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佛是一棵树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佛是一棵树

第21节:道谛--在感恩中体验佛性(3)

书籍名:《佛是一棵树》    作者:房放
推荐阅读:佛是一棵树txt下载 佛是一棵树笔趣阁 佛是一棵树顶点 佛是一棵树快眼 佛是一棵树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佛是一棵树》第21节:道谛--在感恩中体验佛性(3),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沿着中道一步一步地前进,他就能达到目的地──自由(解脱)。他不能一次就得到所有的自由。大海是由涓涓之滴而形成的,佛陀的法和律也是一样,是通过逐步修养,逐步实践再逐步成为习惯的。

从早期的佛典中,能够很清楚地看出,佛陀不是一位学习过右或过左的老师,因为他的道路是笔直而究竟的。他避免了各种极端,不管是自我纵欲,还是自我受苦,是常见还是断灭,是无因论还是宿命论,或者其他任何走向极端的主张,佛陀都一律避免。他的生活方式,就是他在初次说法——四圣谛中所讲的“中道”。这是指导人类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一种教义,不带任何成见、偏执和感情。这是全部由佛陀教导的积极有效的重要方面。此种教义不只是思想、哲学和推理而已,因为道的每一种因素在生活中都是实际应用所需要的。掌握生活的真正意义,其惟一目的是从束缚人类心灵的烦恼中获得解脱,这就需要“道”的因素。

同样,企业管理之道,需要何种的法门,才能在残酷和艰险的“生命之旅”中安详自在的进步?不如融会佛陀在道谛中宣讲的弃恶扬善的主题,贯通重智尚真的精神。

对于企业精神而言,对应于佛教精神,弃恶从善有以下意义:

一、员工本质没有好坏之分,本性没有善恶之分,当他行善时便是行善了,当他从恶时就是行恶了。因此著名的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的人性假设理论理应受到挑战,如果持X理论(即人性本恶),就忽略了人们从善的根基,如果持Y理论(人性本善),就会缺乏弃恶的主动性。在建设和宣导企业精神时更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员工从善的根基,并引导员工主动弃恶。

二、善恶是可以转化的,对于曾经违反过企业法规的员工不是简单摈弃,而是努力帮助教化;对于曾经为企业带来过利益的员工不能盲目信赖,松懈对其管理和教化。同时,要根据企业员工的善恶行为现象,从企业精神自身去寻找根源,对于能够吸引好现象的文化精神要发扬,对于会带来不好现象的文化精神要抛弃,并且注意在企业精神里应包含更多的宽容心态和引导观念。

三、员工出现违反企业规章,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不要轻信其辩解,错了就是错了,就算是好心办了坏事也必须受到处罚或谴责。同时注意在企业精神里不要掺杂攻击和蔑视其他企业即便是竞争对手的成分,企业员工和企业本身应该树立起自觉与所在的地区和所处行业友善相处、共同发展的精神。

四、企业应该渗透褒谴、奖罚的道德和制度体系,让“赢得与所失”的观念在企业文化里具有全新内容,并且提升到实用与认知的高度。

佛教的宗教职责希望寻求的是人类的终极归宿,不过佛教却不是一种追寻盲目信仰的宗教。佛教强调发挥人本身具有的智慧,通过现象来看透本质,洞彻声色,证悟真如。佛教之所以重智尚真,在于佛教自认为其所认知或了悟的是客观的真理。佛陀不是真理的创造者,他只不过是真理的发现者,只不过是一个达到人生意义的人。“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引自《阿含经》)所以在佛教中没有个人崇拜,更强调“以法为师”。

重智尚真对于企业精神的价值,显然不在于其“万法唯心造”的主张,而在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不为事物表象所迷惑,崇尚真理、质问权威的精神。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是企业永葆青春的法宝,3M公司为了激励员工的主观创造能力,设立了自己的诺贝尔奖——金步奖;在IBM一些富有成果的工程师拿着和总裁一样高的薪水……这些都是成功企业为了鼓励主观能动性而采取的措施。在企业精神里应明确一点:公司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管理制度方面永远没有完全了悟到所有真谛,到达终级目标,还有许多本来就存在的资源和潜力没有被我们利用和挖掘,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企业员工借助自己的智慧不断探求和接近各自工作领域的真理。

对于企业内部乃至行业内的权威,不应该盲目的崇拜,要敢于去质问和挑战。如同藏传佛教中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辨经法会,佛理是越辩越明,只有在相互的切磋和对辩中才能领会佛陀在其经纶本身蕴涵的真正意义。同样,企业精神中也应该鼓励员工去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错误和缺陷,并及时去修补这些BUG。只有不断地在发展过程中去加以检验,才会知道什么是该保留,什么是要扬弃的。

正如古希腊先哲赫拉克利特所言:“人的一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流水潺动,落花无情,时空交错,物是人非花已去,什么都在改变,什么都不能重复。

茫茫宇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相对于人生的旅途,我们也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一个转瞬即逝的背影。其实,脚下的每一步都很重要。

千万不要背着沉重的行囊,努力又辛苦地费尽最珍贵的一段体力,攀上一生当中都在诱惑你的山峰,却在一览众山小的刹那,才发现看错了地图,定错了目标,真正想要登顶的山峰,在河的对岸。

山,永远都静悄悄的在那里。

而行者,无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永不放弃自己 做有出息的孩子 赢在起点的哲理 二十几岁,决定你的一生 赢家 迎头撞上心理学 应该这样表达你自己 耶稣的真实王朝 姚依林—百夕谈 洋人旧事: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