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文学理论 >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

事物和本质

书籍名:《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    作者:汪子嵩
推荐阅读: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txt下载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笔趣阁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顶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快眼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事物和本质,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在第六章中,亚里士多德讨论:任何事物和它的本质是不是相同的。他说,这个问题对我们研究本体是有用的。因为一般认为,事物和它的本体是没有不同的,而本质就是事物的本体。(注:1031a15—18。)

这意思是由一个三段论的推论组成的:

事物和它的本体是没有不同的,

而本体就是事物的本质;

所以事物和它的本质是没有不同的。

这里他说的有没有不同,实际上也即是不是分离的问题。二者彼此相同,就是不分离的;如果它们彼此不同,就是可以相互分离的。亚里士多德一直将柏拉图的分离问题——个别事物和“理念”是不是相互分离的——记在心上。他在这一章里所讨论的,实际上还是这个问题。

他首先说明:在偶性的统一体(例如,“白的人”,其中“白”是人的偶性,“白”和“人”结合就是偶性的统一体)中,它和它的本质是不同的。“白的人”和“白的人”的本质是不同的。他说,如果它们是相同的,则白的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也就是相同的了。

这个论证是这样得来的:

如果  白的人=白的人的本质,(1)

而人=白的人,(2)

所以人=白的人的本质;

而  人的本质=人,(3)

因此 人的本质=白的人的本质。

这个推论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亚里士多德说,这是因为两个外项的中项是不相同的。这就是说,在以上三段论式中,(1)和(3)这两个前提是正确的,因为事物和它的本质是相同的;错误在于(2),因为“人”和“白的人”是不同的。“人”是一个单纯的名词,而“白的人”却是一个偶性的统一体,它们是不相同的。如果将以上三段论式连起来,就是:

人的本质=人=白的人=白的人的本质。

其中两个中项(“人”与“白的人”)是不相等的。(注:1031a19—25。)

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是从逻辑上分析的。如果我们从本体论上看,这里说的“人”,是一般的“属”;而“白的人”,就是有了特殊规定性的“属”,虽然只是一种偶性(“白”),但已经不是一般的“属”,“白的人”已经是个别事物了。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和“白的人”是不同的,实际上就是说:“属”和具体事物(偶性的统一体)是不同的。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如果偶性的统一体和它的本质是相同的,我们将会得到更荒唐的结论,那就是两个外项——这一个偶性和那一个偶性——就会相同,比如,白的本质和有教养的本质就会是相同的了。当然,实际并不是这样的情况。(注:1031a25—28。)亚里士多德的推论是这样的:

有教养的人=有教养的人的本质,

人=有教养的人;

白的人=人,

白的人的本质=白的人;

所以:白的人的本质=有教养的人的本质;

白的本质=有教养的本质。

“白”和“有教养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偶性,说它们的本质相同,当然是荒谬的。

亚里士多德的问题是这样提出来的:偶性的统一体和它的本质是不是相同的?他的回答是:它们是不相同的。如果说它们相同,就会得出荒谬的结论。这实际上就是说:因为任何个别的事物都是一个偶性的统一体;所以,个别事物和它的本质是不同的。他要研究的,并不是这一个或那一个具体事物的本质;这一个或那一个具体事物的本质都带有若干偶然的属性,这样的本质并不是他要研究的对象。

亚里士多德在谈了偶性的统一体后,接着就谈到自我存在的东西(即不依赖于别的存在的东西,也就是不带任何偶性的本体自身),它们和它们的本质是不是必然相同的?是不是有些本体是在先的,没有比它更先的本体(它自身就是第一本体),就像有些人(柏拉图学派)说的“理念”那样。——柏拉图学派说的“理念”实际上就是事物的本质,这样的“理念”和本质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

本来,柏拉图说的“理念”,就是事物的本质,但因为柏拉图的“理念”是空洞的,没有具体内容,所以,当时的柏拉图学派就要在“理念”之外,再假定另一类的本体,如“数”或“理念的数”,它们和“理念”是不同的,是互相分离的。以下亚里士多德就批判柏拉图学派的这种思想。亚里士多德说,如果这样的“理念”和它们的本质是不相同的,比如,善的本质和善自身、动物的本质和动物自身、存在的本质和存在自身是不同的,那就将是:

第一,在所肯定的本体和“理念”以外,还要有别的本体和理念了,而且

第二,这些别的“理念”和本体将是在先的了,因为本质就是本体。(注:1031a28—b3。)

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证是这样的:

如果这个“理念”的本质和理念本身不同,

那必须为“理念”本身另找一个本质;

而本质就是本体,

所以要为“理念”再找一个本体;

而找到的又是本质,又和它不同,

这样就得再找一个本体。

这样的过程可以无穷地倒退。这是亚里士多德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他在批评柏拉图的理念论时用过这种方法。在《形而上学》第一卷第九章中批判“理念论”时,他提到一个“第三者”(注:990b16。),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不过那里是这样论证的:如果“理念”和个别事物是分离的,而个别事物和理念又是相似的;正像在甲、乙、丙……这些个别事物之外,我们要假定一个共同的“理念”一样;现在,在甲、乙、丙……这些个别事物,以及它们和“理念”之间,也应当假定一个共同的“理念”(这是第二个“理念”)……这样也可以无限倒退,要去寻求无限个“理念”了。(注:参看柏拉图《巴门尼德篇》132A—133A。)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理念”和它的本质是不同的,那么,就应该为这“理念”再找一个本质;找到的本质又是不同的,又应该再找一个本质……这样可以无限倒退,同样要找无限个本质。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从反面来论证,如果“理念”和它的本质是不同的,将会得出怎么样荒谬的结果。所以,结论只有一个:“理念”的本质和“理念”自身是同一个东西,它们并不是可以彼此分离、相互独立的。

亚里士多德又提出另外一个论证来。他说,如果在后的本体(“理念”自身)和在先的本体(本质)是彼此不同的(他说明,所谓“不同”,我是指善自身并不是善的本质,善的本质就没有善的本性,即善自身和善的本质是彼此分离的),那就要得出:

第一,关于“理念”自身是不能有知识的。因为,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才是对这事物有知识(理性的、高级的知识)。(注:1031b3—11。)既然“理念”自身不是它的本质,那么,即使认识了“理念”,对“理念”也不能有知识。这样,从认识论上讲,对理念的认识根本是不可能了。

第二,“理念”的本质也不能存在。因为,如果“理念”和“理念”的本质是不同的,那么,善和善的本质是不同的,也就是,善的本质不是善,一的本质不是一,存在的本质也不是存在。但是,如果存在的本质是不存在,还有什么东西的本质能够存在呢?结果只能是“理念”的本质也不存在。这样就从本体论上根本否定了理念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些论证,对我们说,并不是陌生的。柏拉图自己在《巴门尼德篇》中批判少年苏格拉底的“理念论”时,曾经用过类似的论证,比这里还详细些。(注:《巴门尼德篇》133B—134E。)亚里士多德自己在《形而上学》第一卷第九章批判“理念论”时也提出过相似的论证。(注:991a10—14。)表面上看,这两种论证有点不同,上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一卷的论证,都是从个别事物和“理念”的关系说的,如果“理念”和个别事物是分离的,那将会得出怎么样的荒谬结果,连“理念”的知识和存在都将被否定。而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是从“理念”和“理念”的本质的关系说的,如果“理念”和“理念”的本质是不同的,是可以彼此分离的,那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连“理念”的知识和存在都将被否定。它们说的是不同范围内的分离问题,前者是个别事物和“理念”的分离问题,后者是“理念”和“理念”的本质的分离问题,虽然范围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都要从根本上毁灭“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理念论”是根本错误的,他只是批判那种将“理念”和具体事物分离开来的“理念论”,他也主张“理念”(即形式)论,不过他认为“理念”并不是和事物分离的,而是在事物之中,就是事物的形式,也就是事物的本质。

所以,他作出结论说:善和善的本质、美和美的本质都是同一个。一切不依赖别的东西,而是自我存在的、第一的东西(“理念”),都和它们的本质是同一的。无论它们是不是“理念”,都是一样。(注:1031b11—15。)因为,我们认识某一个东西,就代表我们知道了它的本质。所以,许多例子都表明这样的事物和它们的本质应该是同一的。

第六章后面一些段落,实际上是重复了前面已经说过的话。如说到偶性的统一体和它的本质不是相同的(注:1031b23—28。),如果说事物和它的本质是分离的,将会引出无限系列的本质。(注:1031b28—1032a4。)他说:不但事物和它的本质是同一的,而且它们的公式或定义(逻各斯)也是相同的。所以他得出结论说:每个第一的、自我存在的东西和它的本质是同一的。(注:1032a4—6。)这就是他的结论:第一本体——形式就是本质。

亚里士多德在第七卷第四、五、六章中开始讨论本质就是本体的问题。他的讨论是一步步地深入的。

第四章开始,他就提出什么是本质的问题。他说,本质就是“由它的本性”是这样的东西。他用这样一个定义将本质和偶性区别开来。

他又指出:所有的范畴都有本质,但是,本体的本质和其他范畴的本质,如和性质、数量的本质,是有不同的。只有本体的本质才是第一的、主要的本质;其他范畴的本质,都是第二的、次要的。

“由它的本性”是这样的东西,不仅本体是这样,还有些性质也是这样。比如,动物的本性就有雌和雄的区别,数的本性有等和不等的区别,他最喜欢举凹是鼻子的本性。这些虽然不是本体,但都是“由它的本性”是这样的。这样的复合物是不是本质呢?亚里士多德在第五章中分析这个问题,他说,这些也是本质,但和本体的本质不同,它们只能属于第二位的。

亚里士多德第一步先将偶性排除掉,第二步又对固有的属性(本质属性)进行了分析,就只留下本体了。本体和它的本质是不是相同的呢?亚里士多德在第六章回答这个问题:本体和它的本质是相同的,本体就是本质。这就是他要得到的结论。

他又从反面论证这个问题,从而又批评了柏拉图学派的“理念论”。本来,“理念”(形式)就是本体,也就是本质;可是,柏拉图学派却将事物的“理念”(本体)和它们的本质区别开来,这样就得出荒谬的结果。所以,唯一正确的结论就只能是:“理念”(形式)就是本质。

这就是从这三章得出的结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楚辞与原始宗教 人活动的效率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弹性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怪诞脑科学-战胜焦虑、混乱、拖延的自控术 混乱 2020年6月下半月刊·绿版 2020年7月上半月刊·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