却常说错话;或在清醒时还能有操守,有原则,而酒醉后却放纵自己,任性妄为。功过相抵,虚度了很多光阴。

从己巳年(隆庆三年,1569年)发愿,直到己卯(万历七年,1579年)年,一共经过了十余年,我才完成所许下的三千善行。圆满之时,我正随从李渐庵军队入山海关,没来得及回向。直到第二年(1580年)回到南边的家乡,方才请性空、慧空等大和尚在东塔禅堂回向。

求科第的愿完成后,我就再发求子的愿,也许下做三千件善事来实现这个愿望。第二年,就生了儿子天启。

我每做一善事,随即用笔记下来。你母亲不会写字,她每做一件善事,总是用鹅毛管在日历上印一红圈来记数。这些善事,或是布施饮食给穷人,或是买动物来放生,有时一天多达十多个圈。到了癸未年(1583年)八月,历经四年,所许的三千件善事已经全部完成。于是我再次邀请性空等大和尚在家里庭院中做回向仪式。

癸未年(1583年)九月十三日,我又发求中进士的愿,许下做善事一万件来实现这个愿望。过了三年,我五十一岁时考中进士,并任命我为宝坻县(京城附近的一个县)知县。

我预备了一本有空格的小册子,取名为“治心编”。每天早晨我要去县府处理公务、审问案子时,就叫家人把这本小册子带给守门人,让他放在办公桌上。我当天所做的善事恶事,无论多么细微,都一一记到这个本子上。晚上就在家里庭院摆上案桌,穿上官服,点上香,仿效赵阅道,将日间所做之事一一向天帝禀告。

这个时候,你母亲看见自己所行的善事不多,总是皱着眉头对我说:“以前住在家中,我帮着做,所以能完成你许下的三千件善事。现在你许下做一万件善事,我们住在衙门的深宅大院里,没有什么善事可做,这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圆满啊?”

想起你母亲的话,我晚上就做了梦,梦见一位神人,我就把一万件善事难以做完的原因告诉他。神人说:“仅仅减粮这件事,你所许下的一万件善事就已经完成了。”

原来,宝坻县的粮赋,每亩田是二分三厘七毫,我见百姓负担太重,就调查实情,禀报上级,上奏朝廷,最后减至一分四厘六毫。所以确实有减粮一事,使我吃惊的是,神人怎么也知道,真如他说的能抵一万件善事吗?我有些疑惑了。正巧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我就把这个梦告诉他,并问这事能不能够相信?

幻余禅师回答说:“只要善心真切,就是一次善行也可以抵得上一万件善事,何况全县减粮,使万民受福呢!”

我听了幻余禅师的话,确信自己已经满了一万件善事的愿,就立即捐上俸银,请他在五台山斋僧一万人,为我回向。

孔先生算我五十三岁去世,虽然我没有祈求过长寿,五十三岁那年却平安无事地度过,今年我已经六十九岁了。



【解读】


本章了凡先生现身说法,以自己践行立命之学超越宿命的亲身经历,告诉儿子命运最终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坚持不懈、努力积德行善,那么未来的命运就可以由自己主宰。

孔公算定了凡先生这一生考不上举人、进士,也没有儿子传宗接代,并且只能活五十三岁。所以了凡先生改造命运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考上举人。他许诺做三千件好事,然而还没等好事做完,第二年就考上了举人。然后他再许诺做三千件好事求子,与前面一样,好事还没做完,就在第二年生下儿子天启。最后了凡先生许诺做一万件好事求考中进士,与前面两次一样,也没等做完好事,经过三年时间就考中了进士。

了凡先生之所以能够提前实现自己的愿望,是因为他发愿真诚,做事认真,用功过格记载善恶,辅以持咒清净身心,每走一步都不落空,这样才能感应道交,很快实现自己的愿望。

常言道,心诚则灵。做人要真诚,才能与上天感应,天必赐福给你。印光祖师给《了凡四训》写序,在这一篇序文里面,一开头就说“圣贤之道,唯诚与明”。净空法师解读说:

“诚明要一致,这就成圣了。‘诚’是定、是体;‘明’是慧、是用。诚、明一致,就是定慧、等用,也就是体用不二,这才能证入。佛法里面讲证、讲入,《华严经入法界品》说的不二就叫入。诚就是明,明就是诚,诚明不二;诚是体,明是作用。我们应当从哪里修起?要从‘诚’字修起,诚了就会放光明,若要从‘明’上修起,就不容易,相当之难,明了这个道理,可见得千经万论、无量的法门都是教我们修定,修定就是教我们学诚。

“前清曾国藩先生解释‘诚’字,他的定义是:‘心里面没有一念的时候叫作‘诚’,动了一念就不诚了。’心里面一念不生,这是定,在佛法叫作‘三昧’现前。可见得儒家并不是不懂,他懂这个道理。可是现代人对这个字的真正意义,还有许多人不知道。说到‘诚明’,都觉得我很诚心,以为自己心很诚,以为自己很明,看东西大概不会看错。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他还以为很诚了,这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没有颜回的反省功夫,没有曾子、蘧伯玉每天检点自己的功夫,自己有了过失还不知道,所以没有成就。如果晓得自己的过失,天天改进自己的过失,得到‘定慧等用’‘诚明一致’的时候,我们就不知不觉转凡成圣,证得圣果了。”

曾国藩说“诚”的原话是“一念不生是谓诚”,净空法师多处讲经时提到这句话。他在讲解《无量寿经》时说:“儒家讲的至诚,真诚到极处,这是真心。曾国藩先生给这个‘诚’下了个定义,说得好,跟佛法非常接近,他说什么叫‘诚’?‘一念不生是谓诚’。你起个念头,不诚;不起心不动念,这‘诚’,是真诚。”

然后净空法师讲到真诚才能有感应,不真诚只能欺骗自己,天地鬼神知道人心中所有念头。别以为做了坏事别人不知道,天地鬼神知道,然后就会根据罪过大小予以惩罚。所以要想改造命运,绝对不能欺骗,许诺做善事,绝对不是应付,一定要一件件去兑现。真诚心与天心相应,所以往往不用等到善事做完,福报就现前了。正如净空法师所说:“真诚心跟佛菩萨起感应,妄心完全是跟六道起感应,妄心有善恶,善心感的三善道(天、人、阿修罗),恶心感的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现在世道人心大家都知道不善,非常不善,所以现在人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不是在天堂,也不是在人道,天人是善心,不是善心到哪一道去?统统到下三道去了。有很多人不相信,等到自己下去了后悔莫及!”

以上所述,说明了真诚心是三善道与三恶道划分的标准。六道轮回或许有人不相信,但真诚心也是今世命运趋吉避凶的法宝。只要生起了做好人的真诚心,不再悠悠度日,任其发展,而是如了凡先生一样“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刻警惕自己,唯恐有过失。在无人之处,也常恐得罪于天地鬼神;遇到有人憎恨我、毁谤我,也自然能够不在意,宽恕对方而不予计较”,这样的好人,命运自然很快就能改变。“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所以,自己发起真诚心积德行善,走自己的路,休看他人的眼色。

云谷禅师告诉了凡先生念咒,这是生起真诚心的一个重要方法。不要把念咒视为迷信,因为人的妄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清除的,人的心中不想五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就会生起贪嗔痴等妄念,财、色、名、食、睡纷至沓来,只有依靠念咒的力量才能抵抗这些外在的诱惑。所以佛教净土宗就告诉人们时刻不停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不是夸张,因为你的心中念“南无阿弥陀佛”时,就是清净心,这个清净心就把前世无量无边罪过都清除了,所以吉祥自然就能跟着你。同样道理,念准提咒也与念佛号一样,念咒一遍,亦能消除无量亿劫生死重罪。这就是了凡先生一边行善,一边念咒,使他改造命运取得了事半功倍效果的秘诀,我们怎么能够不学习呢?

准提咒实际也是观音菩萨的咒,“准提菩萨”是观世音菩萨在密教里的化身。佛言:“若一心静思诵此咒,满九万遍,无量劫造十恶五逆,四重五无间罪,悉皆消灭,所生之处,常遇菩萨,丰饶财宝。”《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中说:“此咒能灭十恶五逆一切罪障,成就一切功德。持此咒者,不问在家出家、饮酒食肉、有妻子,不拣净秽,但至心持诵,能使短命众生增寿无量。迦摩罗疾(大病名)尚得除瘥,何况余病!若不消灭,无有是处。”这是说明此咒的神奇之处,不仅效果神奇,而且没有条件,不管什么人,不管所处什么环境,都可以念。出家比丘、在家俗人,无论吃肉还是吃素,无论所处之地是干净还是污秽,都可以念,这是毫无条件的咒啊,不像其他很多密咒,要有一定的条件才能念,否则就是亵渎佛菩萨。

同样念经也有殊胜功德,了凡先生是读书人,念经自然是没有难度的,为何云谷禅师开示了凡先生念咒而没有劝他念经呢?因为了凡先生念咒能更快取得效果,正如净空法师所说:“为什么云谷禅师不教他念经,要他念咒?念咒的目的是要恢复清净心,不要胡思乱想。咒没有意思,没有办法想意思,一直念下去,念久了心就清净了,目的在此。所以念经、念咒、念佛,目的都相同,这要应机施教。因为如果了凡,教他念经,他会想经中的意思,所以教他念一个咒。佛门里也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都是讲求实行。”

幻余禅师说:“只要善心真切,就是一次善行也可以抵得上一万件善事。”这也是一个事半功倍的行善之法,这个方法不是投机取巧,同样也是要你发真诚心。所以,无论是念咒,还是行善,只要生起了真诚心,那么就能速见成效。



【例证】

“净意道人”的命运变化

(出自《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明朝嘉靖年代,江西有位俞公,名叫俞都,字号良臣,博学多才,十八岁成为诸生,每回考试必定高中。到壮年时,家中贫穷,俞公带领传授弟子与同学弟子十余人,组织成立文昌社,倡导惜字,放生,戒杀,戒口过,施行多年。后来,俞公前后七回应试都不中,生五个男孩,有四个夭折。第三个孩子聪明秀气,左脚底有两颗痣,夫妇都很疼爱。八岁时,在乡里走失,不知去向。生下四个女孩,仅仅剩下一个。夫人伤心过度而双目失明。俞公终年潦倒,越来越贫困。反省自己,不知因什么过错,而惨遭上天惩罚。四十开外后,每逢除夕,自己用黄纸写疏文,祈求灶神,能够上达天帝。经过数年,也没有回应。

到四十七岁时,除夕日和失明妻子及女儿,夜间坐着,室内平静凄凉,忽然听到叩门的声音。俞公拿烛火探照,看见一位头戴角巾、身穿黑服、发须半白的人,进门打一长揖而坐,口称姓张,从远路而来,听到你们家中发出愁叹之声,特意前来慰问。俞公心中诧异,对他很恭敬。向他说出平生读书累积善行,到现在功名不成,妻儿不全,衣食不继,又焚疏祈求灶神,上达天帝的事。

张先生说:“我知道你家事情很久了,先生恶的意念太重,专门追求虚名,满纸怨天尤人,陈诉上帝很不恭敬,恐怕受罚不止如此!”

俞公惊讶说:“听说在冥冥中,有细微善事,神就会记录下来;我誓愿做善事,奉行规章已经很久,难道算是虚名吗?”

张先生说:“就规条中‘惜字’一项,先生的朋友和门徒,多用书写过的文章及旧书籍,糊窗户包物品,甚至拿来擦桌椅,而且还借口说不要污秽,进而将它烧掉。先生每日亲眼看到,从不诫说一句。从外面拾获字纸,带回家中焚烧,有什么助益呢?社中每月放生,先生为之奔逐,可慈悲心并没有发出来,只是跟着世俗做做样子而已。先生家虾蟹之类生命,也经常进入厨房,它们不是生命吗?再说‘口过’这一条,先生言语敏捷微妙,交谈者常倾倒于你。先生话说出口,心里也觉察出有伤厚道,但与朋友熟了说话惯了,随顺风气,谈笑风生,低俗言语不能禁止。口舌所到之处,早已触怒鬼神,阴德簿中不知已经记下多少口过。可你竟然还自以为是,以厚道者自居,这是欺己欺天。‘邪淫’虽然没做过,但只要见到别家美女,必然久看不动,心中思念久久不能平息,只是没有因缘相助。如果一旦有缘相遇,能像鲁男子(指春秋时鲁国人颜叔子不近女色,时人称他为“鲁男子”,不是指“柳下惠”)那样而不动心吗?所说终身没有邪念,难道能够欺骗天地鬼神吗?真是妄言。先生自己带头执行规章制度,尚且这般情形,更何况其他人呢?你每年焚烧的疏文,都呈献给了天帝,天帝命令日游使者,观察先生善恶数年,没有善行可以记录。先生在私下独处时,常有贪心、淫心、嫉妒心、量狭急躁心、高傲心、藐视心、回忆过去期望未来心、恩仇报复心,各种狭隘思想,不能细数,种种罪恶心念,顽固不化。天神早已登记在案,上天惩罚日渐加近。逃避祸害,都恐怕来不及了,哪还能祈福呢?”

俞公惊愕、恐惧,伏在地上流泪说:“张先生知道幽冥中的事情,必然是尊贵的神明,祈求你救度我。”

张先生说:“俞先生读书明礼,也知道‘慕善为乐’,当听到一声好话,不时劝勉别人;见到一项善事,不时鼓励别人。但俞先生随过随忘,信根原本不深,恒心也不坚固。所以平生善言善行,都是随俗敷衍,何曾做过一件实在的事?而且满腔恶念起伏缠绵不去,还期望上天赐福;就像种下遍地荆棘,却痴望五谷丰登,这样难道不荒谬吗?俞先生从今以后,凡是有贪淫妄想、种种杂念,要一切猛力摒除,收拾得干干净净,念头只向善的一边去。假若有力量行善,不要期望得到好报,不要追求虚名,不论大小难易的善事,要实实在在,耐心去做。如果力量办不到,也要勤勤恳恳,使心意圆满。第一,要忍耐;第二,要有恒心。不可以自惰,不可以自欺,实行久后,就有效果。俞先生在家敬奉我很是虔诚,所以我今晚特来,以此报答,快快勉励行善,可望回转天意。”

说完张先生进入屋内,俞公随即跟着进去,到灶下忽然不见,才领悟是司命灶神,因而焚香叩谢。

第二天元旦,俞公拜祷天地,发誓必定痛改前非,一心行善。为了区别于从前,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净意道人”,誓愿去除种种妄念。

俞公改名为“净意道人”后,就如了凡先生改名之后发了行善的真诚心,从此前后判若两人。行善不再是应付了事,心中私念日日减少。他一边行善,一边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念观音圣号一百声),务求念头更加真诚清净。从此一言一动一念,有如鬼神在旁,不敢轻举妄动。只要有助于人,有利于物,不论事情大小,不论空闲及忙碌,不论自己力量能否做成,都欢喜行善,委曲求全,坚持到底。随因缘方便,广泛培植阴德。并教人敦厚伦常,勤学,谦让,忍辱。经常给人说因果报应,见人常常开导。唯恐每日所作的不够。每月最后一天,合计当月所说所做善事,到灶神处焚疏上告天帝。行持久了之后,动时万善相随而来,静时一念不起。

俞公真诚行善的结果,如了凡先生一样,他考中了进士,失散的儿子也找到了,妻子的眼病也好了。俞公不仅自己家庭美满获得长寿福报(八十八岁),而且儿子娶妻后连生七个男孩,都是书香世家。


命相变了的宋郊

(出自《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救蚁中状元之选》)

宋朝宋郊、宋祁(qí)兄弟俩同在太学读书。有位僧人给他们看相说:“小宋大魁天下,大宋不失科甲。”后来春试完毕,僧人看见大宋命相改变而祝贺说:“您好像救活过数百万生命啊?”宋郊笑道:“贫儒哪有这么大的能力!”僧人说:“能够爬动的微小动物都是生命。”宋郊说:“有一个蚂蚁窝被暴雨侵袭,我就编了一座竹桥引渡它们,难道就是这件事吗?”僧人说:“正是了!小宋今当大魁,您最终也不会落在他下面了。”等到公布名次,宋祁果然考中状元,章献太后说弟弟不能在哥哥前面,就改宋郊为第一,宋祁第十。这才相信僧人所说的不错。

宋郊(996~1066年),宋安陆人,后迁雍丘。初名郊,字公序,后改庠(xiáng)。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第一,官至检校太尉平章事、枢密使。与弟祁都有文名,称二宋,谥“文宪”(《宋史》284卷后传)。

宋祁(998~1061年),与兄郊同举进士,试礼部第一名,太后以弟不可以先兄,改郊第一。 初任复州军事推官,历官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知制诰。曾与欧阳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后,谥“景文”(《宋史》有传)。

对于宋郊的事情,人们以为功小报大,就很怀疑。古人评论说:“不知这只不过是以蚂蚁看蚂蚁,以状元看状元罢了!如果推究根底,那么当时所救的蚂蚁,不少于数万,后世感恩图报的,也不会少于数万。难道得一个状元就可享尽福报吗?况且状元,只不过是身外虚名罢了。三寸气断,状元还在吗?反说福报太大,糊涂啊!”

同样道理,了凡先生虽然只是发布一项惠农措施,减轻农民负担,他没有花多大的力气,却能抵一万件善事。可见做善事,也要有方法,也要有条件,因为方法和条件不同,那么同样做一件善事,其效果也完全不同。


救蚁延寿的小沙弥

(出自《福报经》)

佛在世时,有一位比丘,获得了六种神通,预见身边的小沙弥(初出家而仅受持十戒之男子)七天后会死,就叫他回家看望父母,到第八天再来,想要他死在家里。到第八天小沙弥竟然又回来了。比丘就入定观察,原来小沙弥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大蚂蚁窝,将被流水冲入,急脱僧衣盖住,蚂蚁得救。后享寿八十,证得罗汉的果位。

根据命运的原理,人寿的长短,一生下来就决定了,所以算命先生能够算定一个人多长年寿。小沙弥延寿,那是因为他救活了无数生命才延长自己的寿命,所以放生就能延寿,正好对症下药。



【名言哲语】


了凡先生践行立命之学重在“力行”,曾国藩的经济(经世济民)之学也是一脉相承的。他说:“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致诸弟)。因此要想改变命运成为圣贤,就必须力行“仁、敬、孝、慈”等伦理道德。曾国藩反对说空话、说大话,强调经济学的“力行”。在《致诸弟书》中,他说:“近得一二良友,知有所谓经学者,有所谓躬行实践者。始知范、韩可学而至也,马迁、韩愈亦可学而至也,程、朱亦可学而至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他认为“力行”就是要“脚踏实地”,“不说大话,不务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知一句便行一句,实实行之,且常常行之。”注重实效,反对“但凭心所悬惴者为高”。其务实态度与当时以倭仁为代表的主敬派不同,主敬派认为程、朱什么都解决了,后来学者只需一切照旧。

了凡先生践行立命之学超越宿命,现身说法并留下家训教育后代,曾国藩也说:“苟于道有所见,不特见之,必实体行之;不特身行之,必求以文字传之后世。”(出自曾国藩书信《致刘蓉书》,刘蓉是曾国藩儿女亲家,其女嫁曾纪泽)其意为,如果我对于圣人之道有所体会,就不能只停留在体会上,一定要去身体力行,把它落实到修身的实践中去;还不能仅仅自己一个人去身体力行,还要把自己的体会与实践写成文字流传于后世,让更多的人受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了凡四训》注解 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 学姐的秘密 痛才是成长 价值发现:一个价值投资者的投资札记 故事力法则:迅速收服人心的影响力秘诀 皮笑肉也笑:典婆婆漫画歇后语 教育的常识:尹建莉父母学堂2021年教育日历 冯友兰哲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