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第八节 研究展望

书籍名:《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第八节 研究展望,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服务业的改革与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开始了由服务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迈进的步伐。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和服务全球化的挑战,未来服务业改革的相关研究亟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创新与突破,为服务业优化升级、提质增效提供服务。



一 继续关注服务业新业态的发展趋势


在服务业领域,从供给端依靠多元化的创新改变传统供给方式,提升供给质量,从需求端适应和引领不断变化的新需求,正在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常态”。[113]在互联网时代,新一轮技术革命激发服务业不断创新升级,科学技术、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服务内容上的创新应用层出不穷,服务网络化、智能化、平台化和融合化的发展趋势明显。这些新的发展趋势在主动适应生产和消费需求的同时,既在改变着服务行业的未来走向、竞争格局和产业边界,也在引领市场需求不断向个性化、定制化、体验式、互动式的方向加速转变。因此,未来的服务业改革研究,应该以新应用和新业态的发展趋势为分析前提,多关注这些创新事务的发展环境,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如何推进创新引领、增强服务业发展动能上来,为创新应用营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

同时,多关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为提高服务业发展绩效、提升国际竞争献计献策。



二 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高质量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和未来改革的方向需要体现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还要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114]。因此,加快服务业创新发展、协调和优化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发展关系、推进服务业绿色转型、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和促进服务业共享经济的发展等问题都是服务业未来改革的重点研究领域。以此为前提,服务业领域的相关研究可细化和衍生出不同角度的研究选题。



三 继续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115]。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在供给结构上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专业性强、附加值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仍然比较低;在生活性服务业领域,服务供给类型和质量仍然滞后于消费升级需求[116];在公共服务业领域,服务产出水平低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仍亟待解决[117]。因此,应继续加强提升有效供给、对接服务需求相关的研究,继续坚持问题导向,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提升效率”为选题,为扩大有效供给和改善质量效益提供决策参考。

同时,在研究视角上,需要尽量下沉,一方面,要聚焦细分行业的改革问题,要根据不同行业所具备的特征和发展基础,研判每一个细分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行业改革所面临的障碍,有针对性地讨论建议和对策;另一方面,要从市场主体出发,多搜集和分析企业的诉求与困难,为激发主体发展活力和动力提供研究支持。



四 重视网络化时代服务业治理与改革的研究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中国在互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产业发展方面将形成较强优势,这为服务业供给侧效率的提升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此背景下,许多产业需要一个宽松包容的环境[118]。同时,新技术应用也在改变着服务业的交易模式和组织结构,平台经济迅猛发展,这就需要监管理念和治理方式上的创新跟进。因此,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顺应新经济新服务的要求,以平台经济治理改革为突破口,适度放松管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政策保障体系、促进多元共治的服务业现代化治理体系构建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此为基础,负面清单管理、市场准入、政策协调、降低成本、平台治理、多元参与等诸多问题都是未来可能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热点[119]。

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展望未来,应该尊重规律,立足国情,顺应发展潮流,继续做好深化服务业改革的研究课题,激发服务业发展动能,引领服务业产业升级,走高质量发展的服务业创新发展之路。

* * *

[1] 李勇坚、夏杰长:《制度变革与服务业成长》,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2] 徐芦、赵德昆、杨书兵:《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与发展的统一选择》,《改革》1993年第2期;潘海岚:《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变迁及效应评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3] 郭怀英:《中国服务业体制沿革及其“十二五”战略》,《改革》2010年第3期。

[4] 黄少杰:《我国就业问题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联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5] 丁辉侠、董超:《中国服务业投资的开放过程与政策启示》,《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3期。

[6] 李勇坚、夏杰长:《服务业体制改革的动力与路径》,《改革》2010年第5期。

[7] 李勇坚:《中国第三产业体制改革的动力与路径(1978—2000年)》,《当代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6期。

[8]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9]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10] 《政务院第二十二次政务会议记录》,1950年3月3日。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一九五四年第一号(总第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站政策历史资料库,http://gov.cn/gongbao/shuju/1954/gwyb195401.pdf。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一九五五年第五号(总第八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站政策历史资料库,http://gov.cn/gongbao/shuju/1955/gwyb195505.pdf。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一九五五年第十五号(总第十八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站政策历史资料库,http://gov.cn/gongbao/shuju/1955/gwyb195515.pdf。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58年第28号(总号:155),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站政策历史资料库,http://gov.cn/gongbao/shuju/1958/gwyb195828.pdf。

[15] 《少奇同志对新中国经济体制的理论探索》,人民网,http://cpc.people.cn/ GB/85037/8476828.html。

[16] 刘崇文:《刘少奇同志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流通和分配问题——学习〈刘少奇选集〉下卷的经济思想》,《经济研究》1986年第1期。

[17] 《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 肜新春:《陈云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交通运输事业》,《党的文献》2010年第5期。

[19] 《陈云文选(1949—1956年)》,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0] 姜长青:《陈云与新中国税制演变》,《党史博览》2018年第7期。

[21] 李勇坚、夏杰长、姚战琪:《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2018》,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年版。

[22] 参见1979年2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全国局长会议后致国务院的报告。

[23] 1978年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四川大竹县召开全国集市贸易座谈会,为集市贸易恢复名誉。

[24] 例如,1979年,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经济结构调查研究工作,调查得出的主要结论首次提出,服务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形成了障碍。

[25] 1981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导报》先后刊登了 《有关第三产业的话》、《第一、二、三产业如何划分》、《第三产业的由来》、《关于第三产业》等文章,系统介绍了第三产业概念的由来,发展原因、分类、作用、趋势,以及理论研究新问题,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第三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等问题。

[26] 陈浩武:《银行信贷应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国金融》1980年第9期。

[27] 《支持第三产业 活跃经济生活》,《中国金融》1980年第10期。

[28] 宫策:《第三产业——现代经济的必然趋势》,《瞭望》1981年第4期。

[29] 农垦部政策研究室一处:《第三产业大有作为》,《国营农场经济研究资料》1981年第11期。

[30] 陶桓祥:《尽快建立服务经济学》,《财贸经济》1982年第4期。

[31] 王胜泉:《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经济与管理研究》1981年第3期。

[32] 张开敏:《日本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人口学刊》1981年第4期。

[33] 崔维:《美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世界经济》1983年第7期。

[34] 《上海发展“第三产业”的设想》,《计划经济研究》1984年第34期。

[35] 孙恒志、葛伟民、谢依艺:《上海第三产业初析》,《社会科学》1984年第10期。

[36] 于光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中国经济问题》1981年第1期。

[37] 孙冶方:《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讨论——兼论第三次产业这个资产阶级经济学范畴以及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性质问题》,《经济研究》1981年第8期。

[38] 刘诗白:《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财经科学》1982年第1期。

[39]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载《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

[40] 当时有领导指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第三产业’将迅速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占就业人口的60%—70%,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了50%—65%。我们国家的经济不发达,‘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据统计仅占就业人口的15%左右,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左右”。“所有的城市和集镇,不要老是把注意力放在办地方工业上,以为办工业才能安排就业,而应当把主要力量放在搞基础设施,放在第三产业上。”“我国的各种服务行业,包括文化娱乐、旅游业等,前途无量,发展之快,将会出乎预料。过去第三产业,公用事业发展不起来,有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在于我们没有把它当成企业,而是当成福利事业甚至慈善事业来办,谁办谁赔钱,根本缺乏活力。这种办法必须改变。”参见《国务院领导同志谈要进一步把“第三产业”放开》,《中国经贸导刊》1984年第18期。

[41] 《领导同志谈今后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国经贸导刊》1984年第15期。

[42] 邹东涛:《中国改革开放2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3] 白仲尧、白景明、苏广文:《服务经济理论讨论会综述》,《商业经济研究》1985年第4期。

[44] 《全国第三产业经济理论讨论会纪要》,《财贸经济》1985年第11期;张卓元:《开展第三产业经济理论问题的研究——在全国第三产业经济理论讨论会上的开幕词》,《财贸经济》1985年第11期。

[45] 郑家亨、吴戎:《对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几点认识》,《统计》1985年第3期。

[46] 杨中泽:《关于第三产业统计若干问题的论述》,《统计与决策》1985年第1期。

[47] 钟兆修:《第三产业统计问题初探》,《财经问题研究》1985年第3期。

[48] 梁志华、盛绳武:《破除传统观念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崇文区发展第三产业的几点体会》,《学习与研究》1985年第4期。

[49] 张凡、叶章和:《对我国“七五”期间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看法》,《财贸经济》1985年第9期。

[50] 胡季、易之:《关于发展第三产业的路子问题》,《财贸经济》1985年第9期。

[51] 马建堂、王育琨:《我国第三产业运行机制的转换问题》,《经济问题》1987年第4期。

[52] 王居庆:《银行商业信贷工作要向多领域方向发展》,《天津金融研究》1985年第2期。

[53] 徐日清、赵恺泰、顾丽萍:《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与财政税收》,《财贸经济》1985年第12期。

[5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第三产业专题组:《加速我国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经济研究》1986年第12期。

[55] 范源新:《税收工作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的探讨》,《税务研究》1987年第3期。

[56] 朱涵萍:《把第三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宏观管理》,《改革》1985年第2期。

[5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第三产业专题组:《加速我国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经济研究》1986年第12期。

[58] 李京文:《关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几个问题》,《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0年第11期。

[59] 张军、李陵生:《发挥城市多功能作用与发展第三产业》,《理论学习》1985年第5期。

[60] 崔林:《我国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问题》,《人口与经济》1989年第1期。

[61] 李江帆:《市场经济与第三产业》,《经济学动态》1993年第2期。

[62] 王廉君、孙亮:《加快发展城市第三产业研讨会纪要》,《经济学动态》1993年第1期。

[63] 翁乾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第三产业理论讨论会综述》,《财贸经济》1994年第1期。

[64]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宏观经济管理》1993年第1期。

[65] 贾履让、陶琲、郭冬乐、白仲尧:《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分析》,《学术论坛》1994年第1期。

[66] 苏刚:《完善我国第三产业政策的几点思考》,《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

[67] 郭克莎:《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与高效发展(上)》,《财贸经济》2000年第10期;郭克莎:《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与高效发展(下)》,《财贸经济》2000年第11期。

[68] 郭克莎:《启动民间投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经济管理》2000年第3期。

[69] 上海市计委产业规划处:《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设想》,《宏观经济管理》1997年第7期。

[70] 郜冲:《发展第三产业培植新型财源》,《财政研究》1994年第7期。

[71] 杜文娟:《分类转化第三产业:缓解财政困难的现实选择》,《财贸经济》1995年第6期。

[72] 李江帆:《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评估依据与评价指标》,《经济管理》1997年第8期。

[73] 李纲、杨宽宽:《关于服务业统计改革》,《中国统计》1999年第10期。

[74] 刘维新:《理顺产权关系发展房地产业》,《经济研究参考》1992年第Z7期。

[75] 郑泽香:《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参考》1993年第Z7期。

[76] 金碚:《论非营利行业国有经济单位的改革方向——以卫生医疗服务业为例》,《江海学刊》2001年第6期。

[77] 李钢、聂平香等:《新时期中国服务业开放战略及路径》,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78] 即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资金,在今后的三到五年内建设10个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基地,推动100家跨国公司将其部分的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同时培养1000家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大型企业,全方位地接纳离岸服务外包业务。

[79] 意见指出,“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具备条件的沿海地区和城市要根据自身优势,研究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形成一批外包产业基地”。

[80] 吴欣望、夏杰长:《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进入、福利和一体化》,《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26期。

[81] 裴长洪、彭磊:《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理论的发展》,载《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国际贸易杂志社2007年版。

[82] 江小涓:《服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理论分析》,《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83] 李勇坚、夏杰长:《我国经济服务化的演变与判断——基于相关国际经验的分析》,《财贸经济》2009年第11期。

[84] 夏杰长:《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2期。

[85] 陈文玲:《服务业进入战略区》,《中国商贸》2001年第1期。

[86] 霍景东、夏杰长:《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分化、互动与融合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41期。

[87] 霍景东、夏杰长:《现代服务业研究开发竞争力的国际比较》,《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10期。

[88] 姚战琪、程蛟、夏杰长:《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攀升全球产业链的路径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89] 李文秀:《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人民日报》2012年6月4日第7版。

[90] 夏杰长:《中国服务业三十年:发展历程、经验总结与改革措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91] 周振华、周国平:《服务经济发展与制度环境(理论篇)》,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92] 任兴洲、王微:《服务业发展制度、政策与实践》,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版。

[93] 夏杰长:《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财税政策选择》,《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2期。

[94] 胡怡建:《推进服务业增值税改革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税务研究》2011年第6期;何骏:《上海增值税改革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测算及效应评估》,《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第10期。

[95] 黄汉民:《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零售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思考》,《财贸经济》2002年第9期。

[96] 何德旭:《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趋势》,《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8期。

[97] 姚战琪、夏杰长:《促进现代金融服务业与科技进步的融合与互动》,《上海金融》2007年第3期。

[98] 夏杰长、张颖熙:《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54期。

[99] 许宪春、董礼华、赵同录、刘慧平、金红:《中国服务业统计的现状及其改革与发展》,《统计研究》2004年第1期。

[100] 谢伏瞻:《积极推动服务业统计工作——在部门服务业财务统计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统计》2007年第12期。

[101] 王朝阳:《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与产业升级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财贸经济》2012年第10期。

[102] 来有为:《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及建议》,《经济日报》2017年3月4日第12版。

[103] 王微等:《消费性服务业需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日报》2018年9月20日第15版。

[104] 朱德云、孙成芳:《基于供给侧改革谈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问题与政策建议》,《财政科学》2017年第5期。

[105] 刘志彪:《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服务业进入现代增长轨道》,《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106] 张建华、程文:《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

[107]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服务业发展课题组:《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版。

[108] 湛军、王照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端服务业创新能力与绩效——基于整合视角的实证研究》,《经济管理》2017年第6期。

[109] 渠慎宁、吕铁:《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服务业更重要吗——论工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财贸经济》2016年第3期。

[110] 张彬斌、陆万军:《公路交通性能与服务业发展机会——基于国道主干线贯通中国西部的研究》,《财贸经济》2016年第5期。

[111] 毛中根、洪涛:《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城镇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12年第12期。

[112] 姜长云:《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与推进策略》,《改革》2019年第6期。

[113] 夏杰长:《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9年版。

[114] 姜长云:《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与推进策略》,《改革》2019年第6期。

[115]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116] 何立峰:《服务业创新发展研究报告》,中国计划出版社2017年版。

[117] 刘志彪:《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服务业进入现代增长轨道》,《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118] 江小涓、罗立彬:《网络时代的服务全球化——新引擎、加速度和大国竞争力》,《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

[119] 夏杰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光明日报》2019年6月4日第16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人口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政治学研究70年 有钱女人怎么做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赢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有一种缺点叫聪明 正向思考:预约你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