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伊达政宗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历史军事 > 伊达政宗

伏见对决之 四

书籍名:《伊达政宗》    作者:山冈庄八
推荐阅读:伊达政宗txt下载 伊达政宗笔趣阁 伊达政宗顶点 伊达政宗快眼 伊达政宗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伊达政宗》伏见对决之 四,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智者的智能,能够敏锐地步入合理的轨道,就好像预言家能够预知未来一般。

伊达政宗甫一踏上敌人的土地,就立刻马不停蹄地朝金海城进发。

(在这片土地上,到处都充满了危险……)

既然已经来到战场,则必须和与自己心意相通者的部队联合起来,才能考虑后退之策。

截至目前为止,一切都在政宗的预料当中。一名竹岛城的金海城,位于洛东江西支流的右岸,南、北、西三面环绕着一片广大的水田,是朝鲜重要的谷仓地带。因此,只要能够攻占此地,那么日军就可以获得最后的胜利。然而,浅野部队由于遭到敌军的奇袭,目前正陷入苦战之中,情况相当危急。

“怎么样?我的直觉很准吧?如今只要能够顺利救出浅野父子,就可以很快地班师回朝了。”

政宗得意地说。

经过一番仔细地思考之后,政宗决定悄悄地绕至敌军的背后,给予围困浅野军队的高丽军致命的一击。

此一奇袭战略果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因为将日本的救援军围困在城内而意气昂扬的高丽军,完全没有料到另一队救援军(伊达军)竟会发动奇袭。在一片混乱当中,只听见高丽军的悲鸣声此起彼落,很快地就呈现出败象了。

“好,武神也成为我们的盟友了。现在大家奋勇驱敌,一举救出浅野父子。”

这就是政宗的全部计划。由于知道浅野父子必将陷入苦战,因此他一登陆,就毫下犹豫地率兵赶往金海城。就这一点来看,他的信义及战功都是令人佩服的。

根据统计,此战所砍杀的敌军首级,共有两百二十个。

政宗十三日登陆,十八日即立下战功,使敌人闻风败走的消息传抵名护屋后,秀吉的雀跃之情可想而知。

“真不愧是伊达家的子孙,居然一次割下了两百多个敌军的首级!来人哪,立刻把这张感谢状送去!”

凡事喜欢夸大的秀吉,此次当然也不例外。只见他火速地召来笔吏,然后滔滔不绝地口述感谢状的内容。

接获釜山战果报告表后,得知弹正(浅野)父子因无法抵挡敌军的攻势而陷入险境,幸经你大力协助,乃得反败为胜。在当今的日本国内,你的才干无人能比,你的高名凌驾于所有诸侯之上。正因为我了解汝之才干,故赐予汝如此崇高之令名。

文禄二年六月八日

秀吉朱印

羽柴伊达侍从 殿

秀吉的战略经常与政宗不谋而合,因此这次的胜利,使他感到格外高兴……

就性格而言,秀吉的确相当欣赏政宗。事实上,他们就好像两匹性格、癖好相同的马一般,所以秀吉当然忍不住要夸奖政宗。至于政宗这一方面,来自秀吉的夸奖并没有使他冲昏了头。在金海城一战而霸之后,政宗随即和浅野父子联手进向蔚山,一举割下了八十三个敌军的首级,充分发挥了猛将的威力,并且确保了补给路线的安全。

(长年在外征战任谁都会受不了的。)

唯有先立下战功取悦秀吉,然后才能透过浅野父子,说服秀吉早日召其返回内地,因此一开始的攻势一定要锐不可当才行。

政宗在滞韩期间,曾先后寄了两封信回日本。其中一封是给移居觉范寺的虎哉禅师,另一封则是寄给逃到最上义光处的母亲保春院。

虽然曾经想要毒杀自己,但她毕竟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不过,由政宗居然不计前嫌,愿意写信给意图毒害自己的母亲来看,他必然正为浓烈的乡愁所苦。

在给虎哉禅师的信中,政宗特地附上了一首诗,大胆地披露内心的想法:

何知今岁棹沧海,

高丽大明属掌中。

函剑囊弓为治国,

归帆应是待秋风。

他很明白地告诉虎哉禅师,自己可望在秋天时回到国内。

令政宗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虎哉禅师竟然也回了一首诗给他。

何止学兵谙孙武?

杜诗韩集在胸中。

吾公渡海归何晚?

恨杀禅窗日暮风。

不久之后,政宗又在晋州城之战生擒敌军数百名,功绩彪炳。这次胜利,不但为他赢得了赞赏、高名,同时也使得他如愿以偿地获准在该年的九月十二日自釜山出发,打道回府。不过,这一切早已在政宗的预料之中--包括这一次的胜利作战。

当然,人生的吉凶祸福并不完全依照人类的想法和算计,有时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形。

(怎么样?石田治部大人,现在你知道政宗的厉害了吧?)

满怀得意之情返回京都的政宗,迫使石田治部少辅三成不得不以全然不同的观点,重新加以估量。

然而政宗对此却似乎毫无所觉。这一年的八月三日,原本是导致秀吉对外征伐之主因的鹤松丸夭折之悲哀,已为爱儿阿拾(秀赖)诞生的喜悦所取代。对政宗等人而言,秀赖的诞生,成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宿命关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一路投奔奇迹 一江山登陆大血战 一个中国男人的财富诗章 一个人的呐喊:鲁迅1881-1936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 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叶卡捷琳娜:俄罗斯史上最风流的女皇 决策大脑 经济学家时刻 会好的:悲观者常常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