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掌控24小时:让你效率倍增的时间管理术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掌控24小时:让你效率倍增的时间管理术

第三节 看不见的地方也需要管理

书籍名:《掌控24小时:让你效率倍增的时间管理术》    作者:尹慕言
推荐阅读:掌控24小时:让你效率倍增的时间管理术txt下载 掌控24小时:让你效率倍增的时间管理术笔趣阁 掌控24小时:让你效率倍增的时间管理术顶点 掌控24小时:让你效率倍增的时间管理术快眼 掌控24小时:让你效率倍增的时间管理术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掌控24小时:让你效率倍增的时间管理术》第三节 看不见的地方也需要管理,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犯错了,别急,先庆祝一下


我们所要做的一切是尽可能快地犯错误。

——约·阿奇博尔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

最早听到“犯错了,先庆祝一下”是在导师玛丽莲·阿特金森博士(Marilyn Atkinson,PhD)那里。她是埃里克森国际教练学院的创始人,师从心理治疗大师米尔顿·埃里克森(Dr.Milton Hyland Erickson)[16]、家庭系统排列鼻祖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17]、家庭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18]、完形治疗之父弗雷德里克·皮尔斯(Friedrich Salomon Perls)[19],被誉为“集业界流派之大成者”。跟随她学习的过程,让我真正见识了一位77岁高龄的全球领导者如何在40年的时间里激励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数以万计的人们。

玛丽莲·阿特金森博士在犯错这件事情上,一直坚持两个原则:第一,“犯错了,先庆祝一下”;第二,“只犯有用的错误”。她说,犯错应该是一种享受。

瑞·达利欧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在《原则》一书的导言中写道:“我这一生犯了很多错误,花了很多时间反省这些错误。”“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既知道如何努力追求很多东西,也知道如何正确地失败。”[20]

在生活中,人们不允许自己暴露错误;在职场中,人们一听到犯错就如临大敌;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对错误更是避之唯恐不及。殊不知,历史上很多错误都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德国著名作家歌德在《浮士德》中更是坦言,“人只要奋斗,就会犯错”。

要想不断进步,就必须不断尝试,只要不断尝试,就难免犯错。犯错,常常与进步结伴而行;犯错,其实是进取和成长的表现。

1.犯错了,先庆祝一下

人们之所以不愿意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想面对犯错后出现的混乱局面。而“犯错了,别急,先庆祝一下”给了我们一种直面错误的全新选择。

在学习了这种方法后,我有一位朋友和我分享了他的转变,这个故事非常打动我。

有一次,他12岁的儿子因为考试时犯错丢了分,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批评。儿子个性好强,又要面子,所以,当他去接儿子的时候,儿子虽然没说什么,但是状态一直不好。后来,在他的开导下,儿子终于道出了实情。听到这个消息的他一直没有说话,脑海里却始终在回响着“犯错了,别急,先庆祝一下”。

然后,他转头对儿子说:“我给妈妈打个电话,咱们今天不回家吃饭了,今天出去吃,去庆祝一下。你想吃什么?”儿子一脸诧异地看着平时异常严肃的他,憋了半天回答道:“麦当劳。”

就这样,两个人到了餐厅,点了餐,开开心心地吃着。快吃完的时候,儿子突然对他说:“爸,我觉得我这次是完全可以考好的,只是因为看卷子的时候马虎了,才犯了错。但是老师那么说我,我确实有点不开心,我决定回去再做几遍,下次绝对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了。”

作为父亲的他听完一愣,因为他知道,虽然他表面上和儿子有说有笑,其实心里正在琢磨该怎么和儿子谈,应该先摆事实、讲道理,还是先分析利弊、再说清利害?毕竟儿子面临中考,实在马虎不得……没想到,儿子竟然主动开了口,还自己提出了避免再次犯错的改进计划。

这件事之后,他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了团队管理中。他告诉我:“这种方法帮助团队重新找回了彼此坦诚的氛围,还激活了大家积极进取的状态。”

其实,经营公司同样如此。正如奈飞(Netflix)公司的产品创新副总裁托德·耶伦(Todd Yellin)送给每一位员工的忠告:“你得保持身体前倾,为摔倒做准备。”他认为,跌倒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也正是这些挫折、失败,为产品的优化、创新以及管理的严谨、完善提供了必要的加速条件。你不妨也开始尝试在犯错后说“太棒了,先庆祝一下”,然后再沉下心来看看这个错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教训,应该如何改正吧。

显然,这样的意识和表述方式的确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但你要知道,担心、恐慌的心理只会让人持续犯错,甚至发展为在极小的事情上持续犯错。而这种方法不但能帮助我们自己,还能帮助其他人卸下防备,真正客观地看待错误,并在错误中成长。

2.只犯有用的错误

在桥水公司,创始人瑞·达利欧会专门设计“问题日记”,要求员工把当天犯的错误和不良后果全部记录下来,写在当天的问题日记里。他们约定,如果员工出现问题却不将其写进日记里,就会被追究责任;而如果主动写到日记里,哪怕这个错误再大,给公司造成的损失再多,公司也不会因此辞退一名好员工。[21]这种管理方式不仅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理解,也为公司的良性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犯了错却不去梳理、总结、反思、改正,那么这次犯错就毫无意义。我们应该把每次错误当成有用的错误对待,并争取类似的错误只犯这一次。这才是“只犯有用的错误”的真谛。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既不要让自己陷入犯错的懊恼中,也千万不要让自己沉浸在盲目庆祝错误的喜悦里,以免过于轻视错误的杀伤力。在此,提醒大家: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要坚守原则,不要犯错。

当然,这个度需要把握,这是一门自我管理的艺术,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所说,“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人们做对事时,是塑造正确行为的最好时机;而人们做错事时,则是拉近彼此距离的最佳时机。

最后,我想要提醒你,尽可能从他人的错误中多学习,毕竟,你没有那么多时间犯所有的错,而世界上其他人走过的路,都可以成为你走过的路。



试着拖一拖,享受拖的乐趣


我们不可能思考任何我们事先没有通过外部或内部感觉感知到的东西。

——大·休谟(David Hume)

1991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Akerlof)[22]在一篇题为“拖延与顺从”的论文中自述他的拖延经历。当时,他需要将一箱衣物从居住地印度寄往美国。他预计这件事需要用一个工作日处理,于是决定晚点儿寄。结果日复一日,这件事被足足拖了8个多月。在这8个多月里,他每天早上醒来,都决心第二天一定要将箱子寄出,但一直没有付诸行动。

他的这一表现使拖延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纷纷加入其中。拖延渐渐被视为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的行为。

拖延真的一无是处吗?

其实,拖延并非毫无益处。人们之所以拖延,很多时候是因为还有选择。也就是说,至少在拖延还没有发展成拖延症习惯之前,它其实只是一种带有选择倾向的行为模式。

• 先不付钱,也许这件衣服明天就降价了;

• 先休息一下,过10分钟再去干那件让人恼火的家务;

• 先打1小时游戏,明天再去整理这项棘手的设计方案;……

美国心理学家尼尔·菲奥里(Neil Fiore)博士在总结了他与成千上万名拖延症患者合作的经验后,发现他们拖延的原因相同:“拖延可以带给人们暂时释放压力的快感。”这一说法在很多拖延症患者身上得到了验证,其中不乏德高望重的教授。

不可否认的是,在可以选择的时候,我们总是倾向于优先选择那些能给自己带来即时愉悦感的事情。我们能做的也不是扼杀拖延行为,实际上我们确实无法扼杀这一本性,我们要做的是训练自己有节奏地管理拖延,把拖延变成一种正向、积极的过渡行为,帮助我们更好地取得成果。

在我看来,有时候有节奏地拖一拖反而会起到某种积极作用。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女性CEO,她的情况极具代表性。

她是阿里巴巴最早期的员工,后来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她身上就有一个很好的品质——验证精神。

作为一名创业公司的CEO,她从不草率地使用自己的行动力。打算做某件事情时,她也从不鲁莽地想到就行动,而是先做调研,与客户、投资方聊,和跨行业的朋友聊……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她可以一天打30~50通电话,一年见300~500个人。

当你询问她一项任务什么时候执行的时候,她有时候确实会这样回答:“这件事我还没想好,我还需要再想想。”

“想想”并不代表她不去行动,恰恰相反,她是一个行动力极强的商业女性。她的“想想”更多的是在补充信息,做进一步验证。

不管是制定战略还是做出决策,她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我观察了很长时间,这类似商业模式推演的方法论,综合下来有6步。

第一步,与客户沟通

她会带着思考过的问题与客户沟通。她的客户多是她的学生和挚友,大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总会得到新的灵感和启发。

第二步,向专家请教

她会带着思考过的问题与行业内的专家沟通,向他们请教(这些专家包括投资人、创业者等),与他们探讨,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三步,找用户调研

她会带着思考过的问题向真正有需求的人求证,这类似用户调研。放心,真正有需求的人会很乐意告诉你他们的真实需求。

第四步,留一点时间,放空思考

她通常会留一点时间思考,自己写写画画,看看有什么新的想法冒出来,然后将其补充进去。

第五步,匹配需求,梳理自己的优势和方法论

综合以上所有需求、反馈、信息以及自己的深度思考后,她开始匹配需求,梳理自己能够解决和实现的部分,输出自己的体系方法论,做好行动前的准备。

第六步,快速行动验证

最后就是快速行动,用行动去验证,再逐步迭代。

有意思的是,她每次在开会时总会说,“这是我的直觉”。之前我并不理解,甚至一度认为频繁运用自己的直觉做决策,太草率了些。直到我看到了休斯敦大学布琳·布朗(BrenéBrown)博士的研究,她说:“直觉并不是完全脱离理性思维的,也不是一种单一的认知方式,而是经过大脑观察、扫描,并将观察的内容与现有的记忆、知识、经验等进行一系列匹配后的结果。”[23]这帮助我理解了这样的应对策略。

这里提到的“拖一拖”其实是一种深度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站在更多维的视角,收集更多元的信息,听取更中肯的建议,甚至形成类似“直觉”的下意识的外在反应机制,而这种反应机制往往能帮助我们果断做出看似不明智实则正确的选择或是决策。

或许,这也是大多数优秀的企业家能够凭借“直觉”抓住机遇的关键所在。

在硅谷创业大师史蒂夫·布兰克(Steve Blanc)那里也有类似的解释,刚才那位女性CEO的做法竟和他解析顿悟时刻(Moments of Truth)的过程不谋而合。他的步骤更加简化,一共只有3步。

首先,与尽可能多的人沟通。这些人和你越是不同,视角和思维模式越迥异,对你产生新的思考越有帮助。

其次,执着于你正在思考的问题。这意味着你要建立一系列商业模式假设,然后通过用户验证这些假设。这个过程一般比较吃力,却是令你收获最大的部分。

最后,拖一拖,休息一下。做一些能真正让你放松的事情,从思考的事情和具体行动中抽离。这也是关键的一步,因为洞见和顿悟可能会在这时发生。

史蒂夫·布兰克提醒说:“多与不同的人碰撞交流,死磕自己正在思考的问题,然后拖一拖,偶尔抽离,这时你就相当于制造了一个机会,让自己的大脑处理已经存储的所有信息,你也因此会有更多的收获。”

当然,不管是6步还是3步,我们探讨的是拖一拖的魅力,以及拖一拖给我们带来的帮助。哈佛大学的科学家谢利·H.卡森(Shelley H.Carson)曾提到,分心会带来一个“孵化期”。其间大脑会继续下意识地在原有问题上工作。在拖之前充分思考,继而放松、抽离,不管是战略、决策还是细小的决定,都可以如此尝试。

最后提醒大家,我推崇的并非无限制地拖延,而是一种短暂放空的状态,让自己切换频道,继而再次获得创造力。

另外,这类“拖延”也不仅仅是一种乐趣,而是自我管理方面一项不可或缺的行动。



与情绪待几秒,好过花几小时对着干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只北极熊原本在雪地里慢悠悠地走着,突然,它看见后面有敌人出现,随即拼命加速,向前奔跑,它边逃边回头看,以确认情况是否危险。

后来,它的奔跑速度逐渐慢了下来,也许是确信已经足够安全,它渐渐停住了。

不可思议的是,它四肢趴地,身体开始疯狂地抖动,抖了好久好久。那种情景就像一个受惊的人在不由自主地颤抖。

过了好一会儿,这种因威胁而产生的自然反应才慢慢消失,它恢复了正常状态。

北极熊又开始慢悠悠地散步了。

这个故事带给我巨大的心理冲击,让我意识到原来情绪是一种身体能量,北极熊也有情绪,它也会自己调整,人更是如此。

后来,我写过一篇文章,题为“花几十秒跟情绪待一会儿,比花几小时跟自己对着干,有效得多”。这篇文章让我得以再次解析情绪与自我之间的这种能量作用。

事实上,情绪的出现是为了保护自我。

• 在面对羞辱时,我们可能会跳起来,用生气来掩盖自己的压抑;

• 在面对攻击时,我们可能会失声尖叫,用愤怒来掩盖自己的恐惧;

• 在面对质疑时,我们可能会用无休止的辩解来掩盖自己的愤愤不平;……

其实,情绪无好坏,正是这些不同的情绪构成了我们完整的个体,也正因为有了这些不同的情绪,我们才有机会感受和体验截然不同的能量状态。正如著名心理学教授大卫·霍金斯博士(David R.Hawkins)经过30多年的研究制作的“情绪能量层级图”显示的那样,当能量层级为“正”时,我们会开心、愉悦,更有安全感;而当能量层级为“负”时,我们会痛苦、自责甚至羞愧,如图4-7所示。

图4-7 情绪能量层级图

如果人们只能感受到正向的能量,比如爱和喜悦,那么当爱和喜悦变得稀松平常时,人们会因无法分辨而变得不懂珍惜,所以,每一种情绪都至关重要,要学会管理而非控制,因为管理才是一种良性的调试。

1.情绪来了,先给自己一个积极的暂停

在情绪管理方面,我6岁的儿子做得极为出色。

当妹妹抢了他的玩具或者当他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而被责备时,他会说:“我不开心,我需要自己先冷静一下。”最开始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和孩子爸爸都吃了一惊,因为他还在后面加了一句:“你们都先出去吧。”

虽然我依旧不明白6岁的儿子从哪里“检索”出了这样的话语,但还是和孩子爸爸交换眼神,同意了他的提议,默默地关上房门,退出他的房间。

后来,我发现,我确实在和孩子爸爸的相处过程中使用过这种模式:当我们两个有巨大理念或意见冲突时,我会自己找个地方冷静,或是请孩子爸爸暂时回避。而6岁的儿子,应该是悄悄学会了这一招,并用它与自己的情绪独处。

我统计过,从他要求关上房门,到他自己走出来或不自觉地在房间里和自己玩起来,一般只需要5~10分钟。其间不会出现歇斯底里或者大喊大叫的情况(实际上,这两种情况在他小青春期[24]前都没有出现过)。

很多人可能会想,有了情绪就先回避,这样做是不是欠妥?这种感觉就像你与同事起了冲突,老板过来想要了解一下情况,而你却对老板说:“对不起老板,我想先冷静一下,请您过一会儿再来。”这种说辞好像总是会让想要“劝慰”你的人觉得有点尴尬。但我想和你分享的是,这种稍等一下再处理的方式,正是让我们在回归理性、冷静之前,给自己和他人按下“暂停”键,这是一个必要的、积极的“暂停”键。

这种方法也叫“积极暂停法”,是我在和80岁高龄的简·尼尔森(Jane Nelsen)博士学习时,她教会我的,而她正是风靡全球的正面管教体系的创始人。

我们之所以不知道如何恰当地管理情绪,恰恰是因为我们无数次被迫见证了错误的实践模式。从小,父母和老师都会朝我们大喊“安静下来”“坐着别动”,而不是以身作则给我们做正确、平和的示范。长大以后,我们自然不知道如何在负面情绪下帮助自己或他人正确地恢复状态。[25]而积极暂停正是一种帮助我们调试的良性选择,并且成人比孩子更需要这一课。

2.为自己设计一个积极“暂停”键

积极“暂停”键可以是一个真实的或想象的按钮,也可以是内心某种声音、念头,某个喜欢的颜色、形状,或是一处经过精心布置的区域、角落……总之,你需要找到一个能够让负面状态或情绪暂停的开关。这个开关可以帮助你从当下的状态抽离,转移焦点,辨别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想法,哪些是感受或者评判,继而帮助自己冷静下来。

这时,你可以与自己独处,然后问自己几个问题。

• 这件事情的本质是什么?

• 这件事情是想告诉我什么?

• 在这件事情中,我真正在意的是什么?

•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应,到底是出于情绪感受的需求,还是想把事情做好的需求?

• 如果是出于情绪感受的需求,试着告诉自己:我很充盈,可以自我补给。然后,感受一下内心会发生什么,有什么变化。

• 如果是出于把事情做好的需求,试着放下“他在攻击我”“他就是看我不顺眼”等评价,想象一下,对方是由衷地为自己好,然后感受一下内心会发生什么,有什么变化。

• 这件事,这种情绪、感受的背后,有什么正面意义?

• 发生这件事对我、对其他人、对环境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你层层解析,直到挖掘出诱发情绪的真相。在识别真相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些现象可能真实存在,而有些可能只是我们的臆想。如果是真相,就去寻找解决方案;如果只是自己的臆想或感受,就需要我们先调试自己的情绪,再客观、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案。

值得提醒的是,区分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的根据是动力,而非感受,正如我们在“情绪能量层级图”中看到的那样。有时候一种给予我们更大动力的情绪,在感受上可能是负向的,但它能帮助我们到达目的地,那么这种情绪也可以被视为正向的。比如,你想学习一项技能却总也学不会,因此情绪感受很不好,很受挫,但这对于成长和进步而言却是有益的。

而那些让我们感到舒适、享受的正向情绪,比如我们经常讲的舒适区,如果让我们丧失了动力,那么它们起到的也是负向作用。

3.运用积极暂停,让自己成为拥有情绪智慧的人

运用积极暂停管理情绪,我们能成长为一个拥有情绪智慧的人,这种内在的富足也是心智成熟的标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经历5个阶段。

(1)认知情绪。正如“情绪能量层级图”中显示的那样,我们清楚地知道一个人拥有不同的情绪模式,也知道不同情绪对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2)觉察情绪。通过刚刚那些有效的问题,我们能清晰地觉察出自己的情绪,并感知情绪。

(3)向内探索。在压力状态下或者出现问题时,我们能够积极暂停,不去评判、指责自己或他人,不去抱怨环境,而是“向内看”,寻找自己的责任,寻求帮助与支持。

(4)聚焦未来。觉察到情绪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后,我们能够重新聚焦未来的目标和价值,不受不良行为及情绪的影响,积极调整和改变。

(5)与他人共情。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对方所经历的一切,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设身处地地与他人共情。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开始能够真正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进而影响他人,同时能够主动打造让彼此都更积极、正向且充满能量的场域。

就像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说,“作为一个领导者,你首先要对自己的能量负责,然后再帮助身边的人协调能量”。

当然,我们还可以说,作为成年人,你首先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然后再帮助身边的人协调情绪,从而管理彼此的能量。

4.允许自己在积极暂停时做喜欢的事情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26]和荷兰心理学家朗吉(Namgyal)曾共同发表了“人不是因为悲伤才哭泣,而是因为哭泣才悲伤”这个论点,旨在告诉人们,情绪不能引导身体反应,而是身体反应带动了情绪的产生。

所以,想要避免陷入负面情绪,我们可以先试着改变行为,例如悲伤时就练习微笑,沮丧时试着抬头挺胸。[27]当然,无论先改变情绪,再改变行为,还是先改变行为,再改变情绪,其中没有绝对的先后和对错。但你会发现,改变心态需要我们具备极为坚定的意志力,而改变行为往往相对容易,因为不用多想,做就是了。一旦行为改变,原本低落的情绪也会随之改变。积极暂停法正是这样的一种方式。

值得提醒大家的是,积极暂停不是惩罚,而是帮助自己先恢复冷静、平和,继而更理性地处理问题。正如简·尼尔森博士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所说:“一个内在的、价值无量的生活技能,就是‘冷静期’的价值。”

既然积极暂停不是一种惩罚行为,那么你就无须过分自责,要允许自己在暂停时做一些能够让你感到愉快、高兴的事情。也就是说,即使你在让自己暂停之前犯下了大错,你仍然享有让自己开心的权利。

抛弃那些“我不配拥有快乐”“我应该遭受惩罚”的奇怪想法,你唯一要做的是让自己恢复状态,变得更好。

在积极暂停时,拥抱自己

现实中很多人会认为:一个人行为不当、做错事或是情绪不佳,就必须受到责备、羞辱或经历痛苦,以此作为代价或惩罚。更痛心的是,很多时候,这些惩罚大多是我们强加给自己的。[28]

其实,这种方式大错特错,这只会削弱我们的自信心,且对于解决问题毫无益处。我们要做的是为自己创造一种鼓励氛围。其中,最直接、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给自己一个拥抱。

所以,当你处在负面情绪中时,不要急着否定自己,先学会给自己一个拥抱,为自己创造一种鼓励的氛围。

请记住,人们都是在被善待的过程中,才学会了善待他人。



混乱没什么不好,用“平衡轮”保持有序就行了


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觉醒的机会。

——莫·哈恩(Molly Hahn)

我曾在一家游戏公司工作,公司的同事们可以穿着拖鞋、短裤,背着吉他上班。公司里还有专门录制音频、视频的录播室,那里放置着各种音响,还有一排排我叫不出名字的乐器。男孩们有的扎着马尾,有的剃着光头,女孩们有的穿着汉服,有的打扮成萝莉[29],同事们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手办和吉祥物,有的人甚至将一人多高的玩偶立在自己的工位旁边,公司每隔一段时间还会举办一场cosplay[30]大赛,看谁的创意更独特,造型更惊艳。

每逢游戏上线内测,公司就会动员全体员工停下手头的工作打游戏。是的,你没看错,是打游戏,而且是全员打游戏。游戏成绩排名前三的玩家还会获得奖励,奖品是动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当季大热款电子产品(比如苹果手机、Xbox[31]等)。

没有体验过这种工作氛围的人或许会皱起眉头,撇着嘴说:“啧啧,真的太乱了,糟糕透了。”其实不然。事实上,很多行业都有这样特立独行的氛围或文化。

从2015年起就开始担任奢侈品牌创意总监的天才设计师亚历山德罗·米凯莱(Alessandro Michele)就曾用“一片变化无常的混乱”来形容自己的创作过程。有趣的是,他很重视这种“混乱”。他说:“混乱是我的初始状态,我需要这样一个有利于创作的空间。”

皮克斯与迪士尼动画工作室总裁埃德温·卡穆尔(Edwin Camour)在接受《麦肯锡季刊》的采访时,透露了他担任迪士尼工作室总裁之后践行的五大准则。第一条就是:作为领导者,要允许一定程度的混乱。他说:“因为混乱潜藏着无限的创意。”

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也认为“混乱”是谷歌的一项重要特色,他说:“你必须保持混乱的特质,才能真正发现下一步该做什么。”

阿里巴巴集团学术委员会主席曾鸣博士在谈到如何制定战略时也提道:“在公司的尝试期,一定要允许混乱,因为大家都看不清楚。这时候有什么说什么,不要怕乱。”

综上所述,你会发现,混乱没什么不好,重要的是“有序”。就像埃德温·卡穆尔奉劝的那样:“如果员工一味地按照领导的要求和计划行事,就会失去很多可能性。相反,如果领导什么也不管,混乱过了头,员工也无法正常工作。”

说到有序,有一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在混乱的状态中保持相对有序,那就是平衡轮。

平衡轮的多元化与兼并性可以帮助我们把所有导致混乱的因素显性化,并在保持多元化的同时,有序地推进和完成计划。难得的是,在出现新的变量时,我们同样可以运用平衡轮敏锐地觉察变化并加以管理及干预。

平衡轮可以在各种情形下使用,如果你也希望自己能够兼顾全局且保持变通,不妨试试这个工具。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制作一个“工作平衡轮”并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收集

首先,选择一项任务,找到这项任务中包含的所有环节和内容要素(比如,寻找重要的3~8个要素),然后,拿笔画个圆,将圆按照你选出的要素数量进行等分,最后把相关细则分别写到空格内。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理解使用方法,我们还是借用第二章提到的“年度总结报告”这项任务进行分析。

比如,小S在分析这项任务时发现,有6个要素是帮助自己完成这项任务的关键,所以,她将其一一绘制在自己的“工作平衡轮”中,如图4-8所示。

图4-8 工作平衡轮

2.确认

绘制完成后,你需要确认是否存在未被添加的关键事项。

如果需要添加事项,则重复第一步,重新画一个“平衡轮”,或在现有“平衡轮”中,划分出相应的部分。

如果需要舍弃一些事项,那么你要问自己是否真的舍弃,以及是否可以承受舍弃后产生的后果。如果反复确认后仍需删除,直接删除或划掉即可。

小S在评估后发现,要完成“年度总结报告”这项任务,光是自己写完还不行,还需要增加两个关键步骤,即“提交给老板复核”和“修改调整后发送”。这两步完成后,才算真正完成了任务。除此之外,其他事项也同样关键,没有什么需要删除的部分。

所以,小S随即将自己的“工作平衡轮”进一步优化,增加了两项,如图4-9所示。

图4-9 调整后的工作平衡轮

3.赋值

在这一步中,你要给每个选中的要素打分赋值,1分最低(圆心处),10分最高(圆环处),并按照扇形位置标注在平衡轮上。赋值可以基于你对该任务或事项的完成度、满意度、期望度或其他自定义的维度标准进行评定。

在这一步中,我们要完成3件事。

(1)逐一为每个要素的现状打分。

比如,在这项任务上,小S决定使用“完成度”作为评估要素,为所有要素逐一打分。那么,在“与相关人员沟通对接”这一项上,小S目前的完成度为3分,则在相应位置标记3即可。

(2)逐一为每个因素的期待打分。

小S期待自己能在“与相关人员沟通对接”这一项上达到7分,则在表示7分的位置做好标记。

(3)观察整体,找出最关键且需最先完成的任务。

打分完毕后,你观察一下,在所有要素中,哪项任务的完成可以让其他要素发生积极的变化,从而提升至你期待的分值,那么选出这件事,优先完成。

比如,当“与相关人员沟通对接”从3分提高到7分时,“收集数据和素材”这项任务的完成度就会从4分提升到8分,“进行数据、素材分析”也会从2分提高到7分等,如图4-10所示。那么,“与相关人员沟通对接”这一项就是小S需要优先完成的关键任务,需要最先完成。

图4-10 赋值后的工作平衡轮

4.行动

找到需要优先做的事情,马上行动。当然,你还可以参照前文讲到的“SMART原则”制订更加详细的行动计划,然后立即着手完成。

5.保持更新

不管在哪个步骤中出现了需要添加或删减的要素,你都可以随时进行添加或删减的操作。同时,按照第一步到第四步的操作方法重新检核梳理。

正如之前所说,“平衡轮”的即时灵活性,既兼顾了多变的需求又着眼于全局。就像牛津大学经济学教授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提醒的那样。“做计划时,要宽松一点,留些余地给突如其来的麻烦,也留些余地给突如其来的机会。”

平衡轮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在混乱中保持一定的有序性,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实时调整。

唤醒时刻

不妨选定一项任务,给自己设计一个平衡轮。

看看你会先处理哪项任务,以及在突发情况不断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有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我的第一本人生规划手册 世界哲学简史 女人必读的男人心理学 女人,你把青春献给谁:小女人隐私报告 女发言人 暖暖不请狼自来 砰!(SLAM):带你进入未婚怀孕的世界 女人突围 女人是最错的药 女人如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