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传记回忆 >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

第27节:罗家伦:被政治消磨去了五四光芒(7)

书籍名:《移居台湾的九大师》    作者:冯昭
推荐阅读:移居台湾的九大师txt下载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笔趣阁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顶点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快眼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第27节:罗家伦:被政治消磨去了五四光芒(7),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对编纂史料、推广国民党党史罗家伦倒是别具创意,曾经提出不少新点子。为了让台湾民众了解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贡献,1952年开放位于台北市圆山旁的忠烈祠,供民众瞻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仪容与事迹图片。1953年11月,他力促党史会开放位于中山南路台北火车站旁、日据时代的梅敷屋旧址,改为孙中山史迹馆,纪念同盟会时期,孙中山曾于梅敷屋短暂停留,与同志共谋反抗清廷的历史。

罗家伦主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认为在文字之外,历史传述应由图片、绘画展现历史精髓。所以在党史会任内提出"史画"的概念,推动以图画表达国民党革命建国时代重大事件,避免文字传述历史流于枯燥,大批史画至今仍保存在国民党党史馆内。

另一方面,罗家伦保留史料、修纂历史、解读历史的方法与看法,却常引发争议,他耗费十余年、新台币上千万元经费,主导编纂《孙中山年谱初稿》,至少出现二十八项历史诠释观点及史料考证错误,一度成为历史学者质疑焦点 。

学者吴相湘等指出,党史会出版孙中山著作不够积极,《孙中山年谱》除漏列大学各科成绩、研修课目等重要且已取得的史料外,罗家伦主张孙中山在伦敦"蒙难",是因自行走入清廷驻英大使馆"两度斥责"清廷官员,以致被清廷扣押,更遭多位国民党史研究者批判,指罗以政治观点无端美化孙中山,不但歪曲历史,更无法解释清廷在英国领土绑架孙中山的事实。

老年性格越加不带棱角火气的罗家伦,手握党史、国史诠释大权,面对外界质疑,并未公开反驳引发新一波的文字论战,他选择用人际手腕化解僵局。为响应关于孙中山与革命时期等专门著作、论述数量太少,欠缺权威版本的批评,罗家伦于1965年9月2日藉庆祝孙中山百年诞辰,以"国父学术论着编纂委员会"召集人身分宣布,将发行《孙中山学术论着全集》约一千五百万字,内容包括蒋介石关于孙中山约七十余万字的论述、作品,一并编纂三百多篇中华民国先烈先贤的传记。

国民党五四运动样板

在国共内战时期,关于五四运动究竟由谁发动,一度引发笔战。罗家伦在一篇《五四的真精神》文章中 ,坚持五四运动完全基于青年的爱国情操,没有任何政党或政团介入。但他说,当初是孙中山支持蔡元培接任北大校长,因此五四运动应该与孙中山的主张一致。他也一反五四运动打倒旧传统、旧思维主张,认为传统国粹应该要消化后与近代教育融合。

但国民党迁台初期,对五四运动并无好感,甚至守旧派认为胡适等人推动新文学、学生运动,是想摧毁传统,形同为中共成立新中国铺路,所以张道藩主持的文艺协会所出版相关著作中,对五四运动、新文学革命运动只字未提,等于认定五四运动属性有问题。

胡适虽是台湾最重要的学术大家,也遭到国民党偏激分子不断批判,所幸有人提出,孙中山曾说,"五四运动革新青年学生思想,为中国未来事业革新做出准备,让国民党得以收革命之功,均赖五四代动的思想变化,以及革心的功效",五四运动与五四运动健将才不至于被国民党划为左派。

直到中国大陆强力宣传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发动,坚持中共推动五四居头功的说法,让国民党很不是滋味,才让台湾当局有所警觉,因此国民党态度丕变,迅速决定为争夺五四的诠释权,发动五四主导权论战。由于胡适常在美国,五四期间拿大旗的傅斯年已猝然而逝,国民党当然推出曾为五四游行撰写宣言的罗家伦领军。

从此原被戴上红帽子的五四运动,摇身一变成了学生爱国运动与白话文革新运动,不但将五月四日订成"文艺节",1955年5月4日,罗家伦承命向大陆地区广播,指五四运动是一群有文化意识的爱国青年,基于国家民族爱的自动自发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与爱国行动的合流,与五四之后两年才正式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组织无关,李大钊当时也非共产党员。罗家伦关于共党尚未成立也无独立组织的说法,同时成为国民党的官方宣传版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企业家赵本山 隐蔽的总统 隐权力 第二十个妻子 英雄大爱:邓稼先与许鹿希相互托付的一生 英雄无名阎宝航 影子富豪查克·菲尼 祈念守护人 沉默的巡游 财务自由之路:7年内赚到你的第一个1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