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如何独立思考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文学理论 > 如何独立思考

第46章 远离真相的信息

书籍名:《如何独立思考》    作者:史蒂文·诺韦拉
推荐阅读:如何独立思考txt下载 如何独立思考笔趣阁 如何独立思考顶点 如何独立思考快眼 如何独立思考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如何独立思考》第46章 远离真相的信息,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既然你问我报刊应该采取何种态度进行报道,为了给你一个最理想的答案,我就应该说:“只需要忠于事实真相,坚持正确的原则即可。”但是,我又担心如果真有这样的报纸,它恐怕卖不了几份。对新闻界采取压制态度固然能让整个国家变得一无是处,但如果对流言蜚语加以放任,其后果恐怕不比前者好多少——这不能不说是个令人扼腕的事实。

——托马斯·杰斐逊

我们会经常在《怀疑论者的宇宙指南》播客节目中谈及伪科学,并以此驳斥人们的种种无知举动。实际上,炮制“虚假新闻”(pseudojournalism)也应该被列为重要的批判对象。虚假新闻的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是冒充事实的舆论,也可以是凭空想象的引述,连同报刊上的“软文”和赤裸裸的剽窃内容也包括在内。总而言之,任何公然背弃媒体道德,企图冒充事实真相的书面文字都可以称之为虚假新闻。

我们不难辨认哪类“假消息”危害会更大一些。它们往往话题沉重,来源可疑,或者打算推销点什么东西给读者。它们也许还会提醒你投谁的票。不过,许多误导性信息的形式相当隐蔽,不留神的话很难分辨。这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现象。

我们正生活在“后真相”时代,这一观点自2016年开始流行。“后真相”也由此被牛津字典选为2016年的年度词汇。排名紧随其后的词汇就是“假消息”,它也是年度短语的有力竞争者。“假消息”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出于各种目的,有不少网站专门炮制虚构的信息和报道。

互联网就像是一个思想交锋的战场,这既是它的缺陷,也是它的特色。对一个开放的社会而言,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彼此自由交换信息。在民主的前提下,人人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提出解决方案(如果有方案的话),就各种问题达成一致。

互联网的缺点在于,它也是欺诈、谎言、误导信息和操纵舆论的集散地。并非人人都能遵守规则,而且他们会给别人树立不讲规矩的坏榜样。这里所谓的对错是非也绝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相反,人们的行为往往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个位置,对于不同的议题,大多数人的位置也会出现摇摆。当然也有极端的情况:有些网站恪守新闻道德,用严谨的治学态度来筛选内容,而有些网站则正好相反,通篇都是谎言,要不就是别有用心的宣传,或者干脆就是为了博眼球或骗取点击量。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共同致力于寻找应对之策,以解决这一混乱局面。在我看来,部分问题在于我们正在使用互联网来解决互联网的问题。因此,行为不端者可以劫持或“山寨”质量控制体系,并最终颠覆它们。比如,“假消息”这一概念本来是用于甄别消息来源是否可靠的。但是,它随即就被用于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逐渐偏离了人们原来的设想。一个本身就造假的网站可以堂而皇之地说:“看,某某网站上的消息没一条是真的。”任何一方的拥趸都可以列举出一长串“造假”网站,而这些网站无非理念和他们有所不同罢了。这一概念成了攻击别人的武器,而不再是去伪存真的工具。

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科学怀疑论”一词,甚至包括其批判性分析和揭露真相的模式,都会被那些反科学的人所操控。他们打着科学怀疑论的旗号,其实是给我们脸上抹黑,也很容易让不知情者感到疑惑。



各种消息来源的特征


对于混乱的现实,我们总有一种想要简单归类的愿望,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我们试图分类的任何东西都有会有一些特征处于某个连续体中(即该特征属于连续变量而非二分变量),并且可能这些特征同时处于多个不同的连续体中。这就产生了三类思维陷阱——非黑即白、连续体谬误和划界问题(读者可以在本书关于逻辑谬误的第10章及讨论伪科学的第22章找到相关内容)。

那么究竟该如何区分“真”消息和“假”消息呢?因为二者之间并非总是泾渭分明,我们不得不经常借助模糊的界限和有局限性的定义。比如,假消息本身有不少特征,包括对资讯来源缺少审核,未对事实做进一步确认等。这类特征越明显,消息的虚假性就越高。如果超过了某一个模糊的界限(划界问题又出现了),我们就有理由将其斥为“虚假消息”。

某些显著的单一特征也有助于我们看清事实。以科研刊物为例:刊物质量固然有高低之分,但有些刊物居然连同行评议也没有,或者对来稿不加筛选,一概照收。某些刊物的确配得上“虚假”二字,或者称得上“蹩脚”。它们的主要目的就是捞钱,而不是为了弘扬科学。换句话说,有时候消息来源存在非黑即白的质量差异,这对我们判定真假很有帮助。

明白了这些,我们下一步来讨论那些存在争议的假消息。显然,简单的二分法(消息非真即伪)是无法对应所有场景的。首先,你需要了解消息来源有哪几种类型。

老派媒体。这些机构自诩为真正的新闻媒体,它们似乎对某种新闻工作标准非常坚持。《纽约时报》和《芝加哥论坛报》就是如此。它们的目标就是报道新闻,因此至少会遵循古老的工作传统。这类媒体的口碑跨度也很大——有些堪称伟大,有些糟糕透顶。评价它们的标准主要是新闻质量。

有倾向性(或受到意识形态左右)的媒体。它们保留了传统老派媒体的形式,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明显的歧视,或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作为一种评价维度,这种倾向性与新闻质量共同构成了一个直角坐标系(即所有新闻都可以根据这两个评价维度找到自己的位置)。其实,我们倒不妨认为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多少带有某种程度的偏见:新闻机构都是靠人去完成报道的,而只要是人,就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客观公正。

有些新闻机构实属异类,它们真心实意想做到观点中立,或至少能够找到平衡点。它们可能会倾向于某个政治理念,但至少会努力审视自己的偏见。

也有些新闻机构从不避讳自己的政治偏向,但它们会尽力保证其新闻的高质量,不做太出格的报道。无论属于自由派还是保守派,首先他们都是新闻工作者。

上面这一类媒体人士再往极端发展就是那些将政治倾向凌驾于新闻质量之上的媒体。他们毫不讳言自己的报道经过事先筛选,而报道本身也会站在他们指定的政治立场。有时候他们似乎不再是真正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不是在客观报道新闻,而是在兜售他们称之为新闻的“观念”。

观点发源地。也有些网站、期刊和通信简报根本不是新闻(也用不着装扮成新闻媒体)。它们只是提供一个供人们各抒己见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对于意识形态、政治、宗教、哲学或社会学方面的话题有明显的倾向性。它们并不避讳自己的倾向性,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宣传这种倾向性。

讽刺性媒体。《洋葱新闻》是讽刺新闻媒体的典型代表。它们报道的内容根本不是新闻,而是纯粹的娱乐段子。它们从不向读者隐瞒自己的戏谑态度,字里行间满是各种嘲讽和幽默。尽管如此,有时候作者的幽默讽刺非常隐晦,于是《洋葱新闻》的段子居然成了竞相传阅的新闻,仿佛它们确有其事。各国首脑和政府都曾把它上面的段子当作严肃的新闻来讲,这种搞笑场景屡见不鲜。

讽刺新闻也有质量好坏之分。有些网站的内容平淡无奇。假如去掉其中的幽默元素,它们很容易混同于真正的新闻媒体(或者假扮成新闻媒体的机构)。换句话说,人们很难界定何谓质量低劣的讽刺新闻,何谓虚假新闻。

虚假信息。假消息都是发布者编造出来的,他们从不遵循媒体发布新闻应有的惯例,也从不对其消息质量进行把控。他们用严肃新闻的口气发布臆想出来的各种信息,就如同创作小说一般。为了提高点击率,他们还会对内容粉饰一番。不为别的,只为了文章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样才能引来更多的人。有时他们会左右读者的政治“情绪”。为了洗白自己,他们会给自己的文章贴上“讽刺新闻”的标签,但这些文章明摆着不是靠幽默文笔来揭露社会或人性的另一面的。



社交媒体


通过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文章往往会被转载多次,不仅其来源不可考,它也脱离了原有的语境,在传播过程中独立成篇。无论属于上述哪一类消息,也不管完成质量、作者诚意和观点偏见有多大差异,所有的信息都被倾倒在一处,混在一起。假如哪篇文章引起了你的兴趣,你得自己去找到它的出处,并自行评估其真假和质量。大多数人都只读一个标题,最多加上后附的简介,根本没有时间和意愿去深入调查。

有些网站会为你汇集新闻,但是这等于又为判别新闻质量增加了一重难度。不过有个简单的办法,你只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些到处搜罗信息的网站,其中总有一个相对可靠——至少能够过滤掉虚假的、明显有倾向性的或者质量低劣的消息。

最后,你感兴趣的任何消息都必须确认其来源,并且需要在多个不同的消息来源中进行比对,以尽可能消除其立场偏差。任何未经核实的消息都不要转发或扩散,这也是社交媒体的良好素养之一。如果没时间去调查核实,那就放着吧。有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对其来源不清楚,无法判定事实真相,就别当它是可靠消息而到处转发。

当然,媒体之间有多大差异,个人之间的差异也就有多大。人们自己也会写博客,也拥有自己的脸书主页。因此,在消息流转的过程中,人们在不同时段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时而筛选,时而转发,时而撰写。人人都同时身兼数职,可以采访撰稿,可以搜集整理,可以监督管理,当然也可以传阅分享。

解决这些问题可没那么简单。即便这些问题有时存在有利的一面,但是总体仍然造成了更多的混乱。对个人而言,最佳的解决之道当属在阅读这些信息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批判地看待一切。



回音室效应


谈到虚假信息,就不能不提到“回音室效应”。道理很简单:我们总是乐于听到与自身世界观和理念相一致的意见。它比一般的确认性偏差走得更远——除了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也应该(甚至必须)助我们一臂之力。

也许人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但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让其成为信息传播的“标配”。我们此前提到过一些网站,它们只是搜集信息,或者筛选后呈现信息。尽管这样做方便了读者,但也等于大权旁落他人。一方面信息量不可胜数,另一方面人们对它们的解读却不尽相同。如果你接触到的所有信息和观点都经过精心挑选,全部符合某个特定的思想理念,那么你对真相的看法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左右。

尽管未必是有意为之,但出于满足用户需求的愿望,部分社交媒体就是这样做的。假如你点开了一条新闻,媒体就会主动奉上与该新闻相关的文章和视频。也许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你看世界的视角会是如此单一乏味。

也有些网站只围绕一个主题,比如讨论某个特定的阴谋论或者反疫苗的主张。这些“洗脑”网站让观点相近的人能够聚在一起畅所欲言,不必担心受到异见者的嘲弄或攻击。这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但实际上,它等于扼杀了人们接触到不同事实和观点的机会。假如有人胆敢发表不同意见,反对用户一致认同的基本观点,他会被认为是故意挑事,很可能因此遭到封杀。正因为有这样的机制,整个用户群的思想就能够相对容易地保持纯洁。



伪草根运动


在2015年的一次TEDx演讲活动中,谢里尔·阿特基森谈及了“伪草根运动”(astroturfing)的问题。可她不曾想到的是,她的此番言论居然也会被视作帮助伪草根运动站台的行为。

伪草根运动的实质是弄虚作假以扰乱民意。相关公司和特殊利益集团打着非营利的旗号,在脸书主页发布信息,在社交媒体制造代言人,给编辑部发信函,利用社交和传统媒体给人们造成错觉,即草根民众似乎都一边倒地支持某个意见。伪草根运动成功的关键,在于不能让人知道谁是民意背后的主谋。

阿特基森是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部的记者。在演讲中,她举了几个例子,用来说明制药公司如何悄无声息地推广产品,同时拼命压制反对的声音。她正确指出了这种舆论运动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那就是不断发酵的质疑和困惑最终会导致巨大的争议,以至于公众对该项科学研究失去了信心(事实上是对科学本身失去了信心),于是把婴儿连同洗澡水一起泼了出去,干脆放弃寻求真相。

但是,有些地方阿特基森完全说错了,她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沦为伪草根运动的帮凶。她举过一个例子,说某医药公司试图隐瞒疫苗与自闭症之间确有关联的证据,因此炮制了假的研究报告,并且伪造舆论。她认为这家公司在搞伪草根运动。作为知名媒体CBS的记者,她这么说的确让人惊讶。不过,考虑到阿特基森许多年来一直反对疫苗注射,这一切便显得顺理成章了。她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像一个真正的新闻记者那样开展报道,但是实际上却是在“说教”。

这表明,一旦你质疑有些信息受到偏见、伪草根运动、否定主义或伪科学的影响,那么你更容易通过自己的偏好来看待现实。同一个事件,有人认为是伪草根运动,有人却认为是理性质疑。这有点像电影《盗梦空间》——一旦你不再相信眼见为实,就很难搞清楚自己在梦境里陷得有多深。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试图向公众传播有争议的科学的科学家和怀疑论者经常被打上“托儿”的标签(人们下意识地指责他们为某个行业站台,以此来驳斥他们的科学观点)。现在,在脸书、博客和其他社交媒体上,如果去数一数某个争议话题帖子下面的评论数,你就会发现人们在指责别人是“托儿”之前,其实没有几条评论。

假如你自己反对疫苗,你的看法可能是:任何科学家或“公知”如果发表言论赞成注射疫苗,或者对反疫苗运动所鼓吹的错误信息予以坚决反对,那么他们自己肯定是“托儿”,实际上这就是在搞伪草根运动。而如果真有针对该争议问题的伪草根运动,那么上述指控就越发显得理直气壮。同理,不上台面的小阴谋诡计,一旦到了阴谋论者手里,就会被发挥成异乎寻常的惊天大阴谋。

在演讲的结尾部分,阿特基森就如何辨认伪草根运动提出了她自己的建议。她进一步解释说,像“江湖医生”“怪咖”“伪科学家”“阴谋论”等词汇都是伪草根运动的警报信号,因为这些词语往往是在质疑那些敢于挑战权威的人。她的这番鉴别措施未免太过粗略,简直是要对科学怀疑论全盘加以否定。也许她是有意这么说的。她的反疫苗观点遭到过批评,但现在她有了貌似合适的借口,能够漠视所有针对她的指责——她正是所谓伪草根运动的受害者。

对一位新闻工作者来说,走到这一步实在令人失望。调查记者应该知道,故事往往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正反两方面的可能性都有。

作为个人来说,要完全不受伪草根运动的影响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得深入挖掘事实。不过,首先你必须明白,阿特基森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是“非黑即白”:要么舆论是真的,要么是通过手段伪造的。这样说不准确。实际上可能性有三种:真正的科学、伪草根运动和伪科学。只有加上第三种可能性,你才能对问题的争议有足够深入的了解,知道哪一方的证据和观点更加充实。

虽然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每个伪草根运动都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但是你也不应该随意指责别人是伪草根运动的参与者或者“托儿”。早在20世纪60年代,社会上就曾经掀起过一股提倡科学怀疑论的浪潮,到如今许多组织已经成立好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其领导者的背景都非常公开透明。比如,只要稍做调查就会发现我是一个身份真实而且有学术职称的人。几十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宣扬科学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对别人来说,搞清楚这些再简单不过。此外,也没有哪怕一丁点证据能证明,我会给别人当“托儿”。指责我当“托儿”的人都是信口开河,完全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行为,因为这样说对他们有利(也可能是蓄意而为,因为他们不在乎真相是什么,只在乎立场是否站得稳)。

对每个人而言,对任何话题都保持高度敏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怀疑态度,才是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要做到这一点尽管不太容易,但很有必要。当然,阿特基森和其他人也许会辩称,本书作者才是打算用伪草根运动的手段来欲盖弥彰,并对那些试图曝光伪草根运动的人大加鞭挞。你可以随时找到借口——“看,梦境又深了一层”。


“后真相”是一种不正常的舆论状态。此前被西方媒体奉为最高原则的“客观”和“真相”已经没落,人们为了自身利益,无视客观事实(或者重新包装事实),盲目迎合受众的情绪与心理,使用非客观的表达方式强化某种特定观点,甚至攻击和抹黑对手,以换取更高的曝光率。——译者注

“后真相”是一个单词,而“假新闻”是两个词汇组成的短语,故作者说它竞争的是年度短语。——译者注

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以它组织的TED演讲大会著称,其宗旨是“传播一切值得传播的创意”。TEDx是TED的衍生项目,旨在让本地人能够就某个话题开展类似TED的演讲和分享。x表示独立组织的活动。——译者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博弈论:决策制胜的法则 恋爱中的苏格拉底:哲学入门十讲 表达力:人生情商课 岸萤 儿童发展心理学 记忆记忆 南货店 萨缪尔森传:现代经济学奠基者的一生·第一卷 希特勒最后的阴谋 我想要两颗西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