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隐权力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杂文随笔 > 隐权力

第26节:隐权力的维持成本(2)

书籍名:《隐权力》    作者:吴钩
推荐阅读:隐权力txt下载 隐权力笔趣阁 隐权力顶点 隐权力快眼 隐权力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隐权力》第26节:隐权力的维持成本(2),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乾隆中叶,你只要掏得出四五千两银子,就可以当上知县;假如舍得花一万多两银子的巨款,则可以当上道员。乾隆年间的银子比较值钱,按其对大米的购买力折算,当时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200元人民币,四五千两银子大致值90多万元,一万六千多两银子则有300多万元之巨。应该说,在乾隆年代,走捐纳的路子,初始成本是巨大的。

不过,到了光绪晚期,这个成本就大幅度降下来了,因为朝廷滥卖官帽,官位含金量大大缩水,这时知县的标价是一千两银子,道员的价格也才四千七百两银子。清末白银的购买力已大不如前,一两银子折合成人民币约100元,也就是说,只要掏10万元,知县的官帽子就送你了;当县丞就更便宜了,2万元搞定。

张集馨有位胞兄因为读书未成,亲戚便出资给他捐了一个卫千总(领运漕粮的下层军官),也算是吃上了公家饭。不过,通过捐纳换取官场入场券,属于“异途出身”,是被人瞧不起的,皇帝对他们也很不放心,比如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皇帝召见张集馨时,就明明白白地说:“我最不放心者是捐班,他们素不读书,将本求利,廉之一字,诚有难言。”当时受人尊重的是“正途出身”——经由科举及第而获得当官的资格。

不过,我们要估算出正途出身的成本则比较麻烦。从理论上而言,科举考试是免费开放的,但帝国的科举制又与教育制度密不可分,参加科考的人势必要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才有望考中,而旧时可没有义务教育福利,受教育是要自己付费的。另一方面,到省城参加乡试,或者进京参加会试,都不能没有盘缠和其他用度,这笔费用也是穷苦人家难以支付的。

现在我以张集馨的科考经历为例,大略地评估一下他为获得官员身份所付出的经济成本。按照明清科举制,帝国的子民们必须先通过“童试”,成为县学(相当于市县级的公立院校)的学生,即取得“生员”的功名,才有资格参加下一轮的选拔赛(乡试与会试)。被录取进县学之前的考生,不论老幼,都称为“童生”。童生一般在社学(里社出资的学校)、族学(家族出资的学校)、家塾(家庭学校)完成基础教育。张集馨从五岁入家塾开蒙,到二十二岁进京捐监,当了十七年童生,这么多年,张家该付出多少教育成本呢?

旧时,最大笔的教育成本体现为支付给塾师的薪水,称为“束修”。张集馨的自撰年谱对他的每一位受业老师姓甚名谁、道德文章如何都有记述,却偏偏没有留下束修方面的记录,因此我们只能寻找旁证。与张集馨大致同时代的丁日昌(张生于1800年,丁生于1823年)曾经制订了一份《社学章程》,其中规定:“塾师一人,课徒以十人为率,每月酌给束修膳金五千文,月费一千文,按月支领。”从中可以看出塾师的月薪约为六千文。家塾的束修与社学大体相当,根据一些族谱的记载,道光—咸丰年间,江浙一带(张集馨是江苏仪征人)的家族延请塾师,束修也是五千文左右,折算成银子大约有四两,折算成人民币大约有600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第二十个妻子 英雄大爱:邓稼先与许鹿希相互托付的一生 英雄无名阎宝航 影子富豪查克·菲尼 祈念守护人 沉默的巡游 财务自由之路:7年内赚到你的第一个1000万 财务自由之路:3年内让你的个人资产翻一番! 财务自由之路:欧洲巴菲特为你量身定制的投资组合体系 财务自由之路:人生赢家的30条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