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如何独立思考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文学理论 > 如何独立思考

第50章 包治百病的细菌

书籍名:《如何独立思考》    作者:史蒂文·诺韦拉
推荐阅读:如何独立思考txt下载 如何独立思考笔趣阁 如何独立思考顶点 如何独立思考快眼 如何独立思考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如何独立思考》第50章 包治百病的细菌,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我们体内的微生物组至少包含400万个基因。它们对人类十分有益:它们会制造维生素,并且会在我们的五脏六腑中来回巡视,以防我们受到感染;它们对促成及增强我们的免疫系统也有贡献,还有助于我们消化食物。

——迈克尔·斯派克特

“益生菌能治哮喘!”“粪便移植能治精神分裂症!”“改善你的肠道菌群,就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在谷歌上搜索“微生物组”(microbiome)这个词汇,你会得到一大堆文章链接。其中固然有经同行严格评议的研究成果,但除此之外,剩下的链接恐怕都是媒体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报道。而且,许多报道明显有宣传过头之嫌。

严格来说,微生物组是指在一个特定系统内所有微生物遗传物质的总和。对我们而言,值得讨论的是人类微生物组——在任何时候存在于人体表层或内部的微小生物的DNA总和。与人体共生一处的微生物细胞数量少则十万亿,多则百万亿,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人类消化道内的细菌。有人曾估算过,人体有多少细胞,就有多少细菌潜伏其中。相对于传统学术进展的缓慢过程,针对微生物组的研究可谓发展神速,并产生了大量的相关论文。

我本人几乎每天都会看到有博客(或杂志)发表文章,大肆宣扬这些肉眼不可见的小东西的种种好处。其中有一部分确实言之有理(要想彻底搞明白,不妨看看我强烈推荐的埃德·扬写的一本科普书《我包罗万象》)。但是,对追求身心健康的人来说,许多科学领域的探索有着别样的吸引力。微生物组研究也是如此——成为各种伪科学、错误应用和不负责任报道的滋生之地。

在名为“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的博客中,进化微生物学家乔纳森·艾森近10年来始终在监视着那些最恶劣的惯犯。他甚至为最为恶名昭著的那些人颁发了被他称为“微生物狂热综合征”(microbiomania)的头衔。他说道:“无非两种极端观点。一种是所有微生物都该死的荒谬看法,我们称之为恐菌症;另一种是所谓微生物狂热综合征,即微生物有益无害,无所不能。”当然了,实际上没有那么极端。给细菌贴上非好即坏的标签,这种想法未免过于简单。

这种炒作往往始于研究机构(或者为该机构服务的公关公司)。大学和商业机构发布的新闻也对此推波助澜,哪怕它们看上去像是传统的新闻报道。这明显是人为的——如果一位记者需要完成堆积如山的报道任务,那么他可能不得不翻出以前的新闻素材重新拼凑,以争取完成任务。你可能无法想象该做法有多么普遍,而我个人则非常不齿这种行为。

来看一个案例吧。2016年,《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抗生素致肠内菌群多样性紊乱会影响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的神经炎症及淀粉样变性”的论文(粗体表示值得怀疑)。艾森博士指出,该实验并未能展示任何与之相关的结果。唯一的成果来自用小白鼠做实验时,发现肠道菌群与神经炎症(或淀粉样变)有一定的关联性。使用抗生素可能对上述两种症状都会造成影响,但也可能是某种介质在起作用——皮肤、鼻子或耳朵里的微生物群,抑或是血液当中的某些成分。也许,其中还存在某种尚不为人知的变量因子。随后,媒体便仓促做了下列报道:“抗生素能够影响肠道内的菌群,并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这条极具误导性的新闻来自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正是负责该实验的研究机构。

原始论文和有关新闻稿均试图对作者的某些观点加以提醒,不过你必须“深挖”才能看到。在被记者们“创作”的过程中,这些警告声明都被舍弃了。到最后,我们能读到的新闻标题可能会变成“抗生素改变肠道菌群,老年痴呆不再是一种病”“抗生素也许能够治愈老年痴呆症”“抗生素能成为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法宝吗?”之类。

这样看来,肠道菌群及炎症之间的关联倒有可能帮助人们预防或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但接下来人们就会质疑:为何这些所谓的突破性成果从未成为现实呢?

糟糕的新闻质量当然是答案之一,但更为恶劣的是,某些人出于一己私欲,把夸夸其谈的不实之词当作新闻来报道。我们将如此行径称为“新闻造假”,这与专业媒体人所一贯秉持的基本操守显然是背道而驰的。诸如此类的假消息在互联网上随处可见,微生物群的神奇作用也成了网上那些臭名昭著的惯犯最喜欢谈论的话题之一。

在保健行业屡有惊人言论的约瑟夫·麦克拉博士就是新闻造假的一把好手。无论是什么方面的病痛,他都喜欢和微生物扯上关系,大谈它对人体的神奇作用。如果眼光足够毒辣,你会发现他那番不着边际的吹嘘,其实都是为了推销他自己的产品。

他在网上发表了不少文章。按照他的说法,肠道细菌和过度肥胖、糖尿病、抑郁症、自闭症、焦虑、精神分裂、癌症、哮喘、关节炎以及其他种种病痛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那怎么办呢?好办,买他的书吧!——他在每一篇关于人体微生物群的文章结尾,都不忘顺带宣传他的新书《脂肪革命》:书里有医生不愿意让患者知道的秘密。尽量多摄入绿叶蔬菜、腌菜和益生菌,就包你百病不生!本书只卖16.99美元,还附送6样精美礼品!

麦克拉博士甚至还强烈建议,为了保证体表微生物的健康,你最好别去洗澡——这确实是其主张的观点!按照他的说法,过度的“洁身自好”只会让你皮肤上的菌群失去活力。他还认为,会产生体汗甚至体臭的唯一原因,就是我们洗澡洗得太勤。只要停止这一愚蠢行为,不洗澡或不洗头(或者不碰除臭剂),体味自然就会烟消云散——我敢肯定,至少我的同事们都对此持有异议。如果这还不够,他会变本加厉地推荐你使用“细菌喷雾剂”和“益生菌香皂”(某喷雾剂号称添加了“氨氧化菌群”,其发明人近10年来居然真的从未进过浴室)。

很多医学报道中假新闻的特征在这里都有体现。这些警示特征包括异想天开的不实宣传。他们指望用简单的方案就能解决复杂的问题,或者妄想一下子解决多个问题。他们总喜欢把事实说成是阴谋论的结果,完全不信任主流医学界和专家。他们承诺告诉别人所谓秘密(或刻意隐瞒的消息)。也许最强烈的警报信号就是,无论前面说得多么天花乱坠,最后总是要推销产品。

麦克拉的观念已经够疯狂了,但是迪帕克·乔普拉也不遑多让。他对人体微生物的看法简直到了可笑的程度。考温·希纳帕辛是一位提倡科学怀疑论的记者,他评价道:“在微生物组研究领域,未知的要远远多于已知。可是在乔普拉面前,一切都不再神秘。”2016年1月,这位仁兄发表了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论——他公然提出,我们头脑中怎么想,身体内的微生物群就会怎么去做。

在一个名为“脂肪峰会”(The Fat Summit)的在线会议(其实就是一帮江湖郎中的聚会)上,主持人马克·海曼采访了乔普拉。海曼说:“我喜欢瑜伽,也爱做瑜伽。每次做完瑜伽,我都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人体内的基因会服从你的意志,不但如此,体内的微生物组和那些菌群,都会服从你的意志。这太奇妙了!”乔普拉表示认同他的观点:“没错,菌群内的基因会听从大脑的指挥。”

我就说这么多了,请各位自己判断吧。


老年痴呆症学名为阿尔茨海默病,下文同。学术论文一般使用正式学名,新闻报道则往往使用通俗一些的名称。——译者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博弈论:决策制胜的法则 恋爱中的苏格拉底:哲学入门十讲 表达力:人生情商课 岸萤 儿童发展心理学 记忆记忆 南货店 萨缪尔森传:现代经济学奠基者的一生·第一卷 希特勒最后的阴谋 我想要两颗西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