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认识《易经》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认识《易经》

第二节 《易经》的内容综述

书籍名:《认识《易经》》    作者:曾琦云
推荐阅读:认识《易经》txt下载 认识《易经》笔趣阁 认识《易经》顶点 认识《易经》快眼 认识《易经》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认识《易经》》第二节 《易经》的内容综述,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易经》涵盖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间贯通人类社会的所有学问,可以说是一部最古老的百科全书。孔子说:《易经》即是开创万物成就事务、包括天下一切道理的一门学问。概括地说《易经》是一门总揽天下一切道理的学问;是一门研究天人合一、精准定位的学问;是一门研究预测未来、趋吉避凶的学问;是一门以道为根、以德为本、修身立命的学问;是一门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学问;是一门治国理政的学问。


一、《易经》是总揽天下一切道理的学问

孔子说:“《易经》是做什么的呀?《易经》即是开创万物成就事务,包括天下一切道理,如此而已的一门学问。所以圣人以《易》通达天下一切人的心志,以《易》肇定天下的事业,并以之决断天下一切的嫌疑。”“圣人以此洗涤修炼他们的心,退藏于深秘之处,与百姓同忧患共吉凶。”《易经》的神妙足以知道将来变化的道理,其智慧足以储藏既往的知识经验。“谁能参透天、地、人三才的一切机理呢?唯有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善德的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所以明白天的道理,而复能观察百姓的事情,用蓍草来为民占卜,做到趋吉避凶于未做事之前。圣人以此斋戒其心,以神明他德业的幽深!”

《易经》的阴阳变通之理,随处可见。我们以房间来比喻:打开门来屋内敞亮而光明,这就是阳,为“乾”;关起门来屋内没有光线而显得黑暗,这就是阴,为坤。一关一开,相续不穷,就叫作“变”;一开一关使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出入往来,没有穷尽,就叫作“通”;显现于外面,有物象可观,就叫作“象”;屋内的家具,有尺度的大小,合于规矩方圆的形状,就叫作“器”;制作屋宇之时,即留门户以出入,有法度可寻,就叫作“法”;利用它来出出入入,往来不穷,百姓常常利用它而不知,就叫作“神”。所以《易经》的原始有太极,太极即阴阳未分之前的洪荒状态。太极变而产生乾--(天)、坤--(地),是谓两仪;两仪变而产生金、木、水、火,是谓四象;四象变而产生天、地、水、火、风、雷、山、泽,是谓乾、坤、坎、离、巽、震、艮、兑八卦;由此八卦相重而产生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涵盖宇宙万象,用系辞来断吉凶,这样就有了《易经》;遵循《易经》的道理就可以趋吉避凶,而造成伟大的事业。所以,使人取法的现象,没有比天地更伟大的了;穷则变,变则通的,没有比四时更伟大的了。悬挂物象,显著光明,照耀天下的,没有比日月更伟大的了;崇高的事业,没有比富贵更伟大的了;具备器物,以适用于人类,设立完成许多器具以利益天下的,没有比圣人更伟大的了;探求繁杂的物象,索求幽隐的事理,寻求深远的道术,使人获得远大的前途,以决定天下的吉凶,成就天下勤勉的事业,没有比卜筮更伟大的了。天垂示物象,现出吉凶的征兆,圣人就取法它。黄河有龙马负图,洛水有神龟驮书的祥瑞征兆,圣人于是效法它、运用它。有以上“神物、变化、天象、河图、洛书”作为启示智慧的泉源而作成《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又系之以文辞,以告诉我们智慧的哲理、判断吉凶的征兆,可以断定人事的吉凶祸福,而教人趋吉避凶,赴善就福,而远离灾殃。


二、《易经》是经世致用的学问

《易经》这部书,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含人生社会无所不包的,世界最早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是一部经世致用的学问,人生不可须臾离开的。《易经》是以阴阳运行,互相推移变化的,所以它的道理常变常新。《易经》的变动不拘于一爻一卦,如乾卦初九是潜龙,九二是见龙。还有阴阳六爻,外三爻为上,内三爻为下。一二爻为地,五上爻为天,中间三四爻为人,各爻位相互变动,周流于六个爻位之间,从上位降至下位,由下位升向上位,没有经常不变的爻位,阳刚阴柔,互相变易。在另一卦爻时,解释又不同,不可固执于一种常态,唯有观其变化的所往,才能明白《易经》的道理。有了《易经》,就好像有老师、父母在自己面前,可以随时提醒自己不致有违背天意或越规行为。《易经》可以启示我们出入进退,内外往来都要合于法度,或在外以安边定国,治国理政匡济天下,或在内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待人接物中,千百年来《易经》也都在指导我们戒惧谨慎,趋吉避凶,以免除灾祸。


三、《易经》是研究“天人合一”和精准定位的学问

《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是指人与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合二为一的生存状态。它不是只从“天”的一方面来说的,也不是只从“人”的一方面来说的,而是从天、人两方面来说的,只有从天与人两方面着眼,才能将这二者的关系说明白。《易经》用乾、坤二卦来代表天、地,天、地代表了自然界,人生存于天地之间。天是宇宙万物的生命之源,大地是一切生命赖以存在繁衍的基础,人的生存、发展和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天、地,离不开大自然。

《易经》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充分注意到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互相感应、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人尽管为天地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其他万物,因为人是有生命的,是有思想的,这也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其实,所有的学问,都是为了人的需要,才发展出来的。从最古老的神话到后来的宗教,从宗教到科学,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艺术,无一不是为了解决人生的种种需要、疑惑和问题而产生的。但是人类只是宇宙的一个很小很小的部分,宇宙是个大太极,人生只是一个小太极。所以,我们考虑任何问题,都应该站在宇宙的整体立场上,必须从整体思维出发,才可以站得高、看得远,做到全面周到,这也是《易经》滋养的中华民族思维模式不同于西方民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知举一反三的思维的根源所在。

“天人合一”是自然界与人类和谐共存的思想。自然界的变化并不是由于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或外在的动因所造成的(如宗教所说的神、上帝),它的变化是由于宇宙的原动力,也就是阴和阳的互动、交感的结果;是显物质(阳)和暗物质(阴)相互作用的结果。只讲“人定胜天”或“人的命天注定”都是不对的、片面的,我们应该在“人定胜天”和“天定胜人”中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合理定位。在敬天、顺天、事天的大原则下,充分发挥人类的潜力、智慧和主观能动性,谋求天、人和谐,做到天下太平。

中国从几千年的“天朝大国”到1840年后,受尽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掠夺,跌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使得国人对“除旧图新”“求新求变”寄予了过高的期待,甚至饱受“求新求变”的折磨,盲目认为西方的一切新的都是好的,而我们千百年来一切的旧的都是不好的;盲目地把“新”当作进化的象征,一切旧的都不如新的。“五四”运动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的“打倒孔家店,砸烂旧世界”“破旧立新”,就是典型的例证。

其实《易经》不仅讲“变易”,还讲“不易”。凡是盲目求新,一味求变,如过去“不断革命”的理论,就是只看到“变易”,而严重忽略了“不易”。《易经》的“经”字是经典的意思,本身就含有不变的道理。生活的方式、方法是可变的,而那些规律、原则是不可以变的。“不易”是常规,这种变化之中的不变的常规是超越时空的,无所谓新旧的。

《易经》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根据“有所变也有所不变,持经达变的精神”,学会“应变”,才能找出精确的定位,做好事情。定位就是知道你的位置,学会守分寸,每一个人都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不应该改变的原则必须遵循;应该改变的方式就要适时地权宜应变。有所变,有所不变,才能准确定位。

比如,如何解决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也只有《易经》的思维才能给指出方向和明路。其实中西方文化各有不同的内涵和价值取向,都有其存在的道理。这种存在只能在阴阳互动中存在。只不过是有时“东风压倒西风”,有时“西风压倒东风”,总之要符合“风水轮流转”的“不易”“变易”的法则。最近百年来西方出现了企图用“西方文化消灭东方文化”的思潮,在中国,东方出现了用“东方文化融合西方文化”的主张,都是不符合不易、变易的要求和“多元互动”的需求的。在现代,随着地球村的形成,出现了中西方文化合理地”交流、交融,是良好的现象。但想要融合为一,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只有彼此精确定位,各领风骚,才符合《易经》不易的道理。只有按照《易经》的精神,坚持“求同存异”、互鉴互学,和谐共存、共生,共同发展、共同创新一种吸收各种文化长处的世界主流文化,才是正确的道路。


四、《易经》是研究预测未来,趋吉避凶的学问

《易经》告诉人们,自然界的事物和人类社会在定位之后,仍然会产生很多变数。因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来就有一阴一阳两种原动力,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易经》的第一特性,就是不断变化。

未来的变化是持续不断的,不是无规则地乱变,而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这就是《易经》说的“道”。未来会变化,因此需要预测。这样,很多人把《易经》就当作占卜用书,甚至出现了很多以占卜为职业的卜师,算卦、算命先生。因为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很难预测准确,而越是预测不准,越需要预测,以明白当前的处境和未来可能的变化,及早加以合理调整,提高对未来变化的掌握度,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所以,《易经》预测的功能不是迷信,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手段和过程。有时一些巫师为了赚钱,装神弄鬼,给占卜、预测穿上迷信的外衣。其实,《易经》的预测是透过卦象和卦辞,提示我们趋吉避凶的道理和方向。宇宙万物都是遵循一定规律在运行的,它的运行也都有一定的限度,这就是《易经》不易的法则。在复杂的变易的现象中,找出不易的规律性的东西。当然对于先后、轻重、缓急、本末,都可以有合理的辨别,并作出正确的选择,以期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吉凶本来是事后出现的结果,而不是事先可以知道、掌握的。所以研究《易经》,寻找趋吉避凶的途径显得特别重要,也成为研究《易经》的重要目的之一。因为预测未来,趋吉避凶,更实际、更需要,甚至可以赚钱,所以在研究《易经》的人中,搞预测占卜的人远比研究易理的人要多。但是预测、占卜的理论根据是易理。只有精通易理的人,他的预测、占卜的准确度才会更高。其实要很好地发展易学,现在所谓的易理派和术数派要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做到天下易学是一家。每一个易学研究者和《易经》工作者,都成为既懂易理,又懂象数的易学学者和《易经》工作者,到那时我们的《易经》研究和运用的水平必将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人生下来就是有生命的,人的生命的运程就是“命运”。人的命运不是直线的,而是有多重选择的。经过运用《易经》学的科学分析、慎重的选择,趋吉避凶,可以最有效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五、《易经》是以道为根、以德为本,修身立命的学问

《易经》的最高指导原则是坤卦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就是说,积累善行的人家,必然有很多的喜庆;而常做坏事,积累恶行的人家,必定会遭遇到很多灾祸,或给子孙后代留下祸殃。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最近国外报道:美欧一些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科学,不是迷信。其实远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先贤就在《易经》中明确地指出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说我们的老祖宗是多么的高明,《易经》这本书是多么的伟大。

《易经》系辞上传讲“一阴一阳之为道”,“继之者,善也”。就是说,一阴一阳的相互对应和作用,是万物发展的规律和根本,这就是道。我们遵循道的规律开创万物、规划生活,就是善。《易经》和《道德经》都主张以人为本,人要以道德为根,要把道德修养看作做人的根本。

《易经》讲的天道、地道、人道实际上都存在于人的身上。因为,天道、地道也都需要人来辅助、了解、掌握。人是万物之灵,“仁”是万事万物的共同需求。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仁”、有“爱”。所以,做人就要终身不渝地怀有爱心,追求仁德,加强道德修养也就成为做人的根本要求。

道德修养是一种内心修炼,为此,就要时时看到我们内心深处不符合“仁”“爱”的东西,不断加以矫正、去除。但是,由于人的眼睛是向外长的,使我们只能看到外面的东西,却看不见内心深处的东西;只看到前面的东西,却看不到后面的东西。向外学习了很多东西,仍然不明白道理,不重视内心的修炼,这是现代人普遍的缺陷。加强内心修炼、道德修养,本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文化大革命”开始,特别是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以来,很多人“情”不见了,“理”又不重视,建立不起来。学习外国的先进知识、经验,反而忘了、丢掉了老祖宗的好的东西。我们是《易经》的民族,易理、易道已经和我们的灵魂、血液凝结到一起、共存了。可惜一般人不能察觉,反而舍本逐末,去学一些别人细枝末节的东西,搞得中不中、西不西,甚至愈来愈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他们学习别人的东西只注意枝节,而忘记了精髓,忘记了整体的发展的观念。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凡是重视道德建设、品德修养的时候,都是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谐的时代。比如:中国历史上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之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的清廉之治。凡是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人,他的人品就好,人缘就好,事业也顺,成就也大。所以,无论任何时候,个人要重视品德修养,国家要重视民众的道德建设。现在我们尤其需要加强全民的道德建设和全民族道德的重树。

《易经》系辞下传讲:天地最伟大的德行,是化生万物;圣人最伟大的德行是保持高贵的品质。凭什么来保持呢?用“仁德”和“道义”。人类之所以与一般动物不同,是因为人类有“仁义”,懂“道义”。做人要知道“德本才末”“德本财末”。现代社会上一些人完全不顾“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他们只知道一切向钱看,甚至不择手段地贪腐、敛钱,有的甚至多达几十亿、几百亿。这是一种严重的道德沦丧、“失道”“缺德”的表现。要形成全社会鄙视之、共诛之的氛围。我们要学习《易经》“一阴一阳之为道”,“继之者善也”的精神,以“德本财末”“德本才末”的观念处理好德行、才能和钱财的关系。


六、《易经》是一门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学问

《易经》的宇宙观,是把宇宙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宇宙总是在“生生不息”地运动发展。比如,《易经》的八卦代表宇宙大家庭的基本成员:乾卦象征父亲,坤卦象征母亲;震卦为长子,坎卦为次子,艮卦为小儿子;巽卦为长女,离卦为次女,而兑卦为幺女。八卦还可以代表动物。乾卦代表马,坤卦代表牛,震卦代表龙,巽卦代表鸡,坎卦代表猪,离卦代表雉,艮卦代表狗,兑卦代表羊,等等。宇宙万物不管有多么复杂,却能够相互作用而不断发展、变化,生生不息,滋生繁衍。生生不息,对自然界来说就是永不停止;对人类社会来说,就是要永续发展。不但我们这一代要过得好,还要让子孙后代过上更美满幸福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发展经济,搞现代化建设,现在又强调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调结构转方式,都是为人类生活永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在当今的地球村时代,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这就必须提倡“致中和”的价值观,摈弃用暴力、战争解决矛盾、冲突的观念和方式,而要提倡“致中”“和谐”。“致中”“和谐”不能只停留在愿望、理念、祈求上,应该落实在现实生活和实际行动中。唯有坚持“和谐共存”“和而不同”才能有效化解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冲突和矛盾。世界要和平、人类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人类就非努力“致中”“和谐”不可。近三四百年来,由西方主导的价值取向、文化目标、普世要求,已经造成了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环境破坏和文明将会失去控制的乱局,致使地球村能源被浪费、自然生态被破坏、社会正义被漠视、弱势族群被欺压等问题。地球村要永续经营发展,就必须发扬《易经》“致中”“和谐”的精神,这样,社会发展才有希望,故我们大家都要为此而努力。


七、《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中国的思想文化、伦理文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和《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易经》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经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历时五千年文化的集大成;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中华文化的主干,直到现在仍然在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乾隆年间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讲:“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皆可援易以为说。”并把《易经》放在《四库全书》的首篇。易道就是易学的大道,即天道、地道和人道。《易经》既探索宇宙天地,又研究人生和人文社会。现在人们说的人文、文明都源于《易经》。《易经》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止,人文也。”

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中国人外圆内方的性格和折中变通的处世方式等,无不是在易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易经》是中国道家和儒家文化的共同源头,也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培养你的销售状元 帕尔迪:梦想由建筑开始 女性主宰的世界 女人就是要有钱 女人变有钱真简单 暖财安生:家庭理财规划书 撬开苹果 抢滩资本 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