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如何独立思考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文学理论 > 如何独立思考

第14章 诉诸自然

书籍名:《如何独立思考》    作者:史蒂文·诺韦拉
推荐阅读:如何独立思考txt下载 如何独立思考笔趣阁 如何独立思考顶点 如何独立思考快眼 如何独立思考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如何独立思考》第14章 诉诸自然,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所属部分:元认知

引申话题:逻辑谬误

作为一种逻辑谬误,“诉诸自然”指的是毫无根据地认为天然孕育的东西生来就优于人造的东西。这一理论对“自然”的定义也比较含糊。

取自天然的东西就一定好吗?鸟屎和碎石都是天然的东西,可我绝不会吃了它们!

——詹姆斯·兰迪

人们似乎对“自然”天生抱有某种好感。说到自然,我们眼前会出现一个纯净的、生机勃勃的、没有被人类的蛮力和堕落所改变的世界。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溪流,以及茂密无垠的平原。

我们总是把大自然视为祥和之地,即使险恶也不乏温暖,却忽视了那些同样是与生俱来的阴暗面。换句话说,我们会觉得“天然的”事物总是好的,对我们绝无坏处。

这种非形式谬误称为“诉诸自然”。它不同于自然主义的谬误,后者是由大卫·休谟提出来的,主要讨论的是万物本质上“应该”是什么样(所谓“所是/应是”悖论)。我们在第10章的逻辑谬误归类中提到过它。

“自然主义谬误”一词最早出现于英国哲学家乔治·摩尔1903年的著作《伦理学原理》。他指出这种谬误的内涵比休谟所指要窄一些,他认为将与善有关的品质当作善本身就是一种自然主义谬误。换句话说,因为美好的事物会令人注目,那么这种引人注目的吸引力本身也是美好的(这种逻辑的问题在于,引人注目可能只是美好的附带特征而已)。

诉诸自然是自然主义谬误的一种特殊情形——因为某些美好的东西源于自然,所以源于自然的东西一定都不错。这一谬误的反面形式就是,任何非天然的东西都或多或少被“玷污”了。用外科肿瘤学家大卫·戈尔斯基的话来说:


总体而言,诉诸自然的潜台词就是对自然的世俗膜拜,认为自然本身完美无缺。人类的任何成果都被认为是“非自然的”。人们至少会觉得它不如自然界的东西,甚至是极端邪恶的。


仔细考察“诉诸自然”的两大理论支柱,我们会发现该谬误其实不堪一击。一是任何源于自然的东西都对我们有好处,二是我们能够定义什么东西是“天然的”。自然界并不会对人类抱有特殊的好感。自然对人类的福祉和命运不会等闲视之,这种想法没有任何科学根据。这个世界没有必要对我们特殊关照。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有机体和生物物种都是为了自身利益而存在。例如,植物体内进化出了各种化学物质。对动物来说它们是有毒的,因此植物也就能够保护自己不被动物吃掉。就这个意义而言,大自然其实一直在试图消灭我们。肉毒杆菌毒素是迄今已知毒性最强的物质,它就是纯天然的东西。经过提纯并控制剂量后,某些自然毒素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这种毒素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药物”。不过,请不要误会:产生这些毒素的植物,本身只不过是把它当作“化学武器”来防止被吃掉罢了。

有的植物的确进化出了可食用的部分(比如水果),动物不但会到处播撒它们的种子,并且会提供必要的养料。即便如此,现如今我们吃到的绝大多数水果,其实都是成百上千年来,人们根据它们对杀虫剂的耐受性和对人体的毒性进行有意识筛选的结果。我们的食谱里已经没多少东西是真正“纯天然”的了。

为了回避这个显而易见的结论——自然界的万物要么对我们漠不关心,要么想要杀死我们,一些草药学家坚定地选择支持神创论观点。他们认为,正是为了造福人类,上帝或其他慈悲为怀的神灵才创造出了自然界的一切。他们甚至厚颜无耻地认为,自诞生之日起,大自然就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

大自然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显得严酷无情,我们都很清楚这一点。有人会走到他们家后院或来到一片森林,随便选一株不认识的植物就直接吃吗?我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人。如果有人敢这么做,很有可能会因此发病,甚至丢了性命。

那么第二根理论支柱呢?我们怎么定义“天然”这一概念?人们的日常食谱中极少有源于纯天然的东西,比如野味、蒲公英之类的野花、野生的树莓或蘑菇等。除此之外,几乎所有的食物都不再是原来的形态,它们往往面目全非,不可辨认。苹果算不算天然食品?这得看你怎么想了,因为没有客观的标准答案。人类种植苹果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现在的苹果跟早期的相比已经很不一样。如果我把苹果捣成苹果酱呢?如果再往里面撒点糖呢?一份食材到底要怎么折腾才算不够天然?

此外,从玫瑰果当中提纯的维生素C分子和实验室制造出来的有区别吗?从概念上说,没有任何区别。原子和分子并不在乎自己来自何方,它们的化学和生物特性并不取决于来源。

虽然“诉诸自然”缺乏站得住脚的理论基础,但它在非科学治疗和保健领域颇受认可。特别是在食品领域,这一理念相当流行。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是对食品、医药和其他消费品的安全性及功效进行监管的机构,它对“天然”一词的定义是:


从食品科学的角度而言,我们很难将一种食品称为“天然食品”,因为它很可能被加工过,也无法从自然界产生。也就是说,FDA并不会出于实用目的去定义“天然”一词及其衍生词汇的含义。但是,只要食品本身不添加色素、人造香精或合成物质,FDA不反对将其称为天然食品。


换句话说,至少在美国,“天然”一词并没有法律上的定义。如果哪家公司宣称自己的产品是“天然食品”,FDA也打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实际上,数百年来的市场宣传让“天然”一词熠熠生辉,几乎成为健康的代名词。人们把任何相关产品都一律贴上“天然”的标签,不管它是否真的取自天然。这一市场策略无疑十分有效(也可以说十分具有欺骗性)。许多公司鼓吹所谓的“天然”产品,并借此抬高产品的市场售价。很多产品其实根本没有区别,可你就是会因为包装上“纯天然”这几个看上去让人放心的字眼而心甘情愿地多掏钱。

整个行业都充斥着这种对天然产品的虚假推崇。例如,有机食品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合成农药,却允许使用所谓的“天然农药”。很多时候后者反而不如前者有效,而且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比前者更大。像硫酸铜和鱼藤酮这样的天然农药其实具有极强的毒性。之所以它们尚未引起人们同样的警觉,就是因为它们披上了“天然”的外衣。

既然我们知道“天然”一词无法准确定义,也不能轻率假定看上去纯天然的产品就一定安全实用,那么标榜“天然”无非就是商家宣传的噱头。传统理念和“有助健康”的光环取代了真正的科学和事实根据。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有没有事实根据不重要,只要有一个看上去不错(也不管究竟是否有意义)的说法就行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博弈论:决策制胜的法则 恋爱中的苏格拉底:哲学入门十讲 表达力:人生情商课 岸萤 儿童发展心理学 记忆记忆 南货店 萨缪尔森传:现代经济学奠基者的一生·第一卷 希特勒最后的阴谋 我想要两颗西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