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第五章 中国人力资本开发

书籍名:《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第五章 中国人力资本开发,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贝克尔等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为解释经济以及社会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人力资本是人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主要通过教育、培训、营养健康等人力资本投资来积累。西方经济学家一直将人力资本视为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领域,证实了人力资本开发对于个体就业、收入增加以及宏观的经济增长等方面均有着显著积极的影响,人力资本的提高也会带来一系列积极的社会影响。中国对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涌现出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推动增长的动能发生转变,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创新,这对中国的人力资本的开发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需要更多数量以及更高质量的涉及人力资本开发的研究以解释经济现实并指导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章以时间为线索,以具体的研究对象为分类标准,从早期的人力资本开发的思想与理论传播开始,梳理了中国70年来对人力资本开发的研究成果,力求厘清人力资本开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脉络以及相应的实证研究的进展,找出现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明确人力资本开发理论与实证的前沿发展方向。



第一节 早期的人力资本开发思想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经济建设成为全国工作的重心。早期经济建设的过程虽有波折,但是成就令世界瞩目,同时也为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思想与经验。在这些思想与经验中,不乏强调提升教育层次以及劳动者技能水平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被视作中国的早期人力资本开发思想。《人民教育》1953年第1期的社论中提出经济建设与发展教育的相互关系,文章指出,经济建设是教育工作的基础,如果经济建设不好、工业化无法实现,广大人民对教育的需求将会缺乏物质的保障,而教育工作则是服务于经济建设,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长远发展需求[2]。刘咸在分析中国的科学工作人员时已经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展开,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政策建议也涉及提高人员素质的内容[3]。田云指出要解决企业中技术型工人不足的问题,一个重要的途径是挖掘企业现有职工的潜力,通过合理配置以及培训的方式提升职工的技术水平[4]。周新成指出只有具备相应的经验和技能的人才能被视为生产力的组成要素[5]。20世纪70年代之后,对于劳动者问题的分析更加规范化,于桂林在1979年翻译了苏联学者阿凡纳西耶夫的《工人的教育水平和劳动生产率》[6],文章指出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由每一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所决定,而教育水平是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文章通过以下事实证明了这一观点:对莫斯科等地的企业的调研显示,当工人的教育水平提升时,更可能按时完成生产定额,掌握新技能所需的时间减少,创新的积极性也更高。文章还指出,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工人技术水平提升对1962年苏联国民收入的贡献率达到27%。谈宜斌提出的劳动力质量是“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这一概念已经接近于人力资本的概念,并且文章明确提出了“人才投资”的概念,具备了人力资本开发的思想[7]。陈克俭通过对马克思经典理论的解析,指出劳动者所具备的生产经验与技能是生产力中的“人”这一要素的必要组成部分,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劳动者技能水平的提升,特别是科学知识的丰富[8]。同时文章进一步提出,对劳动的积极性、对学习的热情会促进劳动者技能水平的提升,但必须认识到这种精神属性不能取代物质生产能力。

这些早期的思想在中国经济建设的初期产生了重要影响,明确了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开发方式对经济社会的作用,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依据,但是这些早期的思想仍然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很多思想和观点只是经验之谈,并没有形成规范的理论,同时,所提出的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方案与计划仍然是计划经济的思路和方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政治学研究70年 有钱女人怎么做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赢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有一种缺点叫聪明 正向思考:预约你的幸福人生 遇见未来的自己 再启动 在牛津和哈佛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