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传记回忆 >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

第18节:钱穆: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7)

书籍名:《移居台湾的九大师》    作者:冯昭
推荐阅读:移居台湾的九大师txt下载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笔趣阁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顶点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快眼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第18节:钱穆: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7),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晚年凄凉 遭政治批判清算

1988年,台湾在野人士组成了民进党,成为台湾政坛的一股新势力,打击国民党党国体制、中国文化传统以及各种旧传统的象征,成为在野人士成名的终南快捷方式,陈水扁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这一波波的政治批判与清算中,首当其冲的蒋家固然遭遇打击,但毕竟余荫尚在,反对党难有作为;国学大师钱穆却是饱受屈辱与批判,最后抑郁而终。

钱穆晚年数度轻微中风,加上年事已高,不适宜出国旅行,因此殷切期盼在清大教书的大女儿钱易能来台探望。但台湾方面对何时开放大陆亲属来台探亲奔丧迟迟没有下文,1987年底先有梁实秋之丧,长女梁文茜不得其门而入的遗憾,钱穆看在眼里,一方面他清楚自己的健康日益恶化,却更怕流言伤人,夫妻俩既伤心又无奈。

所幸梁实秋之丧和钱穆之愿获得广大民众同情,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台湾政府火速于1988年11月公布"大陆同胞来台探亲奔丧办法",以解民怨。办法公布时,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进行学术访问的钱易,当月即申请赴台,成为两岸分隔四十年来第一位赴台探亲的大陆人士。

能和女儿在外双溪共聚天伦,让钱穆激动而欣慰,只是当年迈的钱穆听到女儿细数家乡景色的变迁,黯然地说,"此生恐怕是回不去了"。

钱穆曾说希望女儿来台是趟单纯安静的旅程,民进党立委却在钱家一偿难得的天伦之乐时揭发,钱易来台申请时掩饰具有共产党员等官方身分,要求国民党政府立刻处理;还以钱易在国立大学教书为由,检举她参加台湾方面定义的叛乱组织。陈水扁更具状控告钱易曾是共青团员,引发轩然大波。

虽然钱穆父女都说以平常心看待这些不实在的说法,但树欲静而风不止,素书楼风波连连,还有人要告钱穆"知匪不报",连串风波让钱家不得安宁。虽然台湾高检署在88年底即对各相关控告处以不起诉处分,但钱易只能在临讯后黯然离开台湾,希望争议到此为止;垂垂老矣的钱穆哀伤地说,"这些人已经完全拋弃了中国文化传统,不承认父女间的亲情,更不能理解他的女儿为何会从这么远的地方来看望父亲"。

钱易的妥协并未如愿替父亲带来平静,民进党又盯上钱穆的素书楼。这栋建筑原是老蒋礼贤下士,协调用地供钱穆长期居住的住所,时空变迁,产权由阳明山管理局转移到台北市政府。民进党台北市议员质疑,钱穆住所是台北市政府财产,却无租赁契约,又没有优遇条例可供适用,形同被占用。

民进党人士纷纷要求高龄九十五的钱穆限期搬家,时任立法委员的陈水扁也在立法院提出质询,要求市府尽速收回公产,他并以"侵占市产"为名,点名批判钱穆,给国民党政府与钱穆带来相当大的压力与羞辱。民进党对于收回素书楼之后,可笑又可悲的主张之一是,改设钱穆纪念馆。

当初素书楼兴建蓝图是钱穆夫人胡美琦所绘,建筑费也非台北市政府负担,风波之初,双方一度补订约住到1992年为止,未料仍遭到如此对待。将近一年的时间,钱家因房产问题不得宁静,因坚信"学术自有公论,人格不容污蔑",终于在不愿被民进党羞辱的愤慨中,于1989年8月向国民党政府提出,愿迁出素书楼远离是非,毅然离开这块伤心地。

1990年5月,这位已全盲的国学大师黯然迁出居住数十年的素书楼,改在台北杭州南路辟屋居住,将素书楼内不少藏书捐赠给各学术单位。钱穆离去时幽然地说了一句,"活的不许住,还没死就要作纪念馆"。

眼疾缠身的钱穆,搬家时已不太能出门,也不太肯多讲话进食,记忆力明显减退,仅希望子女能在他生前来台一聚。但天不从人愿,终于在度过九十六岁的寿诞后,也就是迁出素书楼才3个多月,1990年8月30日,一代国学大师钱穆逝世于杭州南路新寓所。虽然钱穆生前多次拒绝返回故乡探亲与讲学,夫人胡美琦宣布,将完成钱穆的遗愿,让大师骨灰回到江苏无锡老家安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企业家赵本山 隐蔽的总统 隐权力 第二十个妻子 英雄大爱:邓稼先与许鹿希相互托付的一生 英雄无名阎宝航 影子富豪查克·菲尼 祈念守护人 沉默的巡游 财务自由之路:7年内赚到你的第一个1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