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如何独立思考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文学理论 > 如何独立思考

推荐序

书籍名:《如何独立思考》    作者:史蒂文·诺韦拉
推荐阅读:如何独立思考txt下载 如何独立思考笔趣阁 如何独立思考顶点 如何独立思考快眼 如何独立思考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如何独立思考》推荐序,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后真相时代的真相探究指南

汪冰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心理工作者,书评人

2016年,“后真相”(post-truth)一词被牛津词典选为年度词汇,该词典给出的解释是“比起陈述客观事实,诉诸情感及个人信仰更能左右社会舆论”。如果说以前是“事实胜于雄辩”,那么现在是“雄辩胜于事实”。更让人担心的是,很多“雄辩”乔装改扮成了“事实”,假消息防不胜防。再加上,新兴媒介冲击之下,严肃媒体失势失声,随着新闻看门人一同消失的,还有对基本事实的深入调查和检核。在这个众说纷纭的时代,“失实”与“片面”已成了常态,偏激驱走了客观,情绪代替了逻辑。同时,一只看不见的大手也更青睐故事而非真相,因为前者不仅情绪化,而且容易编造和售卖,这只大手名叫资本,不停地增殖是它的本性。

曾经,人类因无知而无助;如今,我们因深陷信息洪流而无所适从。“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我能相信什么?我又该如何判断?”正是应了那句话,自由与焦虑、选择与责任从来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不用再听命于他人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更加不知所措;拥有了对信息的选择权,甄别真伪也就成了无法回避的个人责任。从如何处理孩子发热,到投资、买房、规划人生,搜索引擎只能提供信息,却无法帮你抉择。如果你希望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如果你拒绝受人愚弄,一心想弄清真相,那么你手里的这本书应该能帮上忙。当然,作者并不会告诉你该相信些什么,该怀疑些什么,他们关心的是一个更根本的命题:你要如何判断该相信什么,该怀疑什么。如果我能给这本书起一个更容易理解的名字,那会是“万物评判指南”。

在这个新产品和新理论层出不穷的时代,这种判断力堪称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某广告中写道:“国外专业机构研究证明,本品中含有的……可以显著延缓衰老!”这句话其实埋藏了很多疑点。首先,所谓国外研究机构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是有公信力的研究所,还是厂商自建的实验室?(有无利益瓜葛?)其次,这个结论是基于动物实验还是人体实验?(对小鼠有效不等于对人有效。)研究中的样本量有多大?(十几个人吃了有效不等于对所有人有效。)这个结果是否发表在经同行评议的期刊上,或者是否被其他独立实验重复过?(其他专业人士认可吗?被其他人验证过吗?)衰老延缓的测量指标是什么?(比如,是实验样本自觉变年轻了还是关键生理指标出现了逆转?是脸部皱纹减少了还是认知功能改善了?对了,比起认知功能,有人可能更关心前者。)还有,所谓“显著延缓衰老”有多明显?(比如,有的产品售价几万元,效果仅相当于每天多睡十分钟。)该产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是多少,多大剂量才能产生显著效果?(需要每次吃一公斤,一天吃三次吗?)除了延缓衰老,还有潜在副作用吗?(比如,过量会导致猝死,若果真如此,那确实是成功地阻止了衰老。)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适用人群是谁?(所有人都能吃吗?)

上面这些疑问只是书中“评判问题清单”中的一部分。你可以边读这本书,边打开你的购物车,估计里面经得起这样“拷问”的产品屈指可数。这本书的疗效之一就是瓦解非理性消费冲动,同时减少后悔次数。不过,作者最大的心愿并非教人鉴别虚假宣传,他们更希望帮助读者培养“科学怀疑论者”的思维习惯。科学怀疑论者不是事事质疑的愤世嫉俗者,他们只是用遵循科学、符合逻辑的方式来检验那些靠经验得出来的结论。为了完成这一使命,作者精心准备了一个科学方法论的工具箱,里面摆放了一套解剖迷思的手术工具,而第一个躺在手术台上的人你再熟悉不过了,那就是你本人。

在人人忙于“认知升级”的时代,我们努力学习和积累各种知识和技能,却甚少有机会停下来想想这些工具的使用者——我们——的大脑究竟可能会有什么偏差。此书的第一次手术就是从暴露我们大脑的局限性开始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说过:“我们喜欢说外在的世界是真实的,或者我们能够测量的东西是真实的;如果你思考得再久一点就会发现,所谓唯一真实的不过是你所感觉到的、测量出的和你感知一切的方式;外部世界很容易沦为大脑的幻觉。”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永远弄不清楚大脑之外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我们一直要通过大脑这个“滤镜”来感受、观察和理解外部环境。如果不知道这个滤镜的局限,我们就会做出明明是眼镜上有土却去擦窗户的蠢事。

有个笑话说,如果酒吧里坐在你对面的人不够美,那可能是因为酒吧还没有打烊或者你喝得还不够多。人类的大脑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我们一生都活在由大脑加工的“后真相”中,或者也可以称其为“脑真相”。人与人最大的区别不在于“脑真相”的差异,而在于否质疑过自己的“脑真相”,或是笃信其为唯一真理,将其奉为行动圭臬。“脑真相”的特点是不关心“精确”,只关注“生存”;不注重“客观”,只看重“验证”。比如,你可以试着调查一下周围家庭中夫妻二人各自承担了多少份额(百分之几)的家务,记住一定要对夫妻二人分别问询,一个很可能的结果是:两个人的份额相加后会超过100%。这并不奇怪,因为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做了更多家务。

我们的大脑一直在为证明某些论点而努力搜集证据,这些论点包括但不限于:“你怎么那么可爱!”(恋爱时。)“你怎么那么可恶!”(结婚后。)“我是对的!”(或你是错的!)“你不像我爱你那么爱我!”稍稍留心就会发现,书中所说的这种“确认性偏差”几乎无处不在,用观点的筛子筛选证据,最终无论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都能证明自己是对的。我们并不想看到世界的全貌,我们只想通过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聪明睿智。至于那些对自己观点不利的证据呢?我们还有一个终极大招——“总有刁民想害朕”的阴谋论,正如书中所说的,一旦我们通过阴谋论的有色眼镜来看这个世界,就会发现正常的举证原则和逻辑推理都不再适用:“你不是在质疑举证,你是在迫害!”从此,我们无须在事实和逻辑上打败对方,只需要麻利地将整个棋盘掀翻在地,同时顺势高喊一声:“小人无节,此事有诈!”

上述种种只是书中一隅,作者一遍遍地提醒我们,作为一名科学怀疑论者,最应该首先怀疑的就是自己,我们的认知偏差(软件)和神经系统(硬件)都会漏洞百出。不过,此书并不只是让我们反躬自省,作者还提供了众多有趣的“病案”供我们诊断和解剖,从捉鬼专家到反疫苗运动,还有热门的转基因迷思等等。作者像一位充满幽默感又循循善诱的上级大夫,手把手地带领读者用工具箱里的各种手术工具层层剥开表象,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医术见长。当然,如果一位实习医生对上级大夫只有服从而没有质疑,那么高明的老师也不会满意。当你能用科学怀疑论的方法来质疑此书中你不赞同的内容时,相信作者脸上会露出更加欣慰的笑容。不过,科学怀疑论并不是攻击他人的工具,现在的网络上“杠精”并不少见,那是为了攻击而质疑,为了反对而反对,而科学怀疑论者是为了真相而质疑,为了探究而提问。如果说“杠精”是自鸣得意,那么科学怀疑论者则满怀谦卑:“我并不比你知道更多,我只想和你一起探究真相。”

面对茫茫宇宙,我们都渺小而无知,唯一的区别只有是否自知,可惜的是,最需要这本书的人也许最不可能拿起它。感谢打开这本书的你,因为你也是科学怀疑精神涟漪的又一个波源。它不只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承认无知,万事存疑,尊重异见,永远好奇。有的真相也许永远不可知晓,但是对它的探究能给我们短暂的人生以意义;也许宇宙并不关心人类的答案,但是我们乐在其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博弈论:决策制胜的法则 恋爱中的苏格拉底:哲学入门十讲 表达力:人生情商课 岸萤 儿童发展心理学 记忆记忆 南货店 萨缪尔森传:现代经济学奠基者的一生·第一卷 希特勒最后的阴谋 我想要两颗西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