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樊登讲论语:学而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樊登讲论语:学而

与其奢也,宁俭:礼的根本,是有一颗柔软的心

书籍名:《樊登讲论语:学而》    作者:樊登
推荐阅读:樊登讲论语:学而txt下载 樊登讲论语:学而笔趣阁 樊登讲论语:学而顶点 樊登讲论语:学而快眼 樊登讲论语:学而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樊登讲论语:学而》与其奢也,宁俭:礼的根本,是有一颗柔软的心,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在《论语》里出现过两次,我们按照语境推测,他应该是鲁国,或者是季氏家负责礼仪的一个官员。此人每次出现都跟礼仪有关。

林放问孔子,礼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人们要如此重视礼这件事情。

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除了劳作、赚钱、贸易、打仗这些实用的事情之外,为什么非要加上一套礼的枷锁呢?礼使我们受到束缚,我们要做很多事情来维护礼仪,这不是增加社会的成本吗?

那么,为什么要有礼,礼之本是什么?

孔子听了林放的话,大为感慨。孔子很少这么表扬一个人,他说:“这个问题问得真好。”

为什么问这样的问题会让孔子很高兴呢?因为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要学会关心一些大问题。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难免陷入琐事。经常有人向我提问,大量的问题都是关于琐事的:孩子怎么带,跟老人发生摩擦怎么办,做生意赔钱了怎么办……当你总是把目光放在细枝末节上时,你会发现生活中永远有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麻烦又出现了,你将永远深陷在生活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如果我们能够偶尔将目光放在一些“大事情”上,去了解一下哲学,思考一下“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成为爱因斯坦,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对这些看起来不实用的“大事情”非常关注。他在九岁的时候便开始关心天上的星星,想了解星星如何运转。很多人成年后就慢慢不关心这些了,但是爱因斯坦一直关注,研究到老,并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如果我们能够学会从生活的琐事中跳出来,去关心一些大的问题,就真的能够超越世俗事物,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生而为人的快乐。譬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都饿成那样了,住在贫民窟,认识的人都很担心他的生活,但是颜回的内心却是快乐的,谁也改变不了。

当林放问礼之本的时候,孔子认为林放问的问题非常好。那么孔子的答案是什么呢?他说,礼节这件事情,与其奢侈,不如节俭。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反对陪葬的人。胡玫导演拍的电影《孔子》,一群小孩被送去陪葬,孔子对此极为反对。拿人来陪葬是非常残忍的,在礼仪上就是典型的过于奢侈。孔子认为礼的本质,并不在于是否奢华,而在于我们内心是否有触动,这才是重要的。

简洁一点没有问题,但也要注意分寸。要简洁到什么程度呢?如果办丧礼时,没有花圈,不设灵堂,仅仅是见面一聚,太过随意、敷衍,在孔子看来也是过分的。

在丧礼上最重要的是,有没有人为此难过,有没有人缅怀死去的人,这才是重点。孔子非常在意葬礼这件事。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他希望所有的人都重视祖先,重视死亡这件事,因为这关乎生命的价值,关乎我们对生命的反思。孔子既担心葬礼走向奢侈的极端,同时也担心如果提倡“俭”,人们会矫枉过正,简易到最后连葬礼的外在形式都没有了,没有眼泪,没有哭泣,没有缅怀。

孔子认为,在葬礼上最重要的是表达悲伤,得把悲伤的感觉抒发出来。

东方跟西方的葬礼文化风俗不一样。老布什总统去世的时候,小布什在答谢词中还用老布什生前的事开了个玩笑,让参与葬礼的人会心一笑。西方人表达感情的方式,与我们有很大的差异。

中式的丧礼如果没有哭泣,会非常奇怪。过去,有些葬礼上还有专门负责哭丧的人。我曾在农村参加一场葬礼,有的人哭得真是有腔调,兼具音乐感和节奏感,但是到了该吃饭的时候立即止哭。我相信这也不是孔子的本意,孔子讲的是发自内心的难过,发自内心的感怀。如果人们在参加葬礼的时候,真诚地表达出自己悲痛的感情,这就是礼之本。

礼之本,其实就是那些最接近我们本心的东西。它能在潜移默化中规范我们的世界,让我们不被那些僵硬、残忍、麻木不仁的事情带偏,让我们回到柔软、感知、爱的层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敏捷人才:选拔未来顶尖人才的9个步骤 从自己开始:变革者的思维导图 魏西里探案集 从思维开始重塑PPT能力 京都的正常体温:哲学家写的城市指南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佛是一棵树 永不放弃自己 做有出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