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隐权力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杂文随笔 > 隐权力

第18节:权力有值值几何(1)

书籍名:《隐权力》    作者:吴钩
推荐阅读:隐权力txt下载 隐权力笔趣阁 隐权力顶点 隐权力快眼 隐权力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隐权力》第18节:权力有值值几何(1),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权力有值值几何

权力值等于官员总收入

“权力值”是我杜撰出来表示官员权力之大小的一个词。我们知道,权力关系就是一种等级关系,权力体系就是一个等级结构,权力自然有大小之分;但权力无形,既不能用尺子量,又不用秤杆称,一个官员掌握多大的权力值,很难标识。

古人发明的品秩,不妨视之是一套标注权力值的符号系统。一般而言,官越大,品秩就越高。比如依明代官制,知县(相当于县长)是正七品官,知府(相当于市长)是正四品官,布政使(相当于副省长)是从二品官,六部尚书(相当于中央政府部长)是正二品官。假设我们将正七品官的权力值定为50,每提高一品,权力值相应增加20,那么,我们可以计算出,六品官的权力值是70,五品官是90,四品官是110,三品官是130,二品官是150,一品大员则是170。由此我们可以画出一条箭头向上的权力值曲线,品秩越高,权力值就越大。

不过,有时候品秩也未必与权力值成正比,比如明代废宰相之后,相权实际上掌握在内阁大学士之手,但终明一代,内阁大学士只是五品官。清代将大学士的官阶提至一品,但“相权”已转移到军机处大臣那里,大学士的权力反而大不如前朝了。

官员的俸禄也可以看作是权力值的计量符号。因为官员俸禄之多少,通常依官阶之高低而定,大官的工资多一点,小官的工资少一点。比如在清代,七品官的年俸是45两白银,六品官是60两,五品官是80两,四品官是105两,三品官是130两,二品官是150两,一品大员则是180两。这条工资曲线与上面的权力值曲线大致上是重合的(见下图,实线表示工资曲线,虚线表示建立在品秩上的权力值曲线)。

当然我们不能说,清代的一品大员,其手中权力只值180两银子。官员收入远不止这个数目。清代自雍正朝开始,在正俸之外,朝廷还给地方官与部分京官另发养廉银,养廉银的多少根据官阶的高低、职务与任职地方的不同而定。大致来说,一二品大员每年的养廉银有一二万两,七品小官每年也有几百、上千两。所谓养廉银,依我看来,就是向官员赎买“腐败权”的费用,所以,养廉银数额之多少,通常也暗合官员权力值之大小。

但是,用国家工资(俸禄加养廉银)来标志权力值也会有失漏,比如未列入正式国家编制的差役、胥吏,这些人不领朝廷俸禄(只有一点地方自筹的工食钱),但这绝不表示他们的权力等于零。晚清名臣郭嵩焘说,“明与宰相、太监共天下,本朝则与胥吏共天下耳”,可见清代胥吏势力之盛。胥吏、差役好歹还算是公职人员,像官员的私人随从,连非正式公职人员也谈不上,但他们实际上也攥取了部分权力。他们的权力,不是来自皇帝的授权与制度的安排,而是由私人之间的请托、假借或窃取而来。

不管是品秩还是工资(包括俸禄与养廉银,下同),如果用来测量权力值,都容易漏掉那些无名分、非正式的权力。明代内阁大学士秩轻而权重,但大学士的正式身份不过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名分上并无领袖群僚、把持朝政的权力,所谓的“相权”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非正式权力,我称之为“隐权力”。清代的胥吏、师爷、长随,所攥取的通常也是隐权力。我们知道,一个官员的实际权力,等于正式权力加上隐权力,品秩与工资所标示的只是正式权力,隐权力则是无法通过品秩或者工资体现出来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第二十个妻子 英雄大爱:邓稼先与许鹿希相互托付的一生 英雄无名阎宝航 影子富豪查克·菲尼 祈念守护人 沉默的巡游 财务自由之路:7年内赚到你的第一个1000万 财务自由之路:3年内让你的个人资产翻一番! 财务自由之路:欧洲巴菲特为你量身定制的投资组合体系 财务自由之路:人生赢家的30条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