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说话的艺术

书籍名:《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作者:曾琦云
推荐阅读: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txt下载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笔趣阁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顶点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快眼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说话的艺术,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这段话我翻译为:“在长者前说话时,声音要放低一些,但低得让人听不见,却也是不合适的。”也就是说四句话是一个连贯性句子,都是在说明如何在长者面前把握说话高低的分寸。但蔡礼旭先生说:“这个也是讲话的礼貌,在尊长前面声音也要放低,不然会影响到长辈他们的谈话。”他把“尊长前,声要低”与“低不闻,却非宜”分开成为两个不同场合的说话,是否值得商榷?当然都是讲说话的礼貌,也就是说话的艺术。

我整体的理解是,因为我们要尊重长者,那么在和长者说话时肯定不能高声大叫,但长者或许很有年纪了,耳朵有点背了,你要是低声细语,他就听不见了,这同样也是不对的。所以说“低不闻,却非宜”。前者说明你对长者尊敬的态度,后者说明你要灵活机动处理与长者说话声音的高低,这样才是真正尊重长者的表现。

如果长者听觉不灵了,我们还可以采取更多的方法,除了说话大声一点,还要说话速度慢一点。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可以鼓励长者配带助听器,还可以运用手势、表情来说话,或者运用图片表达意思,或者用纸张把想要说的话写出来给长者看。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这段话我翻译为:“上前见长者要快步走,退下来则要慢。长者问话要站起来回答,看着长者视线不要移开,不可左顾右盼。”同样谈到与长者说话的艺术。前面两句仍旧在表达对长者的尊重,长者叫自己去见他,不要延缓时间要赶快去,但退下来要慢不要急不可耐就走,好像本来就不想来见长者。后面两句,长者问话要站起来回答,看着长者视线不要移开,不可左顾右盼。这是在长者面前对话的形态,要始终看着长者,不能有分心而左顾右盼。长者说话时,不要中途插话,要耐心听完长者说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过程都要留意自己及对方的情绪,互相体谅。

《礼记》说:“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出自《礼记·曲礼上》),意思是,侍奉先生,如果先生问话,一定要等先生问完,再回答。实际上,在与别人交流时,出于对对方的尊重,也不要主动打断别人说话。

《礼记》说:“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出自《礼记·曲礼下》)意思是,侍奉在长者(君子)旁边,不看着长者对话,就不合礼仪制度。

于是我们可以知道,《弟子规》所说都有根源,都有出处,哪能如有些人说《弟子规》是伪经?更有人说《弟子规》只是一个秀才写的,可谁写的有那么重要吗?秀才写了圣贤的话同样伟大,皇上若是昏君他的话也不能相信。不能人微言轻,蒲松龄到七十多岁才成为一个贡生,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例证】

郑氏兄弟,生死相随


(出自《太上感应篇汇编》)

宋朝郑德圭(ɡuī)、郑德璋(zhānɡ)兄弟,天生就孝顺友爱,两人同桌读书,晚上睡觉也同盖一床被子。郑德璋为人刚正不阿,常常与人发生冲突,因而得罪了人,仇家就设计陷害他,结果他被官府判了死罪,依据文书要在扬州接受逮捕。郑德圭知道弟弟被人陷害,感到十分悲伤,就假装对弟弟说:“他们本来要陷害我,跟你有什么关系呢?我只要前往官府自首,就能将他们奸计揭露,你要去了,那不是白白送死吗?”德圭即背着弟弟整装随官吏出发,德璋追赶上哥哥,两人在路上相持不让,顿足痛哭,都抢着要去官府受死。德圭暗中设计阻止弟弟的行程,自己在半夜偷偷逃走。等到德璋第二天发现哥哥不见,就去追赶哥哥,一直追到广陵(今扬州附近的江都县)时,德圭已死在监狱。德璋见到哥哥尸首痛哭欲绝,昏死四次,最后背着哥哥尸骨返家安葬,并在墓旁结庐守墓两年。每当德璋悲号痛哭时,乌鸦都飞来栖止在旁,而且不食。德圭儿子年幼胆小,德璋抚养他就跟自己儿子一样。

《弟子规》告诉我们“兄友弟恭”,这对于一般人已经难以做好,试看郑氏兄弟连生死都可以交换,我们世间能够做到的又有多少呢?因此,所谓“兄友弟恭”,不是表面上的礼貌,而是兄弟如手足,一方有难,而另外一方决不袖手旁观。能够生死相随的兄弟,那才是真正的兄弟了。仅仅只是表面上的礼貌,见面就弯腰作揖,可大难来到却各不相顾,这样的兄弟还是手足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培养你的销售状元 帕尔迪:梦想由建筑开始 女性主宰的世界 女人就是要有钱 女人变有钱真简单 暖财安生:家庭理财规划书 撬开苹果 抢滩资本 钱道 千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