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感官的盛宴:数字之眼看艺术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科普学习 > 感官的盛宴:数字之眼看艺术

透视画法的传播

书籍名:《感官的盛宴:数字之眼看艺术》    作者:弗朗西斯科·马丁·卡萨尔德雷
推荐阅读:感官的盛宴:数字之眼看艺术txt下载 感官的盛宴:数字之眼看艺术笔趣阁 感官的盛宴:数字之眼看艺术顶点 感官的盛宴:数字之眼看艺术快眼 感官的盛宴:数字之眼看艺术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感官的盛宴:数字之眼看艺术》透视画法的传播,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数学透视画法一被提出,就迅速在画家之间传播开来。阿尔伯蒂的著作《绘画论》中整理的方法理念马上就传遍了整个意大利。哪怕是已经享有盛名的画家,在转变自己的风格以适应该新颖绘画方式方面也毫不犹豫,纷纷开始学习运用人工远近(画)法必备的数学技巧。

在这层意味上,有必要比较一下弗拉·安杰利科(FraAngelico,1390—1455)的两幅画作,从而可以展示出这种变化的趋势。其中一幅创作于新式风格出现之前,另一幅创作于他领悟了透视画法后不久。

第一幅画是安杰利科于1436—1437年创作的《科尔托纳三联画》(Cortona Triptych)。尽管我们可以从画中看出一丝透视法的痕迹,但这幅画仍旧属于哥特式风格。金色背景、大体扁平的图像以及人物的庄严肃穆,无不体现了这种旧式风格。三维空间仅仅体现在地面两侧分别站着的两对圣人,以及中央区的某种顶篷建筑和圣母所坐的圣坛。但以上仍旧是焦点透视法,实际上,画作上半部分和中央区底座的消失点并不重合。在这个看似三维的空间内,并没有足够的空间清晰度,且画中人物并没有从扁平均一的金色平面中凸显出来。很显然,此时的安杰利科尚未受到源于阿尔伯蒂著作的新式艺术手法的影响。

弗拉·安杰利科创作的《科尔托纳三联画》,现藏于意大利科尔托纳教区博物馆

若干年后,到了1450年,弗拉·安杰利科可能是受洛伦佐·德·美第奇(Lorenzo de Medici)的委托,在佛罗伦萨的穆杰洛绘制了博斯科·埃·法拉帝祭坛画。画作的内容是同样的圣会图,但风格却迥然不同。一眼看去我们就能察觉出该画运用了阿尔伯蒂的数学透视法。整个场景是有纵深感的,画中人物在画作所限定的空间内互相交谈。背景也并不扁平,而是有着浮雕、阴影和充盈感。整幅画的布局也有所改变,不再是空间相互隔开,而是形成了一个和谐、交际性的整体。这种现实主义将观赏者也容纳进了场景中,并拉近了画中人物与观赏者的距离,使其不再那么遥不可及、高高在上。

阿尔伯蒂著作的成功是全方位的,仅仅若干年后,绘画的理念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新绘画理念的数学基础背景使画家必须得学习几何学,这也重新界定了画家这一职业。画家不再只是一名工匠、一名纯粹的工人,而是上升到了人文主义者的范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廷要求城里有画家和科学家,这不仅是因为需要他们为其在这些领域服务,而且需要他们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参与宫廷集会,甚至对王公贵族们进行政治事务的指导。从那一时期起,艺术家就不再只是会绘画的工匠,而是成为有文化素养的人,博览群书,能就哲学发表见解,熟知欧几里得的思想,并且通过艺术对其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表达其观点与卓识。

博斯科·埃·法拉帝的圣方济各修道院祭坛画,由弗拉·安杰利科于1450年左右在意大利穆杰洛绘制



时间轴


在本章中,我们回顾了历史上一系列将数学和艺术结合起来的人物,每位人物都生活于某一短暂时期,如下图所示:

本章最开始讲述的故事大致发生于1416年,当时布鲁内莱斯基39岁,吉贝尔蒂38岁,多纳泰罗30岁,而年轻的马萨乔仅15岁,当时只有12岁的阿尔伯蒂仍然和其家人一起过着被放逐在佛罗伦萨之外的生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棒棒老师系列:会魔法的新老师 伴随孩子成长的小故事 爸爸妈妈我和她:童稚独白 爸爸妈妈家庭教育心理学 爸爸的游戏革命—玩出聪明孩子 聪明,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吃对了就能大大提高孩子的智力 成就孩子一生的50种心态 成绩单 超右脑开发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