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樊登讲论语:学而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樊登讲论语:学而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放空自己才能更上一层楼

书籍名:《樊登讲论语:学而》    作者:樊登
推荐阅读:樊登讲论语:学而txt下载 樊登讲论语:学而笔趣阁 樊登讲论语:学而顶点 樊登讲论语:学而快眼 樊登讲论语:学而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樊登讲论语:学而》亡而为有,虚而为盈:放空自己才能更上一层楼,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孔子说自己这辈子是见不着圣人了。孔子曾经评价自己,他还达不到圣和仁这两个境界。

孔子把人分成圣人、仁人、君子、普通的世人。

圣人是天纵英才。要达到圣人的境界,光有能力不行,还得有事功,得有机会发挥出力量,能够让整个国家变得更好。在孔子眼中,能够称为圣人的,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都是当权的人。

孔子说自己不是圣人,也见不到圣人,能够见到君子,就觉得不错了。

君子,可以在生活当中见到。孔子评判君子有很多标准: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等。就孔夫子设定的这些标准来说,在生活当中能看到有的人是可以称得上君子的。君子的标准,是一个行为层面的标准,是可以看到的。

孔子讲自己没见过善人。如果善人是我们很多人认为的心地善良的好人,那孔子这话说得太绝对了,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失之偏颇。其实,孔子说的善人等同于仁人,是能够达到仁的境界的人。语言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今天普遍理解的善人,内涵、外延都与孔子的时代相去甚远。

为什么孔子讲没见过仁人?是因为仁是一种内在的思想境界,进无止境。一个人内在的境界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可能只有等到最后才能盖棺论定。

所以,被孔子说是仁人的基本上都是过去的人。

孔子从来不说自己是仁人。他说能够见到一个始终朝着仁的方向不断努力的人,这就很好了。

最难体会的是最后这一句: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说得通的解释至少有三种——

第一种:一个人没有而装作有,一个人空虚而装作充盈,一个人很穷而装作富足的样子,他怎么能够成为一个有恒的人呢?

这种理解,就是字面上浅显的解读,我觉得意义不大。

第二种:所有的人都希望从无到有,所有的人都希望从虚到盈,所有的人都希望从约到泰,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朝着那个方向奋斗,看到自己没有别人有的东西,都想拥有。

当一个人心中有强烈的欲望,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怎么能够做到有恒?有恒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仁人,而不是成为一个有钱人。可是更多人希望自己成为有钱人、有地位的人、有名声的人,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我个人觉得这个解释有点牵强附会。

第三种:如同老子的境界。孔子很少用盈、虚这样的词,盈、虚很像老子语言的风格,也有可能是后人在《论语》中添了这么几笔,令我们搞不明白了。

这个解释是说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无有、虚盈、约泰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是一种高级的境界。

把虚无和拥有两者统一起来,这是老子的观点。老子说一间房子,当其无,有室之用。一间屋子,里边是空的,这个没有就是有,可以放东西进去;如果里面不空,塞了满满的粮食,人就进不去。正因为屋子里是空的,所以它有了用处。

约而为泰,就是看起来很穷,其实很富足。有的人虽然穷,但是也过得幸福快乐。穷而没有心事,拥有一些自由的时间,可以游山玩水,过得快快乐乐,难道这不是另一种富足吗?有些人一天到晚忙于赚钱,想着升职,旅游过吗?玩过吗?山间之明月,江上之清风,有闲者得之。一个人都没闲去享受,那就谈不上得到。

这种解释接近道家的思想。

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个有恒者,想成为一个君子,你得能够把亡(无)和有、虚和盈、约和泰对立统一起来,这是多么难的一件事。

各位读者可以自己琢磨这三种解释,自己决定采信哪一种。古文有意思的一点就在于微言大义,其言外之意、话外之音,似若山水画的留白,给足了人揣摩的空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敏捷人才:选拔未来顶尖人才的9个步骤 从自己开始:变革者的思维导图 魏西里探案集 从思维开始重塑PPT能力 京都的正常体温:哲学家写的城市指南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佛是一棵树 永不放弃自己 做有出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