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如何独立思考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文学理论 > 如何独立思考

第8章 邓宁-克鲁格效应

书籍名:《如何独立思考》    作者:史蒂文·诺韦拉
推荐阅读:如何独立思考txt下载 如何独立思考笔趣阁 如何独立思考顶点 如何独立思考快眼 如何独立思考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如何独立思考》第8章 邓宁-克鲁格效应,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所属部分:元认知

引申话题:过度自信偏差

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指人们有时无法对自身能力做出正确评估,因此往往会自视过高。

知识的最大敌人并不是无知,而是自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幻觉。

——丹尼尔·布尔斯廷

你还记得瑞奇·热维斯在英国电视剧《办公室》里饰演的大卫·布伦特吗?大卫可谓是个非常经典的角色,他完全就是我们周围那些人的翻版,无非稍微有一点夸张罢了——能力平庸却又自以为是,而且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到底差在哪儿。

世界上从来不缺这种人:他们认为自己头脑敏捷、办事高效,实际上却无知愚昧、笨手笨脚。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这样看待自己,到底完全是一种确认性偏差(详见第12章),还是有那么一点儿道理?1999年,心理学家大卫·邓宁及其研究生贾斯廷·克鲁格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后来广为人知的邓宁-克鲁格效应。在2014年发表的一篇讨论该效应的文章中,邓宁总结道:“庸人都不会认识到自己的平庸之处——也可以说,他们没办法认识到这一点。”

他进一步解释道:


奇怪的是,对许多人来说,平庸和无能不会让他们觉得迷茫无助,或者谨慎小心。相反,他们有一种没来由的自信,仿佛觉得自己有某种底气。


从下图中可以看到,能力水平高的人往往会稍微低估自己的能力水平,但大多数人(下面的那75%)会随着能力水平越低而越高估自己的能力,以至于人人都认为自己处于平均线以上的水准。有时我会听到别人说:“越无能的人,就越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尽管这个说法不准确。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能力水平低的时候,人对自身能力评价也会下降,但越是表现不佳的时候,他们的自我评价与实际表现之间的差距越大。

邓宁-克鲁格效应如今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的研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止一种,其中之一就是“自负”——没有人会觉得自己连中等水平都达不到,因此他们会夸大对自我能力的评价。当一个人觉得别人比自己更无知的时候,他的感觉会好很多。这会导致一种错觉,即自己属于能力偏上的人,哪怕实际上他们的表现属于最差的那10%。

这个现象的核心意义正如邓宁所言:“无知意味着无法准确地评估自己的无知。”对于坚持科学怀疑论的人,邓宁的下述评价可谓至理名言:


所谓无知并非脑袋真的空空如也,而是塞满了各种无关或错误的生活经验、理论、事实、本能、规划、算法、启示、暗示或预感。很遗憾,它们貌似是实用和准确的知识,其实却不然。


这段话准确描绘了我每天都会在生活中碰到的一类人,他们所坚信的东西既不科学也无凭据。看看《怀疑论者的宇宙指南》的脸书主页任何一段文章下的留言,你就能体会到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强大威力(如果你真的去看了,我很抱歉。其实不该建议你这么做)。

我完全认同邓宁的看法。在我看来,他所说的现象就是导致确认性偏差的各种因素(详见第12章)。我们凭借现有的知识和范例体系,试图去了解整个世界。我们头脑中会产生各种想法,然后我们会有条不紊地拼凑各种信息来证实这些想法。凡是与之相左的信息,我们一律看作非常态的例外而将其摈弃。我们会根据自己创造的理论来解释那些模棱两可的经历。我们的主观臆断会愈加强化内心的信念。我们不仅会记住这些自我论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记忆会被扭曲,然后这些论证结果会更有说服力。

最后,我们的脑海里只剩下对所谓知识的执念——只可惜这些知识是错误的。确认性偏差会让人相当自信:我们发自内心地觉得我们无比正确。倘若有人胆敢反对或者鼓吹别的意见,我们就会对他们怀有戒心,甚至是敌意。

邓宁-克鲁格效应不仅是一项有趣的心理学研究,它还涉及了人类固有思维模式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揭示了人类思维的一个重大缺陷。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拥有不同领域的知识,也就处在认知曲线的不同阶段。你在某些领域可能是专家,在另外一些领域可能表现出色,但在剩下的某些领域,你可能在最弱的那群人中。

当你读到这一章节时,你可能还是会把自己想象成相对优秀的那类人。你会在心里暗暗嘲笑那些庸庸碌碌的土包子。这一点不可否认吧?其实,总会有某个时刻我们也成为被嘲笑的对象。邓宁-克鲁格效应并非仅仅针对他人——它针对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愚昧的庸人到处都有——这不奇怪,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这种人。

不过,即便这是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它也未必会成为我们的宿命。科学怀疑论哲学、元认知和批判性思维都在某种程度上证明:我们都或多或少地成为过认知偏差的受害者。我们必须承认它,并且必须有意识地抵制它,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妨有针对性地自我质疑。我们得用逻辑和科学来代替之前邓宁所提到的那种思维方式。

我曾经参与医学生和住院医师的培训,有一个与此相关的例子颇具启发性。这个例子表明,邓宁-克鲁格效应的作用显而易见,但也有部分差异值得思考。在一次考评中,所有新晋住院医师都认为自己属于班级中不够优秀的那部分人。一旦某行业的知识储备需要经常接受外界的检验和评测,那么该行业的从业人员往往会显得格外谦虚谨慎(这当然是好事)。之所以这样,原因之一便是他们需要依赖其知识储备做出最终的决定。加之你的导师经验足足比你多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他能让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即便如此,邓宁-克鲁格效应依然存在。这批年轻的专业人员对自我能力的评价和他们真实能力之间的差距,往往逐渐会向能力较低的那一端看齐。

医学院这个例子的特殊性在于,准确的自我评价是这个专业需要特别传授和评估的能力。对医生而言,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有清晰的认识至关重要。我们会特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空白点在哪里,并不断地向他们灌输那些似乎总也学不完的医学知识。

当我还是住院医师时,我记得曾经看到整整两大卷关于肌肉疾病的专著。我当时想:“我的天!我对这些知识一无所知。”医学细小分支的专著几乎都有同样的厚度,把它们读完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随着医学生和住院医师培训课程的进行,学习内容也更加深入。等到他们对自己的基础能力有了更多自信,我们会提醒他们要戒骄戒躁。我曾和我的住院医师特别讨论过“岗位胜任”、“专业精通”和“娴熟精湛”之间的区别。

每次在医学院上课时,有一点我会反复对他们灌输和强调:想想看那些你已经达到专业或精通水准的领域(或者你比较内行的兴趣爱好的某些知识领域),接着想象一下那些普通的外行对这些专业领域懂多少。他们不但懂的内容不多,而且也意识不到他们自己所知不多这一事实,甚至对该领域需要多少专业知识也没什么概念。非但如此,他们自认为掌握的所谓知识,大多数情况下也很可能是错误信息,或者是以讹传讹。不只是医学院,其他任何领域也普遍存在这个现象。

因此,关键的问题在于:你必须意识到,在你不够擅长的专业领域,你和那些普通的外行没有区别。邓宁-克鲁格效应并不只是告诉你,蠢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有多蠢,它也道出了人类的一种基本心态和认知偏差。它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除了批判性思维的各个方面,自我评价也是一种我们可以通过刻意学习而掌握的技能。保持谦虚总比自以为是要好,这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经验法则。假如你认为自己实际上懂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多,而且总会有知识盲点,那么你这种想法往往是正确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博弈论:决策制胜的法则 恋爱中的苏格拉底:哲学入门十讲 表达力:人生情商课 岸萤 儿童发展心理学 记忆记忆 南货店 萨缪尔森传:现代经济学奠基者的一生·第一卷 希特勒最后的阴谋 我想要两颗西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