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樊登讲论语:学而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樊登讲论语:学而

见义不为,无勇也:做一个有勇气、有力量的人

书籍名:《樊登讲论语:学而》    作者:樊登
推荐阅读:樊登讲论语:学而txt下载 樊登讲论语:学而笔趣阁 樊登讲论语:学而顶点 樊登讲论语:学而快眼 樊登讲论语:学而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樊登讲论语:学而》见义不为,无勇也:做一个有勇气、有力量的人,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当年溥仪做伪满洲国皇帝的时候,祭祀过日本的天照大神,这件事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大家骂他用的就是这句话:“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稳定的信仰,谁都不信,其实并不是。中国自古以来就信祖先,祭奠的是自己的祖先。

在这句话中,孔子认为人们在祭祀时通常有两个不同的出发点,有人是感谢和怀念,有人是求保佑。

而在孔子看来,祭祀的本质是感怀,而非保佑。

孔子认为祭祀祖先是为了“慎终追远”,要了解祖先,感谢祖先,要带着感怀的心态去做这件事情。

孔子信不信神能够给人带来护佑?我觉得孔子是不信的。孔子说过,“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但是孔子为什么那么在乎祭祀这件事?祭祀的目的是表达我们内心的感怀,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对祖先应该有的态度。

如果你认为祭祀的本质是感怀,那么你到别的国家,见到了别人家的祖先、别人家的神,最多是表示一下敬意。你没必要去祭拜,去参加各种仪式。

如果你认为祭祀是为了寻求庇佑,恨不得让所有的神都保佑你,不管见到什么神都拜,那就是“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此处所谓的“鬼”,是指各家的祖先。一个人祭祀自己家的祖先,是没问题的,但对别人家的祖先,就不要哭之恸之了,那是一种谄媚的表现。

在祭祀方面的谄媚,也可以映射到现实中来。比如,领导家的亲戚死了,有人哭得比领导更难过,那不就是一种谄媚的表现吗?

这段话可能是孔子针对社会上的某些现象在表达意见。当时,祭祀是很重要的活动。比如,在鲁国当政的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里,季康子家办活动,其他人都会跑去凑热闹。孔子看不惯这种谄媚的态度,有可能就冷峻地说了一句:“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子路在路上拔刀救了一个小孩,回家后问孔子:“老师,我是不是惹祸了?”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就是到了该出手的时候,一定要出手,否则就是缺乏勇气。

孔子曾提倡做人应该有“三达德”——智、仁、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这里,他又对“勇”进行了定义,叫“见义不为,无勇也”。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和“见义不为,无勇也”这两句,好像没什么关联性啊,为什么会放在一起呢?

我觉得这句话背后可能有一个特殊的语境。或许有人做出了谄媚的事情,有很多僭越的行为,但是没有人制止,没有人去谈论,甚至没有人认为这样做不合适。

大家都不敢讲,就叫作见义不为。

这两句话可能也是孔子对很多正在当官的学生讲的。

这两句话,有一个内在的联系,无论是“谄也”,还是“见义不为”,底层逻辑都是对私欲考虑过多。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私欲考虑过多时,就会讨好别人,就会失去勇气。

我一直猜测,在这句话之前肯定是发生过一件事情,让孔子觉得不满,所以他发了这样一句牢骚。结果,这句牢骚成了名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敏捷人才:选拔未来顶尖人才的9个步骤 从自己开始:变革者的思维导图 魏西里探案集 从思维开始重塑PPT能力 京都的正常体温:哲学家写的城市指南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佛是一棵树 永不放弃自己 做有出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