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科幻小说 >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

第12章

书籍名:《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    作者:张汉夫
推荐阅读: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txt下载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笔趣阁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顶点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快眼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第12章,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实践的这些特点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地存在于每一实践形式和过程中。

1客观现实性

实践虽然要受人的精神、意志的支配,但是它不等于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仅仅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观念活动,而是人们的思想通过人本身实施的具体行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因此,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存在形式,实践的主体(人)、对象(客观事物)、手段和工具,乃至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活动。实践的客观现实性,不仅表现为实践的实现是客观的,而且实践的广度和深度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2.自觉能动性

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动物的活动是一种消极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而人的实践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实践自始至终都贯穿了自觉的目的和意志,使客观世界按照人的要求和目的得到改造。即实践是人能动地认识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使客观世界满足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需要的自觉活动。实践的这一特性就是实践的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会的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一切实践都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现在的实践是过去实践的继续和发展,而任何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都受到当时当地各种条件的限制。实践既具有历史继承性,又具有历史的局限性。正由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所以必须结合社会联系的特点和历史发展的状况来具体地考察实践活动。

三、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不仅具有多方面的特征,而且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实践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归结其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1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活动

生产实践活动,是处理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实践形式。生产活动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必然要涉及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正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实践形式。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包含着广泛的内容,其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处理社会关系的社会实践形式,也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即自然科学实验,指的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仪器、设备等手段,在人为的控制的条件下模拟自然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科学实验是从直接的生产实践中产生并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领域和实践活动形式。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其他各种各样的实践形式,是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三种基本形式的展开。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活动的产生,根本上是因为人类社会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实践活动的要求。正是在实践中,主体能动地作用于客体,客体也反映于主体的感知和思维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联系认识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只有在实践中,人们的感觉器官才能同外界事物接触,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外部联系的感性认识,才有了进一步产生理性认识的可能。所以,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认识的来源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经验,即通过自身的实践所取得的认识;一种是间接经验,也就是通过书本和向其他人学习取得的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间接经验来源于他人的实践,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成果的总结,在我为间接经验,在前人、他人则为直接经验。所以,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书本知识都来源于实践。一个人的活动范围和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必要事事都亲身实践。学习和接受前人的认识成果,借鉴他人的间接经验,是重要的认识途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决定力量。认识来源于实践,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的认识不会凭空产生,而是为了适应实践的需要,为了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2)实践提供必要条件,推动着人的认识不断发展。这些必要条件包括经验材料、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这些条件必须依靠实践来提供。同时,实践的不断发展,为人的认识提供新的经验材料和认识手段。

(3)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做出判断。一般地说,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认识是正确的认识,反之则是错误的认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开端,也是认识的归宿。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反过来指导实践,才能发挥认识的功能。否则,人的认识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这就是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五、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并不意味着认识是消极、被动的。恰恰相反,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认识的功能正是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但是,认识按照其性质可以区分为正确的认识和错误的认识,因此,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也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指导主体采取正确的方法,自觉的按照客观规律改造世界,从而取得成功;相反,错误的认识理论则对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

总之,认识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决定认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又要反对否认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认识论。

六、认识的过程

认识的产生依赖于实践,认识的发展,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觉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在实践中,主、客体相互作用,主体首先获得的只能是通过各种感官产生的对于客体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客体的内在本质又是通过外部现象表现出来的。因此,主体只有通过对客体现象的感性认识,才有可能达到对客体本质的理性把握。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离开感性认识的理性认识只能是无源之水。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这就要求把握客体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规律,形成理性认识。认识的目的和任务决定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激发无限的潜力 中国式商道 我经历的战争 最爱下堂妻 地狱镇魂歌 青楼 征服天下 破剑 浪漫一生又何妨 我的白痴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