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先人后己,怨亲平等

书籍名:《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作者:曾琦云
推荐阅读: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txt下载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笔趣阁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顶点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快眼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先人后己,怨亲平等,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要走向平等心,在对待付出与索取的关系上,就要与凡人不同,在奉献上要越多越好,在索取上要越少越好。这就是《弟子规》所说:“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取”就是索取,“与”就是给予,如果付出得越多,得到的越少,这就叫作仁者(儒),就叫作菩萨(佛),就叫作真人(道)。

仁者要先人后己,就是做任何事情,一开始就要考虑别人的利益,如果损害别人的利益来获得自己的利益,这样的事情就千万不要做。例如,市场上商家短斤少两,这是损害别人的利益;如果有商家轻入重出,所有商家就认为是赔本生意了,没人会做,可至少做到出入公正,不损害别人的利益,恐怕是能够做到的吧?

《文昌帝君阴骘文》说“公平使用斗称,不可轻出重入”,安士先生解读说:“不用手,不用口,偏要用称和斗。因为手和口都有心在发号施令,有私心在作怪,所以不如斗称公平。什么叫公平呢?就是当轻则轻,当重则重,不会再有偏私了。虞帝巡视四方,一定把度量带在身边;周王登位时,首先考察衡器。这不正是看重公平,不能使轻重有差错吗?说斗,则升和斛在其中;说称,则丈和尺在其中;说轻重,则多少、大小、长短、精粗,都在其中了。斗称公平,不能仅仅从斗称本身下手,必须在意念的瞬间下手,每天时时刻刻心中都有一杆公平称,锻炼到工夫纯熟,心中度量自然宽宏,这样再去使用斗和称,也就没有不公平的了。”(出自曾琦云著《安士全书白话解》)

先人后己,要学会换位思考。这就是《弟子规》所说:“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成语的含义就是告诉我们要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站在别人的利益上替对方着想。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换一个位置思考,别人是不是也不想做。所以怎么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呢?甚至去挑起事端,破坏大家的利益呢?

子贡向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孔子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就是一个“恕”字。别人犯了错,要宽恕别人。你不要一味批评,你自己不喜欢的,别人也一定不喜欢。“恕”表现在反躬自问,即“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只要你总是先为别人着想,你觉得自己做的不好,没有为别人想得周到,你多责备自己,那么别人怎么还会有怨恨呢?即使错在别人,仁者也先要检查自己。为什么呢?因为“好仁者”不会“恶不仁者”,他视众生为一体,别人有错就是自己有错。所以仁者总是要先替别人想,只要你总是先替别人想,那么别人也会替你想。不会替别人想的人,别人也不会替他想。

再看“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这是讲怨亲平等的境界。怨亲平等又作冤亲平等,它以大慈悲为本,对于怨敌,心无憎恨;对于所爱,亦无执著,而以平等、爱怜之心接待众人。《景灯传灯录》卷五载,六祖慧能入寂后,盗者欲夺六祖之首供养,后被官府捕得,未即加刑,先至曹溪问六祖之上足令韬应如何处置,令韬答:“若以国法论,理须诛夷;但以佛教慈悲,冤亲平等。况彼求欲供养,罪可恕矣!”

如何对待与自己有仇的人,颜回的精神就是“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许多宗教家所提倡的。例如基督教说:“你要爱你的仇敌!”连敌人都要爱,可见境界是非常高了。还说:“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就应该把右脸也送上去。”这样的忍辱精神确实也是一般人所不能做到的。但是一般宗教的忍让博爱仍旧是有限制的,即他们可以容忍自己的敌人,但是不能容忍异教徒,若是不信仰他们宗教的人,他们不但不会博爱,而且要远离,甚至视为邪魔,要加以消灭。所以历史上那么多宗教冲突和战争就是这样引发的。中国的儒家不是宗教,它从来不会排斥异教徒,佛教还是中国历尽千辛万苦从西天取经把它请进来的。儒家提倡“仁民爱物”,不但要爱人,还要普及到一切众生,连最弱小的动物都受到最公平的待遇,还会计较别人侵犯我的过错吗?所以颜子“犯而不校”是仁心的突出表现,以接近圣人之境了。

再看“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既是先人后己的一种做法,又有一种恕道的精神。你想要奴仆说话有礼,做事认真,心中为主人着想,那么你自己先要做出一个榜样来。你自己先要身心端正,你平时对奴仆说话不要颐指气使,你自己做事要作出示范,你自己要常常为奴仆着想,这样你才有资格去要求奴仆如何如何。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好,怎么还好意思要求下人呢?这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吧!你要是做好了,就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再说,奴仆的素质也不能与你相比,他没读书,出身低微,犯错是肯定有的,你就不可要过分地去要求他如何如何。你要“慈而宽”,仁慈并宽厚,履行孔子所说的恕道。奴仆犯了错,你要允许他们改正。

《文昌帝君阴骘文》云“宽恕对待奴婢,岂能求全责备”,安士先生解读说:“您没有看见卖奴婢时,母女相别的情形吗?慈母肝肠寸断,真是万不得已才这样做啊!于是洒泪嘱咐说:‘父母贫穷,拖累了你,自己勉励自己啊,好好地侍奉主人。主人喊你高声应,主人教你侧耳听,同辈之中无争竞。你身肌肤是我肉,当年珍爱如珠玉,不想今朝离别如此速,我若有钱定把儿身赎。你从今以后要自爱,不要经常遭鞭打。’叮咛还没完,双方都大哭。多么痛苦啊!这样的情景。想到这里,可怜关心都来不及,哪里还会去求全责备呢!”

再看“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试想做到了先人后己、怨亲平等还会以势压人吗?以势压人,多是有权有势,不可一世的人做出来的。以佛门因果来看,他今生的富贵与权势本是过去的善行修来的善报,他本来在过去对众生做了很多好事,可一旦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他已经忘记他的本来面貌,忘本变质了。

领导者的魅力就是要做到使人口服心服。要使一个人表面上服从你比较容易,但是要使一个人从心里服从你,就比较难。要使人从心里服从你,就需要身先士卒。这就不是“先人后己”了,在做表率这件事情上必须“先己后人”,你这个榜样做好了,别人做不好,你再指出人家的不对,他才口服心服。这才叫作真正的“以理服人”。真正的“以理服人”就是要在实践中履行圣贤所说的道理,口里说得好,要人家如何如何,可你自己却都做不到,尽说空话,让人家怎么口服心服呢?



【例证】

嫉贤妒能的庞涓


(出自《史记》《孙膑兵法·擒庞涓》等古籍)

人有能,勿轻訾,可历史上的庞涓却是一个反面典型。

庞涓与孙膑本为同窗,二人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当魏国国君找鬼谷子老师招贤纳士的时候,老师将两位徒弟推荐给了魏王,孙膑觉得自己还学艺不精,可庞涓便迫不及待下了山。庞涓出仕魏国后,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但是他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魏国后,庞涓嫉妒他的才能,于是捏造罪名诬告他私通齐国,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当齐国使者出使至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时,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齐国使者,用言辞打动了他。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齐国。逃奔到齐国的孙膑得到了田忌的赏识,于是他寄居于田忌门下担任门客。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次年齐救韩,采用孙膑策略,直趋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诱使庞涓兼程追击,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中伏大败,庞涓无路可走,自刎而死,史称马陵之战。《史记》云:“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同门师兄师弟,本来应当团结起来,为当时纷争的战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挽救苍生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可庞涓嫉贤妒能,不仅诋毁自己的师兄,还陷害他变成残疾,想要他的才能从此埋没。害人终归害己,最后庞涓的报应是自杀,可在自杀前他仍旧没有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竟然说“遂成竖子之名”,可以说到死他都没有忏悔嫉贤妒能的罪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培养你的销售状元 帕尔迪:梦想由建筑开始 女性主宰的世界 女人就是要有钱 女人变有钱真简单 暖财安生:家庭理财规划书 撬开苹果 抢滩资本 钱道 千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