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文学理论 >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

真和假

书籍名:《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    作者:汪子嵩
推荐阅读: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txt下载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笔趣阁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顶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快眼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真和假,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亚里士多德在第九卷第十章讨论“真”和“假”的问题,是将它们同“存在”和“非存在”联系起来讨论的。在第五卷第七章分析“存在”的几种意义,即偶性的存在、本质的存在(分为本体、性质、数量等范畴)、真和假、潜能和现实的存在。他将“真”和“假”作为存在的一种方式,但没有作更多的说明。到第六卷(E)第四章中,他讨论了作为“存在”的“真”和作为“非存在”的“假”。在那两处都没有详细展开讨论这个问题,到第九卷第十章中比较详细讨论了。这里讨论的内容和第七、八、九卷讨论本体、形式和质料、现实和潜能这个完整的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一章本来不应该编在这里。因此后人有怀疑这一章是不是亚里士多德自己的著作,但一般研究者还是认为这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不过编在这里确是不妥当的。可能是因为编辑者看到亚里士多德曾经将真和假当作“存在”的一种方式,和各个范畴、现实和潜能并列在一起,所以将讨论“真”和“假”问题的这一章编在讨论现实和潜能的第九卷的末尾了。

在这一章开始时就是这样讲的:关于“存在”与“非存在”,第一是和范畴有关,其次是和现实与潜能有关,第三是和真与假有关。(注:1051a34—b2。)“真”和“假”,我们现在是将它列为主观的认识方面发生的问题,怎么会成为客观“存在”的方式呢?这表明古代希腊哲学家基本上还是持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也就是常识的看法。他们认为:认识上的真假,是由客观对象决定的。亚里士多德说:真和假的问题,依赖于对象方面。对象方面有的结合,有的分离。如果认为结合的是结合,分离的是分离,就是真的;如果相反,认为结合的是分离,分离的是结合,那就是错误。(柏拉图在《智者篇》中举过这样的例子:如果我们说“泰阿泰德坐着”,这是真的;说“泰阿泰德在飞”,就是假的,因为泰阿泰德这个人和“飞”是不能联系在一起的。)亚里士多德说:并不是我们认为你是苍白的,你就是苍白的;而是因为你是苍白的,我们说你苍白,才是真的。因为“你”和“苍白”本来结合在一起,我说它们是结合的,这才是真的。他说,有些东西总是结合而不分离的,有些东西总是分离而不结合的,有些东西却是既能结合又能分离的。所谓“存在”就是结合成为“一”的,“非存在”就是没有结合的“多”。(这里讲的“存在”和“非存在”,是关于“真”和“假”的问题,它必然牵涉两个以上的东西,如果只有一个“苍白”,就无所谓真和假的问题,只有将“人”和“苍白”联系起来,“人是苍白的”,二者结合,就是一个统一的“存在”;如果二者不结合,就不是“一”而是“多”,就是“非存在”——“人不是苍白的”。)对于一些偶然的事实,同一种意见既能是真,又能是假,因为它可能一时是真,一时是假;但是对于那些必然的事情的意见,就不能一时是真,一时是假了,它只能要么总是真,要么总是假。(注:1051a34—b17。)

这里,亚里士多德分析了客观事实的各种情况:结合和分离、必然和偶然。凡是主观的说法符合客观情况的,就是真的;不符合的,就是错误的、假的。

亚里士多德接着说:对于那些不是组合的事物,什么叫作“真”和“假”呢?这当然和上面所说的情况不同。“人”和“苍白”有结合和分离的问题,但如是单独的“人”这个东西,那就只能说,你接触了他,认识到他,就是真;没有接触,没有认识,就是假。——亚里士多德在这里讲的,只是“直觉”的认识。本来,直觉是无所谓真假的,只有认识到和没有认识到的区别。所以他说,我们还需进一步研究它们是否具有这样那样的性质。(注:1051b17—32。)

最后,他又指出,那些永恒的、不发生变化的东西,就不会这时是真,那时是假的。他所说的永恒的东西,主要是指理性的知识,他举的例子是“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二直角”,对于这样的命题,决不会一时是真,一时是假的,因为这样的事实是永恒的。(注:1051b33—11。)

因为这一章许多内容牵涉到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思想,与现在讨论的问题无关,我们就只作这样简略介绍了。

我们探讨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形式和质料、现实和潜能的学说以后,可以简单地概括一下了。

亚里士多德的本体学说,本来是在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创立起来的。他批判柏拉图,主要是认为柏拉图将“理念”当作是在个别事物之外,和个别事物分离的、独立存在的实体。亚里士多德认为,不能在个别事物以外去找另外一类独立自存的“理念”,而只能在个别事物以内,去发现它们的本质,这就是形式,也就是“理念”——同一个。所以,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根本区别,就是亚里士多德是在具体事物之中去寻求它们的本质,认为这个本质不是在具体事物以外的“理念”。在这点上,亚里士多德当然比柏拉图大大前进了一步。

亚里士多德是从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得出:任何具体事物都是由形式和质料两部分组成的。他发现了“质料”,这就是存在于一切属性背后的物质,在人类认识史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可惜的是他没有再向这方面前进,而是将质料和形式对立起来,实际上还是造成了另一种分离。他虽然批判了柏拉图,但他终究还是柏拉图的学生,认为质料是空无所有的,而一切本质、属性等等,皆属于形式这一方面。他所说的“形式”比柏拉图的“理念”也大大前进了。柏拉图的“理念”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却是有内容的,它主要是定义——理性的公式,即逻各斯。他认为这是规定事物的本质的。他将事物的本质仅仅归于它的形式方面,认为和它的质料是无关的。这样将质料——物质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抛开了唯物论,在事实上也是说不通的:难道木头的雕像和铜的雕像之间没有根本区别的吗?难道人的本质和他是血、肉组成的毫无关系吗?从抽象的理论上说,他反对柏拉图将“理念”和个别事物割裂开来,成为两个世界;而他自己实际上又将形式和质料割裂开来,仍旧是两个世界——世界的双重化。

亚里士多德自己是完全意识到这个分离的问题的,他想将形式和质料连接起来,这就表现在他关于现实和潜能的学说中。如果说,他关于形式和质料的学说,只是对事物作了静止的分析;则他关于现实和潜能的学说,是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方面作出的分析。在这方面,亚里士多德确是达到古希腊哲学的辩证法高峰。他指出:现实和潜能,也就是形式和质料,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东西,而是同一个东西,只是存在于不同的方式中。质料是还没有实现的潜能,形式是已经实现了的现实。质料要实现自己,要向现实发展,最后获得了形式。所以,从质料到形式是一个辩证的运动发展过程。

但是,亚里士多德又一次不能摆脱柏拉图唯心论的影响。他虽然讲从潜能到现实的运动,但认为质料是一种潜能,只是一种可能运动的能力,就是只有被动的能力;运动的能动性——主动的能力是属于形式方面的。在这方面,他仍旧和柏拉图一样,坚持目的论的思想,认为形式是目的,它能吸引质料向它运动,因此它是主动的能力。他用专门一章论证现实先于潜能,主要就是从目的论方面来论证的。在这一卷中,虽然没有直接讨论第一动者——神,但他自己也提到,由此是可以推论出第一动因的。所以,归根到底,亚里士多德的本体思想和柏拉图的“理念论”还是属于同一类型的,是唯心论的。尽管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比柏拉图更细致些、更辩证些,但他终究还是柏拉图的学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楚辞与原始宗教 人活动的效率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弹性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怪诞脑科学-战胜焦虑、混乱、拖延的自控术 混乱 2020年6月下半月刊·绿版 2020年7月上半月刊·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