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铁血华年:辛亥革命那一枪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历史军事 > 铁血华年:辛亥革命那一枪

当时年少春衫薄(2)

书籍名:《铁血华年:辛亥革命那一枪》    作者:梅毅
推荐阅读:铁血华年:辛亥革命那一枪txt下载 铁血华年:辛亥革命那一枪笔趣阁 铁血华年:辛亥革命那一枪顶点 铁血华年:辛亥革命那一枪快眼 铁血华年:辛亥革命那一枪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铁血华年:辛亥革命那一枪》当时年少春衫薄(2),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由于青少年时代的深厚儒学素养,汪兆铭写得一手好文章,洋洋洒洒,简明快捷,感染力极强,特别是针对当时康梁为首的保皇党反“革命”谬论,皆一一驳斥,使对手几无还口之力。

汪兆铭的文采华章,争取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赞成、同情革命。

汪兆铭绝非头脑发热、简单冲动的革命者,在他下决心要终生献身革命之后,他以“家庭之罪人”的名义给国内的哥哥写信,表示自己要“为国流血”,声明断绝与汪氏家族的关系以及与刘氏姑娘的婚约。其兄长也很“聪明”,立即把此信上交“有关部门”,表示“驱除逆弟,永离家门”。

这种表面的绝决,其实也是汪兆铭对家人的一种保护。在他的性格中,始终存有这种类近柔弱的温情,大事小事,他对自己以外的事情,总是思虑过多。

《民报》时期,是青年汪兆铭生命中光华四射的年代。从那时起,他以“精卫”、“枝头抱香者”、“扑满”等笔名,拿起笔来作刀枪,鲜明地阐述了民族思想。

“精卫”,原为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鸟,传说炎帝的女儿,溺死于东海,就化身为“精卫”鸟,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日日不绝。所以,有“精卫填海”这一成语,喻指那种持之以恒、长久不懈、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汪兆铭自取“精卫”为名,就是要昭示他献身革命的痴绝之心。

而“枝头抱香者”,取自诗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乃南宋遗民郑思肖为菊花而题,显示出汪兆铭对待清朝异族不媚不屈的决心。

“扑满”之意,扑灭满人也!

为行文方便,下面我们提到汪兆铭,就开始用汪精卫这个名字。

在汪精卫早期革命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一是排满;一是要争取民族的“奋然自立”。

汪精卫当时心中的革命,就是“排满革命”。

帝国列强,对中国蚕食鲸吞,步步逼近。满洲清政府,对外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对内纷乱如丝,杂税盛行,取之无度,残酷挤榨人民,并一直实行极端野蛮、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

汪精卫力主“排满”。“排满”的口号,在当时的日本和中国,最能激动人心,也最能煽动民族和革命情绪。

当然,汪精卫的“排满”,并非简单地“仇满”,他以大众能接受的古色苍然的民族主义为表饰,目的是为了激发人民、引导人民进行伟大的民族救亡运动。所以,他强调种族革命和政治革命要同步进行:

“今之政府,异族专制政府也。驱除异族,则不可不为种族革命。颠覆专制,则不可不政治革命。徒驱除异族而已,则犹明(朝)之灭元(朝),于政界不生变革也。若徒欲颠覆专制而已,则异族一日不去,专制政府一日不倒。故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岂惟并行不悖,实则相依为命者也!”(《民报》第4号)

应该值得我们今人注意的是,日后孙中山的一套说法,几乎完全是照搬汪精卫这位“追随者”的原话,不过是更“白话”而已: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作。”(《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相比康梁保皇党的“满汉不分、君民同体”以及章太炎等人过分偏激的“民族复仇”,汪精卫思想更多理性的成分。

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等小册子,通俗易懂,痛快淋漓,在下层社会中非常受欢迎。与之相比,汪精卫的文章,旁征博引,有事实有根据,广引《大清律例》、《东华录》、《皇朝通典》以及清朝政府的朝谕,铁证如山,更加深刻揭露清朝统治者的残忍罪行。因此,他的文采飞扬的文笔,更易为广大知识分子阶层所接受。

汪精卫的“排满革命”,并非是要杀尽满洲人。在系列文章中,他一直强调中华各民族平等,消除民族压迫:

“汉人之所排满者,以其覆我中国,攘我主权也,非谓国家之内不许(其)他民族存在。排满不已,更是而排蒙、排回、排藏也。况汉人非惟无排斥蒙、回、藏之心,且将实行平等制度。”(《民报》第13号《研究民族与政治关系之资料》)。

也就是说,在中华多民族国家,他只反对“一族(满族)居主人之地位,而他族悉为之奴隶”的不平等民族关系。

在推翻清政府后,他宣扬以汉族人民为首,进行精神上的中华民族“同化”。

如此理论,放之至今,依旧广具先进性,仍旧没有丝毫褪色。

面对帝国列强当时巧取豪夺中国利益的残酷现实,汪精卫强烈呼吁国人奋发自立,发愤图强,以避免遭受清政府和洋人的双重奴役。对于当时欲图吞并东三省的沙俄,汪精卫更是痛心疾首地警醒大众,指出在汹汹瓜分的列强中,“怀抱野心者莫如(沙)俄!”

虽然当时年仅二十出头,汪精卫对国际形势有着超出常人的分析能力。他不仅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内在的经济动因,也明确点明了列强之间狗咬狗的矛盾。他告省国人,所谓的“门户?放”、“领土保全主义”、“韬光养晦”等等清廷的既行政策,实际上是缩头乌龟的亡国经。要想兴族求国,惟一的途径,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如此,奋发向上之间,中国才能由亡而存,由弱而强,由危而安,最终才能雄飞于世界。

汪精卫更深刻地认识到,保皇派“革命生内乱”、“革命导致杀人流血之祸”的说法,完全是一派胡言。他旗帜鲜明地指出,革命的目的,最终在于救国强国。如果不革命,在清政府统治下滥死枉死的人民,必然更多于为革命而死者。所以,他振聋发聩一呼道:

“与其为野蛮政府蹂躏而死,孰若救国而死!”

如果仔细爬梳汪精卫在《民报》时期的文章、言行等史料,就会发现,当时,只有他才是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的真正集大成者。毋需讳言,他其实也是孙中山当时诸多文章、言论的“执刀人”。

所以,研究辛亥革命史的人,往往会发现,彼时二人语言、文字存有那么多“惊人的巧合”――其实,都是一个人写的。

对于此,吴稚晖说得最确切:

“学生无先生(孙中山)不醒,先生无胡(汉民)汪(精卫)不盛!”

《民报》中汪精卫的文章,不仅在日本获得留学生、华侨广泛赞誉,也盛传于国内,成为当时革命力量的指路明灯。

清朝政府对汪精卫恨之入骨,曾经悬赏白银十万购其项上人头。敌人如此看重,更使汪精卫这位翩翩才子享誉海内外。

可见,当时的汪精卫,完全是孙中山先生的“文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天下狼烟 天廷秘传 天堂漫舞 天裂九世纪 用错过成全爱 永夜(下) 永夜(上) 萤火之国 萤火虫之恋 樱夜之舞:童话城堡里唯美的浪漫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