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如何独立思考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文学理论 > 如何独立思考

第23章 否定主义

书籍名:《如何独立思考》    作者:史蒂文·诺韦拉
推荐阅读:如何独立思考txt下载 如何独立思考笔趣阁 如何独立思考顶点 如何独立思考快眼 如何独立思考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如何独立思考》第23章 否定主义,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所属部分:科学与伪科学

引申话题:伪科学

否定主义(或者说对科学的否定态度)指的是,凭借一套靠不住的方法论,对公认的科学理念进行有意识否定的行为。

我不否认任何东西,我只是对它们表示怀疑。

——拜伦勋爵

否定主义真实存在,我的意见是,它是一种有明确定义的思维策略,其一贯的特征经常集中呈现。否定主义始于人们对公认的科学或历史事实加以否认。为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会像伪科学那样,从预设的结论开始倒推回去。

否定主义其实就是伪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把“科学怀疑论”当作挡箭牌,实际上却不遵循其中的必要规范。否定主义常常和科学怀疑论共生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明晰的界限(就如同科学和伪科学之间的关系一样)。对此,人们倾向于自己进行对标——有人比你的质疑程度还深,那他就是一个否定主义者;有人不像你那样进行质疑,那他就是一个忠实的信徒。

如今,否定科学已然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相对于散布伪科学的谣言,否定科学似乎在公众中更有市场。各种思潮此起彼伏——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界公认的事实),现代综合进化论,微生物致病理论,大脑产生意识的理论,心理障碍的存在,HIV导致艾滋病的事实,以及疫苗的安全和有效性——这些统统都要否定。

甚至还有人对否定主义的存在也表示否定。他们认为否定主义不过是一种修辞套路,意在让对主流意见持批评态度的人闭上嘴巴。但是,他们同样忽略了一个事实——一整套无效的逻辑方法论才是否定主义的生存土壤,它决定否定主义的是上述特点,而不是观点本身。

随着讨论的深入,你会看到否定论者采用的许多策略都是暗中发力——它们都是合理主张在极端情况下的表现。否定主义的某些基本原则听上去颇有道理,真正的问题在于它们的具体实践。

下面列举一些最为常见的否定套路。



捏造并夸大质疑


质疑是科学怀疑论和科学的立身之本,不懂得质疑即意味着容易上当。我们之所以不把否定主义等同于科学怀疑论,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前者的问题在于:在否定主义看来,质疑不是用来老老实实发问的手段,而应该是对异见进行打压的工具。

这种套路也被称为“只管发问”(just asking questions,或者JAQing off)。其实,你很容易就可以看出科学和否定主义之间的区别:真正的科学工作者发问是为了得到答案,并会因此充分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与此相反,否定论者会不断重复同一个问题(而且是咄咄逼人的那种)。在明确获知答案后,哪怕时间过了许久,他们也会继续“不耻下问”。他们提出的问题(目的是质疑)只是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而没有起到激发人们探索欲望的作用。

质疑是科学不可缺少的部分。确定性并非科学的终极目标,因此它从来不会对任何事物予以“百分之百”的肯定。我们甚至可以说,科学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是对的,而是为了证明什么是错的。科学也无法直接与真相画上等号——它只是建立各种用以验证的模型,并用模型来预测整个宇宙的动向。

只有经过严格的证伪测试后,科学理论才开始逐渐被世人接受。但也只是暂时接受——说不定下一次实验或观察结果就能推翻它。某个理论之所以受人青睐,就是因为它能很好地解释客观事实,并且与其他普遍获得认同的理论没有冲突。随着这样的理论越来越多,我们就能够建立一个整体化的认知模型,并用它来解释宇宙的运行规律。

我们说一个人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不但是指他知道某个现象(目前)最合理的科学解释,也包括知道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会相信这一解释,以及解释的完整度如何(即还有哪个方面没有给出合理解释)。某些理论尚存争议,有些理论不为人知,也有些理论不易撼动。在最极致的情况下,某些理论如同史蒂芬·杰伊·古尔德所形容的那样,“已经确凿到人们至少会暂且予以认可”。

否定论者会故意夸大我们对科学理论的质疑,而对已知的东西则极力予以淡化。他们固执地不同意,没有任何余地。沿着这个思路,他们甚至会极端地认为,人类根本无法了解这世上的任何东西——科学知识也是他们要否定的对象。

作为这个思路的一部分,他们会坚信“随着时间推移,科学知识也在不断变化”。科学家既然以前犯过错,那么他们如今仍有可能会犯错。当然,即便是现代科学知识也只属于“当下”而已,不见得会流传千秋万代,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可惜这根本就不是重点。先验观念有尚未经证实的,也有如今已千锤百炼、确凿无疑的。他们犯了一个错误——这两者其实没有可比性。



额外要求不存在(或无法提供)的证据


否定主义最主要的逻辑谬误恐怕是“挪动门柱”——我们在第10章对此讨论过。他们会要求你提供证据。一旦你给他们了,他们会要求你提供更多的证据。没人能够满足他们的胃口。

这与科学的常规流程截然不同。有人会首先做初步研究,以便搞清楚问题的方向,以及手上的证据与现有理论之间的联系。其次,持不同见解的科学家会开门见山地表明态度——他们会明确告诉你,哪些证据不符合他们自己的理论,哪些证据会让他们的理论站不住脚,哪些证据会改变他们对某个理论的偏好。只有证据确凿,科学家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人们当然不会总被证据指挥得团团转,不停地改主意,但是确凿的证据也足以让人们转变立场,支持新的理论。

否定论者则极少这么做。一旦某个问题获得答案或者有关证据,他们会悄然转向下一个问题。他们心目中已经事先拟好了答案,因此谁也无法真正说服他们。

化石证据总归会有断层,而人们也不可能精确掌握每个物种的进化来源。为了否定进化论,总有人喜欢拿以上问题说三道四。在简单回顾现有的科学理论后,否定论者指出:物种间存在的鸿沟,意味着我们不得不对更基本的结论产生怀疑——进化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比方说,我们尚无法证明鸟类是从哪个种群进化而来的,进化论本身就会因此遭到质疑(这样一来,此前提到的所谓“鸿沟之神”就显得很有道理)。

科学理论则不然。我们更需要考虑科学理论可能的有效性,而不只是它现在能解释哪些现象。面对否定进化论的种种质疑,也许我们现在还无法给出答案,但谁知道过几年后会怎么样呢?假如进化论是正确的、适用的,将来我们必定会发现物种之间的更多关联。不必在意此前的鸿沟有多大,而应该关注随着时间变迁这些鸿沟会被填平。

只要对生物进化论略知一二,上述问题的答案其实呼之欲出:鸿沟正在慢慢缩小。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人们已经发现许多原本差异很大的物种之间也有关联,比如人类和类人猿,鸟类和恐龙,鲸鱼和陆栖动物,鱼类和四足动物,等等,不一而足。

否定论者此前就已经指出物种差异的问题。当有证据显示物种间有内在关联时,他们又对此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这两类物种的差异问题解决了,那么讨论下一对吧!如今他们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是蝙蝠和其他哺乳动物之间的差异。可以想见,有朝一日人们解决这个问题后,他们又会盯着下一个类似问题。

凡此种种“挪动门柱”的做法让人精疲力竭。于是,也有部分否定论者采取了一种更简单的策略——要求提供不太可能存在的证据。

还是以进化论为例。你不是要证明进化论吗?好,拿一块化石证明给我看。这当然是不现实的——进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进程,哪能这么简单。同样,对HIV持否定态度的人也会有类似的要求:要证明HIV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的唯一源头?行,找篇论文给我们看看!事实上,要得出上述结论,往往需要几十人甚至数百人的不懈研究才可能实现。

还有人对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横加否定。这些反疫苗主义者会随心所欲地要求重复“接种疫苗vs未接种疫苗”的对比试验。这种要求哪怕刚开始听上去有点道理,但他们自己也清楚,这样的实验是根本不会有人去尝试的。这样做实际上是在随机抽取一部分儿童,剥夺他们接种疫苗的机会。这是违反职业道德之举:作为标准医疗保障的一个环节,疫苗早已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临床试验中,人们也不得随机抽取受试者,并剥夺其接受标准治疗的权利。

他们将证据门槛抬得如此之高,所以任何证明疫苗有效性的其他证据都被他们一概否定。的确有人做过“接种疫苗vs未接种疫苗”的试验,只不过不是随机抽取罢了。除此之外,许多实验都能够证明疫苗有足够的安全系数。

他们还会使用特别的申辩策略。假如研究显示,接种疫苗的时间与患上自闭症(或其他什么症状)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他们会认为这是由于疫苗的副作用会延迟出现,或者孩子的症状是由于母亲怀孕时接种过该疫苗。如果观察不到剂量反应,他们会说那是由于一丁点儿剂量就能产生最大限度的副作用;如果去除疫苗中的某种成分,他们又会说哪怕极少的残留剂量也足以产生副作用,否则就是含有其他成分的缘故。反正再多的证据也满足不了他们。



玩弄文字游戏,否定各种证据


有时候,为了抹杀某科学理论,否决支持该理论的证据,否定论者常常会玩弄文字游戏,对各类证据都排斥。进化论的反对者声称,任何科技手段都无法再现或解释过去发生的事。既然科学就是实验,而你无法在过去的进化进程中做实验,因此进化论根本就不科学。

这其实是一种人为制造出来的狭隘科学观。科学的确依赖经验去验证各种猜想。过去的事总会多少留下一些痕迹——这就是证据。我们可以靠提问来证明(证伪)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进化过程也不例外。化石只是肉眼可见的遗留证据,事实上,还有基因和其他的生物特征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否认存在精神疾病其实也玩了同样的把戏。这些人把“疾病”定义为狭隘的病理性身体异常,即客观存在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病变。这样的定义当然适用于部分疾病,但显然不是全部:还有些疾病描述的是器官或系统运行中的异常状况,并不包括明显的病变。比如偏头痛就是这样——它毫无疑问是一种疾病,却没有任何表面的病变症状。

因为大脑正常运转并不仅仅取决于脑细胞是否健康,因此脑部疾病也分为许多种类。哪怕是健康的脑细胞,它们也可能因为之间的神经网络出现问题而导致功能紊乱。我们的心情、思维和行动都取决于大脑。因此,大脑功能紊乱可能会导致情绪问题或思维障碍。我们把这种症状称为精神疾病。

对精神疾病不予承认的人(比如“科学教教徒”就反对精神病学)对大脑功能失调与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一知半解,难怪只能靠曲解文字来否认其存在了。



过于关注细节分歧,忽略共识


为理解否定主义的这一特征,你必须先了解科学本身。随着科学不断发展,人们进一步掌握了更多自然规律的细节,从而获得了对世界更深入的理解。重要的是,要明白科学知识也有不同的层次,有深浅之分。

例如,自古以来人们就懂得父母的某些特征会遗传到下一代。很多孩子看上去很像他们的父母。曾经有人认为人类的遗传机制是基于模板——每个精子内部都蜷曲着一个小矮人,那就是孩子的模板。

包括孟德尔在内的科学工作者发现,某些生物特征是以各自独立的方式遗传给下一代的。比如,如果我们用黄豆和绿豆杂交,你会同时收获黄豆和绿豆,而不是一半黄一半绿的豆子。这种遗传特征是无法混合的。

这种遗传方式并非适用于所有特征,但至少表示部分生物特征确实可以被转换成相对独立的遗传单位(或者基因)。当时人们尚未掌握携带该信息的分子的秘密。部分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蛋白质,但最终人们确信,决定遗传性状的分子就是我们说的DNA。

DNA携带了基因和可遗传信息。这个观点深入人心,人们都认为它是科学事实。但实际上,我们还远远谈不上对DNA和基因十分了解。此后,人们又发现了“遗传密码”。包括遗传密码如何转换为蛋白质,以及DNA功能如何被调控,这些也已经不是秘密。尽管如此,DNA仍然有许多秘密有待揭开。

不过(这是关键的部分),有关DNA的秘密哪怕现在还有待发掘,哪怕将来能够被人们破解,一个基本事实是不会变的:DNA是决定遗传性状最基础的分子。就算科学家对基因调控的理解不同,就算他们认为遗传密码的进化方式还有太多谜团有待解开,但这个基本事实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这正是许多否定论者所争论的问题。事实上,对神经科学持否定态度的人也很喜欢这么干,特别是在否认意识本质上是大脑的功能这一问题上。

二元论者或者那些认为大脑不能解释意识的人指出,既然我们目前不清楚大脑如何产生意识,所以不能确认意识是大脑的功能。但是,即使我们尚不知晓大脑如何产生意识,也不应该影响我们对大脑确实是意识基础这一结论的信心。

进化论的争论也是如此。地球上的生命有共同的起源,并通过一种有序的方式进化成如今的样子。这个道理不容置疑,即便是科学家也很难找到质疑的理由。除了进化论,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对迄今我们发现的各项证据加以解释,更不用说提供完美的解释了。也没有任何理论能够像进化论那样,在生物学领域能够成功预测后来的科学发现。进化论就像扣篮得分一样毫无悬念。当然在细节问题上,它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话题,也存在许多争议:哪些物种是哪些物种的祖先?进化的速率和节奏是什么?所有导致生物进化的因素,我们是否都考虑齐全了?

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但都不能否定一个事实:生物进化确实发生了。



否认及曲解业已形成的共识


科学家之间也不可能总是意见一致,因此要放大这些分歧并非难事。对此,否定论者主要通过两种基本形式来达到目的:一是放大分歧可能造成的后果(如前所述);二是利用少数人的不同意见,把它包装成主流科学界关注的争议。

哪怕是板上钉钉的科学结论和共识,也有可能随时遭到某些科学家的反对。我认为这不是坏事。满足于现有成就会导致科学发展停滞不前,有人反对总好过大家一团和气。但是,反对意见也不能随便乱提,必须结合其研究背景来看。有时它会成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争鸣——科学家面临两种选择,就看哪一方能驳倒另一方。而在其他时候,如果原来的学说无可辩驳,那么反对意见也就无足轻重了。

最近AGW(Anthropogenic Global Warming,人为导致全球变暖)的政治话题,使达成共识与否成为关注焦点。AGW的支持者声称,科学界一致认为,正是人类自身的所作所为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例如,某科学文献在2013年刊登了一项调查,其作者介绍了自己的调查方法和研究结果。详见如下:


关于这些年来同行评议文献中如何评价AGW这一所谓的科学共识,我们做了一番研究。我们选取了围绕“全球气候变化”或“全球变暖”等关键词的11 944份气候报告摘要(1991—2011年)。我们发现,66.4%的摘要对AGW没有明确表态支持或反对,32.6%的摘要支持AGW这一说法,0.7%对此表示反对,另有0.3%对全球变暖的成因没有给出明确解释。在明确表达对AGW态度的摘要中,有97.1%的摘要对“人类导致气候变暖”的共识表示赞成。


从此,“97%”就作为达成共识的百分比而广泛流传开来(其实它不是指97%的气候学专家都达成了共识,而是指对AGW直接或间接表态了的文献中有97%表示了赞成。这一结果也与针对该问题的其他研究结论相一致。要想达成科学共识,另一种途径是让科学机构对证据重新进行审验,并最终做出结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13年发布的报告就是一个范例。该报告有95%的把握认定AGW确实是对的。

另一个广为人知的共识是:转基因生物是一种对消费者安全无害的技术,至少目前是这样。超过20家国际科研机构对此进行了重复试验,并各自独立得出了上述结论。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早在2013年就声称:“事实明摆着:现代生物技术领域的分子技术能够让农作物得到改良,这项技术对人类而言是安全可靠的。”

让我们再回到生物进化理论上来:全世界98%的生物学专家都一致认为,生命的多样性源于生物进化。

否定论者非但否定共识的存在,也经常对科学共识的意义加以否定。他们会试图把引用某个广为接受的科学共识抹黑成为“迷信权威”的逻辑谬误,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所谓“迷信权威”,指的是过于依赖某些个人看法,仿佛他们说的就是金科玉律;或者过于相信某些其实并不专业的人士(比如社会名流)的意见。但是,仅仅因为对方是权威,就对合理的批评或证据加以排斥,这也是一种谬误。

如果非专业人士引述了经专业人士一致认定的结论,这便算不得逻辑谬误。无视专家一致认同的意见,而用你自己的非专业结论取而代之,反倒是一种靠不住的做法。



鼓吹阴谋论,质疑科学家的动机


要给某人贴上“阴险”的标签简直易如反掌。只要愿意,人们总能找到办法——靠编造故事来歪曲科学家的三观。一旦有这个必要,人们就会凭空捏造出种种说辞。

诚然,我们不否认科学家也会有偏见和学术腐败。但是如果把自己反对的任何结论都将看作学术腐败的结果而无视,那也未免过于武断了。可否定论者就是这么做的。

比如,否认全球正在变暖的人会努力让你相信,全世界的气候学专家一起精心设局,目的就是增加他们的科研经费。为了加强可信度,他们甚至“黑”了专家的数千封电子邮件,从中找出一些片段,加入自己断章取义的解释。这就是他们炮制的所谓“气候门”。

积极反对GMO的人也采取了同样做法。你可以随便搜一篇关于GMO的文章,看看下方的评论。你会发现那些为GMO技术辩护的人,往往从一开始就被骂作“孟山都派来的托儿”。美国知情权(US Right to Know)是一家受有机产品利益集团资助的反GMO团体。他们援引《信息自由法案》(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要求科学家公开自己的电子邮件。他们会一头扎进邮件里苦苦搜寻,期待能找到任何看上去和“阴谋”有关的字眼。任何与农业有关的邮件都会被他们解读为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旨在为有关公司洗地——哪怕你与此无关,哪怕你有非常正当的理由,恐怕也无济于事。

除此之外,笃信进化论的生物学家都是些厌恶上帝的人。

通过全面披露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以便让读者自行判断消息来源的可靠性,这个要求也不能说不合理。不过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把它搞成一场“审查运动”:哪怕与产业有一丝一毫的联系,人们都会对此大做文章,把科学家说成受雇于这些企业的知情人,因此不必理会。



鼓吹学术/思想自由


美国文化(以及其他领域)高度认同个人自由。因此,把个人自由作为挡箭牌尤为有效——难怪它这么受辩方欢迎。美国的法律公然袒护医学外行,称并非人人都必须在临床上遵照一定的医疗护理标准操作。这就是所谓“医疗保健自由法”。神创论者对教授进化论的恶意诋毁,也被美化为“学术自由”。对反对疫苗接种的人来说,他们自然会拼命鼓吹“是否接种应当由父母来选择”。

可是他们都忘了一点:科学、学术和行业都有其自身的标准。维护标准并非压制自由,但很容易被误解为在压制自由。在他们看来,任何在业内推广高标准的尝试都是在鼓吹精英主义。

就拿大学来说吧。没有哪所大学会容许某个学术“怪咖”一边打着学校的旗号,一边在课堂上胡说八道。教师只允许向学生传授学术上经得起考验的内容,这也是学校的责任。



由结果反推论点


接受一门特定的科学可能会给某种政治或宗教意识形态带来干扰,通过指出这种负面影响来否定科学也是极其普遍的。神创论的信徒认为,信仰进化论就意味着对上帝的背叛,甚至会导致道德沦丧。否定全球变暖理论的人则声称,如果耸人听闻的所谓“气候变化”是真的,就会导致政府对私营企业的全面接管。我认为这种思路也属于逻辑上的谬误,可以称之为“从最终结果反推论点”——如果生物进化是事实,那么整个人类社会都得遭殃,因此进化论肯定是错误的。我们也经常能够从这一荒谬思路中体会到否定论者动机的真正根源。科学本身是次要的,由此造成的道德危机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事。

这种思路有天然的缺陷。如果你真的打算倡导某种道德或者伦理法则,那么把你的主张和某个不正确的科学结论捆绑在一起,实在是一个再糟糕不过的选择。如果你这么做,就等于让你的对手认为你是在为伪科学站台,并因此攻击你个人的道德水准。你还不如干脆认同合理的科学主张,并站在道义的层面提出你的看法。打个比方,如果你本人崇尚自由市场,就别扯什么全球变暖是假的,乖乖地解决自由市场方面的问题吧。

在全球变暖这个问题上,有学者把上述现象称为“解决方案厌恶”:只因为你不喜欢解决问题的方式,就干脆否定科学的力量。再说一次,把你的注意力集中于解决问题才是更好的选择,而不是忙着对科学说“不”。

读到这里,您应该很清楚了:我和我的节目同行都是坚定的科学捍卫者。人类的历史也证明,要认识这个世界,改善我们处境,科学就是最强大的工具。不过,科学也要求我们具备勇气——要勇于面对真相,勇于接受研究的结果,哪怕它们会让我们感觉不快,或者给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泼一盆凉水。

否定主义却试图对科学发现进行批判,以此来削弱科学的力量。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头脑和勇气,用实事求是的心态来评价科学发现。不过,相对于指代某类人,否定主义更多的是指代人们的特定行为。这种行为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首先是对我们自己保持觉察。


现代综合进化论彻底否定获得性状的遗传,强调进化的渐进性,认为进化是群体而不是个体的现象,并重新肯定了自然选择的压倒一切的重要性,继承和发展了达尔文进化学说。——译者注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是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的一种病毒。——译者注

2009年,电脑黑客窃取了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象学家的数千封电子邮件,并将其公之于众。黑客声称,从邮件内容可以看出,科学家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并不如人们想的那么严肃,甚至为了证实全球变暖理论而必须篡改数据。邮件曝光后(特别是该事件正好发生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召开前一周),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讨论。这就是所谓“气候门”。英国独立调查机构用了6个月时间,进行了可信而广泛的调查,最终证实,没有任何证据能显示科学家故意歪曲事实和数据,他们是客观、清白的。——译者注

孟山都,总部位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是全球转基因种子最主要的生产商。在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拥有2万多名员工。生产包括玉米、大豆和棉花等主要农作物以及果蔬种子,同时通过不同的项目和合作关系,与农民、科研人员、非营利组织、大学院校和其他机构合作。——译者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博弈论:决策制胜的法则 恋爱中的苏格拉底:哲学入门十讲 表达力:人生情商课 岸萤 儿童发展心理学 记忆记忆 南货店 萨缪尔森传:现代经济学奠基者的一生·第一卷 希特勒最后的阴谋 我想要两颗西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