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科幻小说 >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

第21章

书籍名:《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    作者:张汉夫
推荐阅读: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txt下载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笔趣阁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顶点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快眼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第21章,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其总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提高。

一方面,人的价值在实践基础上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是有条件的,是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的。条件不同,人的价值实现的方式和程度也就不同。由于人们的社会分工不同,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等等,人的价值的实现会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形。个人的先天禀赋即潜能的原始差别并不很大,但在现实价值上的差别却往往极其悬殊。在许多情况下,人的潜在价值因缺乏其借以实现的条件而泯灭。因此,考察人的价值的实现必须注重考察人的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的活动,也制约着人的活动的效应。离开社会条件,离开人的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去谈论人的价值,只能陷入抽象的议论。

另一方面,人的价值实现固然首先受着社会条件的制约,但它作为一种主体性价值,主体能动性的因素也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主要是主体活动的价值目标即价值取向。创造价值的活动是主体性和目的性的活动。主体确定什么样的目的即为满足何种需要而创造,主体确定的目的有没有实现的可能即有没有客观的根据,这对于人的价值的实现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个人的价值目标只有同社会发展的方向、时代的要求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只有正视现实社会条件、从客观实际出发才是具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的。如果无视社会的需要,不顾现实的条件,以个人为本位,一味地“自我选择”、“自我实现”,那么,这样的价值目标非但实现不了,而且追求这种价值目标的行为还必然会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成为一种负价值。

五、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自身的反思,对世界的思考,其基本宗旨在于探究人获得自由解放的条件和途径。

1社会进步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合乎规律的具体的历史过程。社会进步是对社会前进发展的总概括,其指的是社会向前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社会进步表现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由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决定的,而生产力是社会文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和源泉。

社会进步首先通过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出来。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其中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在不同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把社会文明的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其次,社会进步还表现在每一社会形态本身的发展过程中。

总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然而,在构成历史的某一局部或发展时期,有可能会出现曲折和倒退。但是,这种曲折和倒退都是暂时的,终究改变不了社会进步的总趋势。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抗拒的客观规律。

2人类解放

人类的解放,即人类从自然的、社会的以及自身的盲目必然性的支配与束缚下摆脱出来而获得自由。这一过程要经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漫长的历史过程。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是历史的必然。在社会变革实践中,人自身也获得改造、发展与进步,从而克服种种异己力量,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到那时,人不但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而且成为自己的主人,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

第三部分邓小平理论第一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大纲要求

1了解中国国情,认识时代特征,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2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

3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

□要点速记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邓小平理论是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教训的产物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20年的停滞和徘徊,尤其是经历了十年“文革”的严重挫折之后,痛定思痛,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吸取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再思考、再认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从而使社会主义事业在挫折中奋起,开始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三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国际大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力量日益加强,制止战争、争取和平的各种因素逐步增长,世界各国人民争取和平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整个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与此同时,由于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谋求本国经济发展,增强以经济和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从而增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当今世界的巨大变化,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冷战对抗发展为共处竞争。时代的变化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对外开放,加快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增强与资本主义竞争的能力,向世界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总之,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和时代主题。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新变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为了迎接挑战,我们必须把握时代特征,抓住机遇,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发展自己,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时代主题的基础上,邓小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

该阶段总结了历史经验,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也开始起步,并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就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2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

该阶段改革逐步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也逐步形成。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等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3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

该阶段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党的“十三大”以后,国际国内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批国家改弦易辙,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走入低谷。中国怎么办?社会主义向何处去?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以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胆略和理论勇气,发表了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特别是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等创新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四大”对这一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作出了全面的概括和论述,并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至此,邓小平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激发无限的潜力 中国式商道 我经历的战争 最爱下堂妻 地狱镇魂歌 青楼 征服天下 破剑 浪漫一生又何妨 我的白痴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