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文学理论 >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

出版说明

书籍名:《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    作者:汪子嵩
推荐阅读: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txt下载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笔趣阁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顶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快眼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出版说明,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人民出版社要将1981年初版的拙著《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收入《哲学史家文库》重印出版,非常感谢。但是十几年来我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看法已经有点变化,乘此机会向读者交代一下。

当初写这本书的时候,正是那场毁灭文化的浩劫刚刚过去,在“解放思想”的旗帜下,学术界出现繁荣局面,西方哲学的研究也成为一个热门。我看到有些文章说到亚里士多德时都讲他所说的“第一本体(实体)”是具体的个别事物,有人甚至由此作出亚里士多德是唯物论者的结论。我以为这种看法至少是不全面的,说明我们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太少,《形而上学》这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典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决定写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要思想得自陈康先生。1947年我在北京大学当研究生,陈先生给我们领读《形而上学》第七(Z)、第八(H)卷,就是先从《范畴篇》和《形而上学》第五(Δ)卷的有关章节讲起,指导我们如何从原著中学习分析论证从而整理它的发展线索。当时陈先生已经在耶格尔的思想影响下,接受用发生和发展的方法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我写本书时已经看到陈先生发表在Phronesis上的论文Aristotle’s Concept of Primary Substance in book Z and H of Metaphysics(《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Z卷和H卷中的第一本体概念》),这是指导我写本书的主导思想,在“前言”中已经申明。本书出版后我才看到陈先生在台湾《大陆杂志特刊》上发表的文章《从发生观点研究亚里士多德本质论中的基本本质问题》(他讲的“本质”就是我们讲的“本体”,“基本本质”就是“第一本体”),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关键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陈先生的这几篇文章已都收入我们编的《陈康论希腊哲学》(商务印书馆,1990)书中。

本书出版后我就开始《希腊哲学史》的写作,1993年开始准备写第三卷,我又回到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这个主题上来。这时候对西方研究亚里士多德的状况知道得多了一些,近几十年来他们争论中的一个大问题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主要是神学(theology)还是本体论(ontology)?他在《形而上学》第四(Γ)卷提出哲学是研究“作为‘是’的‘是’”(,being as being,过去将、being译为“存在”,本书也是这样译的;现在将它改译为“是”和“是的东西”,理由在《希腊哲学史》第三卷中详述,此处不赘),从而开创了以to on为对象的ontology,他说这门学问是以普遍的“是”为对象的,可是在第六(E)卷中他又提出第一哲学是研究一种特殊的“是”即永恒不动的独立分离的“不动的动者”,从而得出他的神学。西方学者因而争论: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的究竟是普遍的“是”还是特殊的“是”?又归结到普遍和特殊的问题,也就是本书中常讲的一般和个别的问题。欧文斯(J.Owens)神父在The Doctrine of Being in the Aristotelian Metaphysics(《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是”的学说》)中采用“核心意义”()的方法将“是”归结为本体,又将本体归结为第一本体——神,得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就是神学的结论。其他许多学者不同意他的意见,坚持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除神学之外还有独立的本体论学说。这时候我们已经看到陈康先生最后一部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Sophia,The Science Aristotle Sought(《智慧·亚里士多德寻求的学问》,1976,纽约),陈先生也是不同意欧文斯的意见,将亚里士多德的神学和本体论综合起来研究,认为亚里士多德所寻求的既不能归结为神学,也不能归结为本体论。他自己意识到这两方面的矛盾,多次试图调和,但是没有成功,得出这样的结论。

重印跋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稍后又从余纪元得到信息,他原是中国人民大学苗力田教授的研究生,毕业后先在意大利后在加拿大学习希腊哲学,1994年获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Aristotle’s Dual Metaphysics—An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ysics(《亚里士多德的双重形而上学——〈形而上学〉ZH卷的解释》)中提出近二三十年来西方亚里士多德学者中又有一场争论,讨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形式”(eidos)究竟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双方各有一些比较著名的学者,各自从亚里士多德著作中找到根据,反复辩驳各不相下。余纪元认为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确实有这两种不同的说法,在有些地方他说形式是tode ti(“这个”),另一些地方则说形式是toionde(“这样”,本书中译为“如此”);前者是在回答“本体是什么”即说它是本质时说的,后者是在回答“本体为什么生成”即寻求动因时说的;即使在《形而上学》第七(Z)卷同一卷中也出现这种矛盾的说法,余纪元也认为亚里士多德自己想调和这种矛盾没有成功。

我在写《希腊哲学史》第三卷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时,是将它作为整体来研究的,因而神学和本体论的关系成为重要问题,他所说的形式究竟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也是必须说明的。我同意陈先生和余纪元的观点,吸收他们的意见,说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确实存在着矛盾。

但是在写本书时我还没有这种想法,虽然觉察到亚里士多德在第十二(Λ)卷中讲的神学和别的学说间有些矛盾,也只是将它当作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学说的发展变化中的一个过程来看待(参看本书第六章的结束语)。关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形式即本体和本质究竟是个别的(“这一个”)还是普遍的(“如此”)?在第九、十一章中也都作为问题指出过,却没有深究下去。这些问题在《希腊哲学史》第三卷中作了介绍和论述。

虽然本书存在这些缺点,但我还是同意将它重印,第一,它将《范畴篇》、《形而上学》第五、十二、七、八、九卷中关于本体的学说按先后发展顺序来论述,我以为是有根据的合于实际的,为读者提供亚里士多德思想发展的概貌;而在《希腊哲学史》第三卷中我们是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神学和本体论分别论述的。第二,《形而上学》第十三(M)和十四(N)两卷是亚里士多德批判柏拉图学园将“相”(idea,过去和本书都译为“理念”,《希腊哲学史》第二卷改译为“相”)说成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的学说的,在《希腊哲学史》第三卷中限于篇幅没有专门讨论,可是这部分学说当前西方有些学者颇感兴趣地作了研究,而本书为读者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在这方面提出的基本论证。第三,这本书是我在思想解放初期写的,留下一些当时时代的痕迹。比如我几次引证列宁说亚里士多德“这个人就是弄不清一般和个别、概念和感觉、本质和现象等等的辩证法”这句话,而我现在的看法却认为:正是由于亚里士多德开始将一般和个别、概念和感觉、本质和现象区分开,才会产生后来的辩证法。这本书多少可以让后人看到我们这一代人在思想解放中的艰难历程。

人的认识是永远没有止境的,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研究也是永远不会有止境的,我在这里陈述近20年来思想的一点变化只不过是其中极微小的片段,希望能对有兴趣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读者有点助益。

1997年3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楚辞与原始宗教 人活动的效率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弹性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怪诞脑科学-战胜焦虑、混乱、拖延的自控术 混乱 2020年6月下半月刊·绿版 2020年7月上半月刊·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