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文学理论 >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

“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

书籍名:《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    作者:汪子嵩
推荐阅读: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txt下载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笔趣阁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顶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快眼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亚里士多德在提出了上述关于本体的第一个标准以后,随即指出:按照这个标准——既不表述主体又不存在于主体之中——判断,只有个别的事物(个别的人、个别的马)才是“第一本体”,而包含个别事物的“属”和“种”,是“第二本体”。(注:2a12—18。)苏格拉底这样的个别的人是第一本体,而它们的“属”(人)和“种”(动物)是第二本体。

亚里士多德经常将本体分为三级:个体、属、种。所有个别的人都包含在“人”这个“属”里,“人”、“马”等等“属”都包含在“动物”这个“种”里。同一个“种”下的各个“属”是不同的,这叫“属差”。比如,人是两足的动物,马是四足的动物,鸟是有翼的动物。这“两足的”、“四足的”、“有翼的”都是“属差”。

人=两足的+动物,

这就是:

属=属差+种。

“人”和“动物”都是一般,一般的东西可以用来表述个别的东西。而“人”和“动物”虽然都是一般的东西,但它们的一般性的程度不同,“动物”的一般性比“人”更大,所以,亚里士多德说:

既然 “动物”可以表述“人”,

而  “人”可以表述个别的人,

所以 “动物”也可以表述个别的人,

因为 个别的人既是“人”,又是“动物”。(注:1a12—15。)

既然“人”可以表述主体,性质、数量等属性也可以表述主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亚里士多德是这样区别的:任何一个表述主体的宾词,都可以分为名称和定义两个方面。比如“人”的名称是“人”,定义就是“两足的动物”。当用“人”去表述主体时,它的名称和定义都可以表述主体。因为:

苏格拉底是人



苏格拉底是两足的动物

是一样正确的。可是,作为可以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属性,情况就不同了。它们的名称可以用来表述主体,而它们的定义就不能用来表述主体。比如“白”的定义是“一种颜色”,我们只能说:

苏格拉底是白的。

而决不能说:

苏格拉底是一种颜色。(注:2a19—33。)

“属”和“种”这样的“第二本体”,虽然不存在于主体之中,但是它们也可以表述主体。亚里士多德由此得出结论:除了“第一本体”以外,任何其他的东西(包括第二本体),或者是表述第一本体,或者是存在于第一本体之中。他说:如果没有第一本体,就不可能有其他的东西存在。(注:2b4—6。)所以,第一本体是最根本的东西,是决定其他一切的东西。

从上面这个标准看,“属”和“种”相比较,“属”更接近于第一本体,按本体性的程度说,“属”比“种”是更明确的本体。亚里士多德举例说:我们说“苏格拉底是人”,和说“苏格拉底是动物”,虽然都是说明了本体,但前者比后者更中肯,更能说明苏格拉底的特性,而后者则更为一般化。(注:2b7—14。)在这里,亚里士多德事实上已经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越是一般性大,即越是一般,越是普遍的东西,它的本体性就越小;而越是个别的东西,它的本体性也就越大,所以,个别事物是第一本体。

亚里士多德再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论证:第一本体之所以是更明确的本体,因为其他一切东西都是表述第一本体的。从这方面说,“种”是表述“属”的,而不是“属”去表述“种”。我们只能说“人是动物”,而不能说“动物是人”。这也是一个根据,可以断定“属”比“种”是更明确的本体。(注:2b15—20。)

虽然在个别事物、“属”和“种”这三者中,从本体性的程度上说,是有差别的;但是这三者都是本体,它们有共同性。为什么说“属”和“种”也是本体呢?亚里士多德是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论证的:

第一,因为在所有的宾词中,只有“属”和“种”才能说明第一本体是什么。只有当我们说明苏格拉底是人、是动物时,我们才说明了苏格拉底是个什么东西;如果我们用别的属性来说明他,如说苏格拉底是白的、他在跑等等,并不能说明苏格拉底是什么。所以,他说,除了第一本体以外,只有“属”和“种”才可以被称为本体。(注:2b30—37。)在亚里士多德指出的这个特点中,已经孕育着后来在《形而上学》中提出的“本质就是本体”的思想了。

第二,第一本体之所以称为第一本体,因为它们是其他东西的基础、基质和主体。[这里的“基础”和“主体”在希腊文是同一个词,即“在背后(底下)的那个东西”。它在逻辑上的意义,就是主词、主体;在本体论上的意义则是基础、基质,罗斯在《形而上学》英译本中将它译为substratum,我们将它译为“基质”。]第一本体和其他一切属性的关系——第一本体是主体和基础,其他都是它的属性,也同样适用于“属”与“种”和其他一切属性,其他一切属性也以“属”和“种”为它们的主体和基础。(注:3a1—5。)在这点上,“属”和“种”也是本体。

第三,本体的一个特性,就是它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在这点上,“属”和“种”和个别事物是一样的。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明白宣称:“人”并不存在于个别的人之中;同样的,“动物”也不存在于个别的人之中。他的理由是:因为“属”和“种”与其他一切属性不同,正如上面讲过的,其他属性的名称可以表述主体,但是它们的定义却不能表述主体;而“属”和“种”则不但是它们的名称,连它们的定义也可以表述本体。他说:因此,这样的本体不能存在于主体之中。(注:3a6—20。)这个理由,至少是不充分的,不能令人信服的。按照他以上的说法,只有属性才存在于主体之中,本体不能存在于主体之中;“种”和“属”也是本体,所以不存在于主体之中。但是,他又认为,“种”和“属”是第二本体,在本体性上不如个别的本体;则这些第二本体和第一本体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又相当于属性和本体的关系,这样,就应该承认“种”和“属”可以存在于个别本体之中了。但是,亚里士多德只承认前一点,不承认后一点,而他的理由是说不通的。为什么连其定义也能够说明主体的东西,却一定是在主体之外呢?“人”的定义和“苏格拉底”的定义是一样的。(苏格拉底的定义不过就是“人”的定义——两足的动物再加上某种特殊性而已。)为什么一般的“人”不能在个别的人——苏格拉底之中呢?这个例子也可以说明,亚里士多德弄不清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正因为这个困难,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就将它——一般是否存在于个别之中?——作为一个问题来讨论,而不是像《范畴篇》中那样断言一般不存在于个别之中了。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还指出:“属差”和“种”有同样的特性:第一,“属差”也不存在于主体之中;第二,“种”可以表述“属”,从而也可以表述个别事物,同样的,“属差”也可以表述“属”和个别事物,“两足的”既可以表述一般的“人”,也可以表述个别的人。(注:3a21—28;3a33—3b9。)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还没有看到“属差”和“种”的不同,这一点也可以说明,《范畴篇》是亚里士多德比较早期的著作。

总之,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明确地肯定个别事物是“第一本体”,而一般的东西——“属”和“种”是“第二本体”。这是《范畴篇》中本体学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将个别的、具体的事物认作是第一位的、基础的东西,这是唯物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点,说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的思想基本上是唯物论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楚辞与原始宗教 人活动的效率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弹性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怪诞脑科学-战胜焦虑、混乱、拖延的自控术 混乱 2020年6月下半月刊·绿版 2020年7月上半月刊·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