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

第四节 宪法学展望

书籍名:《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第四节 宪法学展望,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迅速发展和变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中国的宪法学面临着大量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因此,在宪法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能避免个人自身的价值判断随意影响对宪法的研究和理解,也能避免无视中国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其他国家的制度和理论。宪法规范既是宪法实践的产物,又是宪法实践的基础;宪法规范同时也是宪法理论的研究对象。在宪法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一定要以宪法规范为依据,而非脱离中国宪法条文、脱离中国宪法实践的论述。因此,宪法学者一方面高度关切中国宪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在面对改革开放不断涌现的具体复杂问题时,普遍倾向审慎的态度,以保持理性分析和论证能力,从而给出成熟而又富有学理的洞见。这些学者的坚持和强调虽不免被误读为重复和保守,却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整体上看,中国宪法学者在科研工作中始终如一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在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宪法学理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开创性研究。他们的研究重点从宪法监督、宪法修改和国家机构,逐渐扩张到基本权利、宪法方法论等领域,也反映了新中国宪法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他们结合我国宪法实施的实践,逐一阐述了宪法若干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厘清了宪法解释、宪法修改、宪法监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等宪法基本范畴,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宪法学术思想。在他们的努力下,宪法学界的学术共同体得以建立和发展,共同的宪法价值观得以夯实和稳固,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学得以在百家争鸣和有序发展中进入新时代。

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并致力于宪法学分支学科的建设,宪法学研究逐渐呈现出诸多分支,例如宪法经济学、宪法与文学、宪法社会学、宪法人类学等等。[99]通过学者们的努力,我国宪法学研究已经在宪法哲学、宪法社会学、比较宪法学、中国宪法史研究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目前,宪法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研究重点仍不够突出,对法治中国建设相关的重大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如何构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宪法学理论仍是中国宪法学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未来,宪法学还需围绕贯彻依法治国等重大理论问题,继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的研究,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宪法理论支持。

* * *

[1] 张庆福编著:《宪法学研究述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78—82页。

[2] 许崇德:《列宁对资产阶级宪法的批判》,《政法研究》1963年第4期。肖蔚云:《列宁对考茨基、弗兰克宪法观点的批判》,《政法研究》1964年第2期。

[3] 王叔文:《宪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 吴家麟主编:《宪法学》,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第46页。

[5] 田军:《宪法学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页。

[6] 韩大元、胡弘弘:《宪法学人的学术共同体——纪念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成立20周年》,载张庆福、韩大元主编《中国宪法年刊(2005)》,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7] 林来梵:《中国宪法学的现状与展望》,《法学研究》2011年第6期。

[8] 参见张友渔主编、王叔文副主编《中国法学四十年(1949—1989)》,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4页。

[9] 郑贤君:《宪法学为何需要方法论的自觉?——兼议宪法学方法论是什么》,《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

[10] 张翔:《宪法教义学初阶》,《中外法学》2013年第5期。

[11] 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12] 童之伟:《宪法学研究方法之改造》,《法学》1994年第9期。

[13] 童之伟:《宪法学研究方法之改造》,《法学》1994年第9期。

[14] 叶海波:《我国宪法学方法论争的理论脉络与基本共识》,《清华法学》2013年第3期。

[15] 郑贤君:《宪法学为何需要方法论的自觉?——兼议宪法学方法论是什么》,《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

[16] 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40页。

[17] 童之伟:《宪法学研究方法之改造》,《法学》1994年第9期。

[18] 郑贤君:《宪法学为何需要方法论的自觉?——兼议宪法学方法论是什么》,《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

[19] 林来梵、郑磊等:《对话与约定的狂想——一场中国宪法学圆桌学术会议的评述》,《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20] 林来梵、郑磊:《所谓“围绕规范”——续谈方法论意义上的规范宪法学》,《浙江学刊》2005年第4期。

[21] 韩大元、张翔:《试论宪法解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法律科学》1999年第6期;韩大元、张翔:《试论宪法解释的界限》,《法学评论》2001年第1期。

[22] 张翔:《祛魅与自足:政治理论对宪法解释的影响及其限度》,《政法论坛》2007年第4期。

[23] 郑贤君:《宪法学为何需要方法论的自觉?——兼议宪法学方法论是什么》,《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

[24] 胡锦光、陈雄:《关于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的思考》,《浙江学刊》2005年第 4期。

[25] 刘卉:《当代宪法学发展的挑战与趋势》,《检察日报》2006年11月10日。

[26] 刘茂林:《中国宪法学的困境与出路》,《法商研究》2005年第1期。

[27] 李忠夏:《作为社会整合的宪法解释——以宪法变迁为切入点》《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2期。

[28] 江国华:《实质合宪论:中国宪法三十年演化路径的检视》,《中国法学》2013年第4期。

[29] 林彦:《通过立法发展宪法——兼论宪法发展程序间的制度竞争》,《清华法学》2013年第2期。

[30] 许崇德主编、胡锦光副主编:《宪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 胡锦光、韩大元:《中国宪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2] 王广辉:《论宪法的调整对象和宪法学的学理体系》,《法学家》2007年第6期。

[33] 童之伟:《中国30年来的宪法学教学与研究》,《法律科学》2007年第6期。

[34] 朱福惠:《论我国宪法学体系的创新》,《云梦学刊》2002年第5期。

[35] 周叶中、周佑勇:《宪法学理论体系的反思与重构》,《法学研究》2001年第 4期。

[36] 赵世义:《经济宪法学基本问题》,《法学研究》2001年第4期。

[37] 翟国强:《新中国宪法权利理论发展评述》,《北方法学》2010年第3期。

[38] 刘茂林、秦小建:《论宪法权利体系及其构成》,《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1期。

[39] 聂鑫:《如何保障住房权?——比较宪法的案例思考》,《比较法研究》2013年第4期。

[40] 参见郭国松《冒名上学事件引发宪法司法化第一案》,《南方周末》2001年8月16日。

[41] 梁慧星:《少女失学,何须宪法断案——宪法司法化的冷思考》,《法学天地》2002年第4期。

[42] 殷啸虎:《宪法司法化问题的几点质疑和思考》,《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43] 王磊:《宪法的司法化——21世纪中国宪法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法学家》2000年第3期。

[44] 刘连泰:《我国宪法规范在审判中直接适用的实证分析与评述》,《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

[45] 林来梵、朱玉霞:《错位与暗合——试论我国当下有关宪法与民法关系的四种思维倾向》,《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46] 王锴:《论宪法上的一般人格权及其对民法的影响》,《中国法学》2017年第 3期。

[47] 刘志刚:《基本权利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及其限度》,《中国法学》2017年第2期。

[48] 肖蔚云等:《宪法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20—221页。

[49] 许崇德、何华辉:《三权分立与议行合一的比较研究》,《法学评论》1987年第5期。

[50] 何华辉:《谈中国不能实行三权分立》,《法学评论》1990年第1期。

[51] 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2—93页。

[52] 吴家麟:《“议行”不宜“合一”》,《中国法学》1992年第5期。

[53] 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8—91页;童之伟、伍瑾、朱梅全:《法学界对“议行合一”的反思与再评价》,《江海学刊》2003年第5期。

[54] 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5] 韩大元:《1954年宪法的历史地位与时代精神》,《中国法学》2014年第4期。

[56] 朱福惠:《“五四宪法”与国家机构体系的形成与创新》,《中国法学》2014年第4期。

[57] 郑贤君:《现代与超越:“五四宪法”的民主主义的自由观》,《中国法学》2014年第4期。

[58] 秦前红:《“五四宪法”草案初稿中国家主席制度的雏形》,《中国法学》2014年第4期。

[59] 王建学:《论地方政府事权的法理基础与宪法结构》,《中国法学》2017年第 4期。

[60] 丁轶:《等级体制下的契约化治理重新认识中国宪法中的“两个积极性”》,《中外法学》2017年第4期。

[61] 莫纪宏:《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要注重对监察权性质的研究》,《中州学刊》2017年第10期。

[62] 莫纪宏:《论监督行为的合法性依据》,《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63] 翟国强:《设立监察委员会的三个宪法问题》,《中国法律评论》2017年第 2期。

[64] 李忠:《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与宪法再造》,《环球法律评论》2017年第2期。

[65] 童之伟:《对监察委员会自身的监督制约何以强化》,《法学评论》2017年第 1期。

[66] 张翔、赖伟能:《基本权利作为国家权力配置的消极规范——以监察制度改革试点中的留置措施为例》,《法律科学》2017年第6期。

[67] 程湘清:《论完善人大监督制度》,《中国人大》2004年第8期。

[68] 胡锦光:《中国宪法问题研究》,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69] 李林:《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立法发展》,《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1期。

[70] 季卫东:《合宪性审查与司法权的强化》,《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71] 李林:《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立法发展》,《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1期。

[72] 程湘清:《关于宪法监督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法学研究》1992年第4期;王叔文:《论宪法实施的保障》,《中国法学》1992年第6期。

[73] 翟国强:《违宪判决的形态》,《法学研究》2009年第3期。

[74] 林来梵:《转型期宪法的实施形态》,《比较法研究》2014年第4期。

[75] 翟国强:《中国宪法实施的双轨制》,《法学研究》2014年第3期。

[76] 翟国强:《中国语境下的“宪法实施”:一项概念史的考察》,《中国法学》2016年第3期。

[77] 胡锦光、席锋宇:《完善健全宪法监督制度和解释机制》,《法制日报》2014年12月5日。

[78] 上官丕亮:《法律适用中的宪法实施:方式、特点及意义》,《法学评论》2016年第1期。

[79] 刘国:《我国宪法实施与释宪机制的完善探析》,《法学评论》2016年第2期。

[80] 刘国:《释宪机制的影响因子及其中国构造》,《中国法学》2016年第1期。

[81] 汪进元:《宪法个案解释基准的证成逻辑及其法律控制》,《中国法学》2016年第6期。

[82] 马岭:《我国宪法解释的范围兼与〈宪法解释程序法(专家建议稿)〉第6条商榷》,《法学评论》2016年第3期。

[83] 肖蔚云:《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84] 丁焕春:《论我国宪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效力》,《法学评论》1991年第3期。

[85] 韩大元:《宪法与民法关系在中国的演变》,《清华法学》2016年第6期。

[86] 林来梵:《民法典编纂的宪法学透析》,《法学研究》2016年第4期。

[87] 徐祥民:《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之国家所有制说》,《法学研究》2013年第 4期。

[88] 张翔:《国家所有权的具体内容有待立法形成》,《法学研究》2013年第4期。

[89] 林来梵:《宪法规定的所有权需要制度性保障》,《法学研究》2013年第4期。

[90] 王旭:《论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宪法规制功能》,《中国法学》2013年第 6期。

[91] 谢海定:《国家所有的法律表达及其解释》,《中国法学》2016年第2期。

[92] 刘练军:《自然资源国家所有的制度性保障功能》,《中国法学》2016年第 6期。

[93] 彭錞:《八二宪法土地条款:一个原旨主义的解释》,《法学研究》2016年第 3期。

[94] 张庆福编著:《宪法学研究述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95—97页。

[95] 杜强强:《合宪性解释在我国法院的实践》,《法学研究》2016年第6期。

[96] 张翔:《刑法体系的合宪性调控——以“李斯特鸿沟”为视角》,《法学研究》2016年第4期。

[97] 夏正林:《“合宪性解释”理论辨析及其可能前景》,《中国法学》2017年第 1期。

[98] 朱福惠:《法律合宪性解释的中国语境与制度逻辑——兼论我国法院适用宪法的形式》,《现代法学》2017年第1期。

[99] 侯猛:《分支学科制度建设与中国宪法学发展》,《江海学刊》2006年第3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政治学研究70年 有钱女人怎么做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赢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有一种缺点叫聪明 正向思考:预约你的幸福人生 遇见未来的自己 再启动 在牛津和哈佛求学 在思想的云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