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预见未来:2049中国综合国力研究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诗歌戏曲 > 预见未来:2049中国综合国力研究

第四节 维护和谐的周边环境,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书籍名:《预见未来:2049中国综合国力研究》    作者:易昌良
推荐阅读:预见未来:2049中国综合国力研究txt下载 预见未来:2049中国综合国力研究笔趣阁 预见未来:2049中国综合国力研究顶点 预见未来:2049中国综合国力研究快眼 预见未来:2049中国综合国力研究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预见未来:2049中国综合国力研究》第四节 维护和谐的周边环境,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世纪之交展现的辉煌的世界经济,在经过21世纪头10年的快速增长后增速渐缓。近几年来,各种形式的“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逆全球化的声音四起,贫富差距仍在扩大,全球经济迟迟不能摆脱低迷的困境。这种局面的形成,反映出既有的全球治理格局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问题、新变化,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希望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势必提上日程。

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历史悠久,审视我国的周边形势,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要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很难,而构建中国与邻国的新型关系更为不易。

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中国与邻国的关系比与特定大国的关系更为重要。中国需要通过“战略窗口”来改善与邻国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清楚地表明了中国与邻国深化合作的利益。中国领导人一直强调要追求共同发展,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将有利于周边国家,此外还强调共同利益的重要性。中国是亚洲地区的大国,与其他国家(如同样是亚洲大国的日本)的竞争是必然的,要在竞争中发展。中国必须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因此,一方面,中国要始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进一步巩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以“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丝路基金为平台,大力推动互联互通建设,扩大贸易投资规模,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与周边国家共同营造稳定、繁荣、和谐的地区环境;另一方面,中国要发挥智慧,强化软实力建设和硬实力的扩展,并巧妙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致力于建设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洲新型合作地缘政治,增强中国在亚洲地区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乃至谋划和建立准备担当领导亚洲地区的战略意图和实际运作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国内众多场合阐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持续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动力,不断为世界形势向好发展增加砝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描绘了蓝图,并给予全世界启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应对逆经济全球化浪潮、解决世界难题的一剂“良药”。人类社会亟须找到破解全球事务中各种矛盾与难题的新思路与新方案。然而,一方面,长期以来占据国际政治权力格局顶端的西方国家自顾不暇,无力承担领导国际社会走出困局的重任;另一方面,由西方国家所主导的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思路,出现了明显式微和失灵的迹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恰逢其时,顺应了历史潮流和时代要求,不仅可以为陷入僵局的国际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各类国际政治纷争提供解决方案,而且可以为那些困扰人类永续发展、世界持久和平的症结提供解决思路。

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不仅要为全球治理贡献资金,更需要提供中国知识、中国见解和中国方案。中国将同世界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参考文献


(一)国外译著


1.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何小东,盖玉云,译.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

2.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M].王焕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3.约翰·洛克.论宗教宽容[M].吴云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治理[M].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詹姆斯·多尔蒂.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约瑟夫·S.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雷蒙·阿隆.和平与战争:国际关系理论[M].朱孔彦,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11.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2.傅立民.论实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3.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14.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M].杨鲁军,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15.阿尔温·托夫勒.预测与前提——托夫勒未来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4.

16.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7.J.F.里斯查德.2020——20年解决20个全球问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8.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9.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0.世界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30年的中国[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1.日本经济企划厅综合计划局.日本的综合国力[M].北京:外文出版社,1987.

22.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3.道格拉斯·C.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4.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25.阿诺德·沃尔弗斯.纷争与协作:国际政治论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26.罗伯特·A.帕斯特.世纪之旅:世界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7.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8.赫尔穆特·施密特.伟人与大国[M].梅兆荣,罗国文,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29.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30.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1.理查德·维尔特.国家竞争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2.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3.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4.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35.拉尔夫·达仁道夫.现代社会冲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6.诺曼·戴维斯.欧洲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37.约翰·柯林斯.大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75.

38.温迪·道伯森.亚洲新势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39.奥古斯特·勒施.经济空间秩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0.马克斯·奥特.崩溃已经来临[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41.马太·杜甘.国家的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2.菲利普·阿吉翁,彼得·霍依特.内生增长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3.史蒂文·科恩,布拉德福德·德龙.影响力的终结[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44.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等.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

45.迈克尔·斯温,阿什利·特利斯.中国大战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46.伊莉莎白·埃克诺米,米歇尔·奥克森伯格.中国参与世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47.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48.托马斯·巴尼特.五角大楼的新地图: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49.路易·多洛.国际文化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0.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51.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52.曼瑟·奥尔森.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3.安德鲁·S.埃里克森,莱尔·J.戈尔茨坦.中国、美国与21世纪海权[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

54.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二)国内著作


1.王诵芬,陈沙,石小玉,等.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2.海平,运平,王景涛.各国综合国力排行榜[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宋瑞玉,等.综合国力度量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4.胡鞍钢,等.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江海潮.国家竞争力——经济增长与均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6.李慎明,王逸舟.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贾海涛.综合国力与文化软实力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8.王恩涌.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9.黄硕风.综合国力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0.王广科.综合国力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11.龚铁鹰.国际时事述评集:昨日的时事 今日的历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12.赵刚,肖欢.国家软实力:超越经济和军事的第三种力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13.陈正良.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4.赵可金.软战时代的中美公共外交[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

15.理纯.国力方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

16.黄硕风.大国较量——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国际比较[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17.阎学通,孙学峰,等.中国崛起及其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8.孙成权.国家科学发展态势与中国科学的影响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9.左学金,等.龙象共舞——对中国和印度两个复兴大国的研究比较[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0.张维迎.市场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1.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百年[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2.郑彪.世界变局与中国前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23.王烁.变革世界的中国策Ⅱ[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24.陈岳.中国国际地位分析[M].北京:当代知识出版社,2002.

25.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综合国力评估系统研究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6.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7.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发展的影响力: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角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8.李善同.2030年的中国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9.蒋正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上、中、下册)[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

30.李晓西.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1.唐晋.大国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2.第一财经日报.中国与世界大走向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3.第一财经日报.中国与世界大走向Ⅱ[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4.翟东升.中国为什么有前途[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5.赵海均.中国经济高增长探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36.任玉岭.国家智库[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0.

37.孙飞,等.中国经济大趋势Ⅱ——生死转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8.蔡肪,林毅夫.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9.张幼文.2011中国国际地位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0.张幼文.经济强国:中国和平崛起的趋势与目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1.舒元,等.现代经济增长模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42.周振华,等.上海战略研究(2050)——资源、环境、驱动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43.袁葵荪.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4.程极明,李洁.五大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1990—2005)[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5.许嘉.中国国家利益与影响[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46.郑永年.通往大国之路: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塑[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47.潘功胜.大行蝶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48.王烁.变革世界的中国策Ⅰ[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4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50.郭树勇.中国软实力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2.

51.张世贤.西方经济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52.张德广.大危机大变革——中国学者看金融风暴下的世界经济[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53.胡鞍钢,王亚华.国情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4.胡鞍钢.中国:新发展观[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55.胡鞍钢.中国:再上新台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56.胡鞍钢.中国崛起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7.迟福林.第二次改革:中国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58.徐滇庆,等.终结贫穷之路:中国和印度发展战略比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9.孙培钧.中印经济发展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60.沈开艳,等.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研究: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比较[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61.周牧之.第三个三十年:再度大转型的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2.王振中.共和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展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3.葛东升.国家安全战略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64.人民日报理论部.大变局: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解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65.汪安佑.国家软实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6.陈新年.论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67.刘子兰.消费经济前沿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68.唐风.中国大趋势[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69.舒泰峰.中国大趋势[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1.

70.韩文秀.人民币迈向国际货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71.苏言,贺濒.看见未来[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72.黄树东.大国兴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3.韩勃,江庆勇.软实力:中国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5.宋立刚.中国市场化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6.吴敬琏.中国未来30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77.吴敬琏.宏观经济与地方产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78.蔡昉.刘易斯转折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9.何琼隽.国家竞争战略[M].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80.施光耀,等.2010创富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81.农贵新.国富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82.靳会永.大国智慧[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83.郭隆隆.世纪之交的大国关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84.李勇坚.旧富与新贵:2010—2030世界强国排行榜[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85.郝睿.未来30年的中国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6.周其仁.中国做对了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7.郑适.中国产业发展监测与分析报告2011[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88.祁斌.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突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89.丁学良.中国的软实力和周边国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90.蔡华堂.从遏制到平衡——美国塑造世界战略解析[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6.

91.鞠杨.全球博弈——中美关系改变世界[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92.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挑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93.刘亚洲.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

94.赖海榕.改革的前景:中国与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95.万劲波,等.创新发展的战略与政策[M].北京:中国工信出版社,2015.

96.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三)报刊


1.约瑟夫·奈.从“软实力”到“巧实力”[J].南风窗,2009(13).

2.沈小峰,王德胜.论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J].大自然探索,1986(02).

3.施祖辉.国外综合国力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

4.陈秀英,涂勤.综合国力:评价与比较(上)[J].开放时代,2000(06).

5.施祖辉.综合国力理论的历史考察及其应用[J].预测,1993(04).

6.冯江源.高科技时代的综合国力及其增长与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1998年(03).

7.苏国荫,石小玉.论综合国力[J].中国国情国力,1992(03).

8.于宏义,王佑棣.综合国力测度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1989(05).

9.张文奎,阎越.论国力类型的划分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J].人文地理,1990(03).

10.朱喜安,肖腊珍.综合国力对比方法研究[J].统计与决策,1999(01).

11.王在邦.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评估[J].国际资料信息,2000(07).

12.张兴国.综合国力测定方法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1995(01).

13.佟福全.不同类型国家综合国力之比较[J].军事经济研究,1990(06).

14.冯昭奎.日本的综合国力研究的背景和特点[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学报,1988.

15.邵光田,等.综合国力测定方法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1996(03).

16.聂月岩.邓小平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方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S5).

17.王诵芬.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的实测及分析(1970~1990年)[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7).

18.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综合国力世界排名[J].经济视角,2000(9).

19.阎学通.国际格局的变化趋势[J].现代国际关系,2005(10).

20.周京平.试论诺贝尔经济学奖:科技进步贡献率——与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1(7).

21.束洪福.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率仅5%[J].科技日报,2010.

22.王雪峰,李京文.我国消费率长期波动、持续下降成因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23.褚雪霏,等.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后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及对策[J].中国国情国力,2012(06).

24.于岩岩.美国国防科研经费投入的结构性分析[J].商业研究,2005.

25.吴玲,等.环境资源配置的制度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

26.余芳东.国外综合国力研究方法评价[J].统计研究,1993(6).

27.袁国敏,朱力.综合国力测定方法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1996(6).

28.冯江源.当代科技进步与综合国力重建和调控[J].科学学研究,1998(1).

29.冯江源.综合国力系统多元要素和结构整约与共适[J].科学学研究,2000(1).

30.冯江源.综合国力的协调发展及其决策、预警和调控[J].科学学研究,1997(9).

31.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1).

32.李克强.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0(11).

33.黎静.关于发展中国家国家能力的探讨[J].政治学研究,1999(4).

34.杨培升.综合国力知识浅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12).

35.时永松.综合国力与中国国情[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2).

36.吴玉龙.综合国力与生态环境漫谈[J].森林与人类,1999(9).

37.廖晓昕.综合国力非线性扩散模型稳定性分析[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9.

38.袁国敏.综合国力测定方法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1996(6).

39.唐建荣.综合国力及其核定方法[J].统计与决策,1998(2).

40.魏明.文化: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J].湖北大学学报,2007(3).

41.赵可金.世界步入“软战时代”[N].解放日报,2010-04-23.

42.王利政,等.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须引入无形资本因素[N].科技日报,201112-04.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书鱼知小:细节里的古代生活真相 天使之耳:交通警察之夜 梦回都灵 漫步华尔街 格雷厄姆经典投资策略 驾驭周期:自上而下的投资逻辑 市场真相:看不见的手与脱缰的马 情感自由:让自己从消极情感中解放出来 情在南,爱在北:地产美女爱情狩猎 秋天死于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