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佛是一棵树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佛是一棵树

第53节:持戒(4)

书籍名:《佛是一棵树》    作者:房放
推荐阅读:佛是一棵树txt下载 佛是一棵树笔趣阁 佛是一棵树顶点 佛是一棵树快眼 佛是一棵树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佛是一棵树》第53节:持戒(4),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但就内容而言,五戒与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有其相似之处,可是五戒延伸的范围更广,戒行也更细微。持戒,目的在于在日常生活中训练我们念心的作主能力。

以不杀生戒为例,过去可能对蚊蝇虫蚁、老鼠蟑螂这类生命既厌恶又畏惧;学佛受戒后,起初可能强忍心中厌畏的情绪,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杀害他(它)们只是横结恶缘;然而这些众生无所不在,为了坚持戒行,逐渐懂得思考这些众生存在的原因,于是开始学会保持环境的整洁,无形中创造了清净的环境。而持戒过程中对佛法的深入思维则能增长智慧,正如《佛遗教经》(注3)所说:“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每坚持一次戒行,便能增进一分定力与智慧,同时也增强了念心的作主能力,戒行因此能由粗入细,这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以此而言,受持五戒是启动提升高尚人格的正向循环机制。

我们从出生以来被各种因缘养成的生活习惯,有好有坏,有利有弊。好的作习是否能在漫漫人生路中一直保持,谁也不能肯定,但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凡是不好的习惯,肯定非一朝半夕就可以铲除干净。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持戒改变的过程中也一定会经历许多障碍、困难,但是过程中的种种痛苦不适都是为了除去偏差的糟粕。生活中的经历让我们体悟长痛永远不如短痛,当你能坦然面对各种习气并且不烦恼、不气馁时,身心就能调和,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才能于世间实践出完美的理想生活与自在圆满的人生。

心随万境转,无喜亦无忧。从来能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境界的,都是百分之百的高人。而我们很少能真正决定什么,只是在随着所遭遇的环境作出正常的反应而已。给予外在环境这么大权力,致使自己无法作主的──就是自己的欲望。隐藏在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欲望,分分秒秒地攀缘外在的色、声、香、味等尘境,只要没有防备的自觉,就在欲望一点一滴的偷袭下,渐渐地麻痹了。于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种外表看似自由,实际上却是戕害觉性的见解,正是人生自由最大的障碍。

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当我们受到欲望引诱,想做什么,却能自制地不为所动。只要失去自觉,我们就失去了自由,不仅失去自我控制的意志,更无法管理自身的情绪;只有觉性存在,我们才不会被欲望伪装的假冒自由所欺瞒。佛陀离别时再三强调以戒为师,有了戒律,自我的觉性即有了吓阻欲望偷袭的盾牌,如此,自制力与情绪管理也于其间走向成熟。

透过持戒,能养成不随顺习气的意志,因持戒清净而益加明澈的慧眼,更能轻易地辨别真正的需求与欲望的幻化,一旦认清想要与需要,就不会再“雾里看花”,自制与情绪管理的定力也自然具足。

成熟的情绪管理与自制力,即是真正自由与自在,在任何环境和时间下都不会受到阻碍与影响。老子七十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心中的欲求与世间的和谐无有一丝违犯冲突,这是真自由;诸佛菩萨因其所愿,能弘范三界,度脱众生,这是大自在。真自由与大自在皆由持戒清净而来,戒律实乃为解脱之因,自在是持戒之果,只有真的持戒才得收获真的自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永不放弃自己 做有出息的孩子 赢在起点的哲理 二十几岁,决定你的一生 赢家 迎头撞上心理学 应该这样表达你自己 耶稣的真实王朝 姚依林—百夕谈 洋人旧事: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