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趋圣贤境

书籍名:《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作者:曾琦云
推荐阅读: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txt下载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笔趣阁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顶点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快眼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趋圣贤境,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弟子规》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是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善性,人人都有佛性,任何人的本性都是平等的,只要当下敢于承当,决不自暴自弃,那么我们就会成为圣贤。

为什么不能自暴自弃呢?这其中有深刻的含义。虽然人人都有佛性,可普通人不敢承认,所以一切众生自暴自弃,六道轮回至今而不能解脱。中国的禅宗反对心外求佛,强调观察自己当下一念,若当下一念在念佛那么自己就是佛。这个修行方法,孔子实际上也说了。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到仁,仁就来了。

孔子告诫学生,“仁”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心中所觉察的那一念,关键是不要自暴自弃,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很快开发它。佛陀也反复强调,佛就在我们心中,心外无佛可得。否认人的命运由外力(神)来主宰,人的命运由因果规律来制约,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因此,圣人都强调勿自暴,勿自弃,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心中本有的潜能。从这一哲学基础出发,孔子强调教学上的启发式原则。他们总是循循善诱,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他们那里,学生品德的形成,智慧的开发,是学生们主动学习、思考的结果。老师的作用表现在启发和诱导上,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学生的自觉学习处在教师的指导之下。



【例证】

见猎心喜,杀心难除


(《安士全书》选自《性理宗旨》)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弟子规》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而饱学之士,一生都在把学到的道理融汇到实践中去。

宋朝河南程颢,字伯淳,学者称为明道先生,宋代理学奠基者,他可是饱学之士,可他一生都在断除少年好猎的杀心,竟然十二年还没有断除。

《性理宗旨》记载,程颢少年好猎,后见濂溪周先生(周敦颐),顿除旧习,说自己已经没有这个爱好了。濂溪说:“你怎么说得这样轻松!现在只不过隐藏在心里没有萌发罢了。一旦萌动,就如前了。”过了十二年,偶然看打猎的人,果然还有喜心。这才相信濂溪的话不错。

安士先生评价:“戒杀放生,是为善去恶中极容易的事。断除打猎,又是戒杀放生中最粗浅的事。凭借明道先生的贤德,又经十二年的学道,仍致力于断尽一寸杀心,那些戒律精严的高僧、天神,都应当向他敬礼。以后先生担任上元县薄,看见乡下很多人用胶竿取鸟,先生命令把胶竿全部折断,并且下令禁止捕鸟。我想此时他的一片杀机尽断了。十年读书,才去掉一个矜字;十年读书,能不想状元二字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培养你的销售状元 帕尔迪:梦想由建筑开始 女性主宰的世界 女人就是要有钱 女人变有钱真简单 暖财安生:家庭理财规划书 撬开苹果 抢滩资本 钱道 千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