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樊登讲论语:学而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樊登讲论语:学而

子罕第九

书籍名:《樊登讲论语:学而》    作者:樊登
推荐阅读:樊登讲论语:学而txt下载 樊登讲论语:学而笔趣阁 樊登讲论语:学而顶点 樊登讲论语:学而快眼 樊登讲论语:学而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樊登讲论语:学而》子罕第九,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子罕言利:找到人生的使命感,不再被利益驱使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这句话可以这样断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有两种解读。

第一种解读为:孔子很少谈论利,也很少谈论命和仁。

第二种解读为:“与”代表赞同,整句的意思是孔子很少谈利,他赞同的是谈论命和仁。

哪个理解是对的?

第一种解读肯定是不对的。

“利”和“命”两个字所出现之处,孔子的态度是不同的。凡是提到“利”字,孔子基本上是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譬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谈到“命”,孔子则是一种肯定的态度,比如“乐天而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基本上可以判断此处断句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与”不是连词,而是动词。孔子认为给人生带来最大驱动力的,绝不是利。不管是组织还是个人,如果做事的动机是利,首先考虑收益多少,有多少奖励,那是做不长久的。而且一个组织长此以往,会导致“放于利而行,多怨”,整个组织将会变得越来越松散。

孔子认为命和仁是更重要的,命有“使命”“天命”“宿命”,一个人要能够接受命这件事情,知道自己的人生有一些终极的任务需要完成。好比使命,就是拼了命也要去做的事。当一个人用使命驱动自己,以仁人志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时,才能够走得更远。

孔子感慨,驱动大多数人的不是命和仁,而是利,这是走错了。

叔本华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这个说法的前提,是把人生仅仅视作一个以利益驱动的过程。如果按照孔子的思想,将命和仁作为人生最重要的驱动力,这就变成了一个“无限游戏”——一边追求难以达到的境界,一边享受成长和变化的过程。

对于仁的境界,希望我们的态度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难以抵达,但总有一个美好的目标,引领着我们一直追求。这个过程不无聊,也有很多考验在其中,会让我们人生的层次更为丰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敏捷人才:选拔未来顶尖人才的9个步骤 从自己开始:变革者的思维导图 魏西里探案集 从思维开始重塑PPT能力 京都的正常体温:哲学家写的城市指南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佛是一棵树 永不放弃自己 做有出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