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樊登讲论语:学而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樊登讲论语:学而

事之以礼:有尺度,才是真正的孝

书籍名:《樊登讲论语:学而》    作者:樊登
推荐阅读:樊登讲论语:学而txt下载 樊登讲论语:学而笔趣阁 樊登讲论语:学而顶点 樊登讲论语:学而快眼 樊登讲论语:学而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樊登讲论语:学而》事之以礼:有尺度,才是真正的孝,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从这里,到接下来的章节,都与孝有关。《论语·为政》与孝的联系非常紧,因为中国古时候大部分时期是以孝治国。

我们先来理解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周王朝已经基本丧失了对整个国家的统治力,鲁君也开始失去力量,而孔子正处于鲁国三桓当政的时期。“三桓当政”,指的是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在掌管鲁国的政事。

孟懿子是孟孙氏的掌门人,表面上尊孔子为师,向孔子请教问题,实际上却是君臣关系——一位是当权者,一位是老师。

收位高权重的人为徒,是一件有压力和风险的事。因此,在孔子跟孟懿子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说得并不痛快。

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说“无违”,就是不要违反。

我们总觉得,孔子的这句话好像没说完。孟懿子真懂了吗?未必。但是孟懿子没再接着问。

当权者请教问题,但并没有接着问,也没有显露出好奇心,孔子自然也就不必解释。

孔子把话憋在心里并不舒服,他知道还没有说明白。

樊迟是孔子的学生,喜欢种地,喜欢收拾菜园子。他给孔子驾车,孔子憋不住地说:“孟孙问孝于我,我说无违。”

樊迟自然和老师更亲近,就问:“您为什么说这么奇怪的话,无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有很多人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认为无违是“不要违反”的意思,父母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孔子的解释不是这样。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不要违反礼节,这就叫作无违。

“生,事之以礼”,指的是一个人要依据礼法,有原则地对待自己的父母。关于如何对待父母,周朝有明确的礼法,但这并不表示要一切听父母的。孔子认为,作为子女也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死,葬之以礼”,父母不在了,要葬之以礼。

葬之以礼,代表着一种节制。当时的贵族,下葬时的陪葬品非常奢侈,常常用一些超规格的祭祀品,导致劳民伤财。但是平民百姓如果因为贫穷而把父母的遗体随意处置,不安葬,也是过分的。

祭之以礼,指的是在祭祀的时候,也用符合礼仪的方式。

为什么孔子不对孟懿子讲这些?

因为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在鲁国当政后,经常会做很多越轨的事。比如说“三家者以《雍》彻”,他们在祭祀自己的祖先时,竟然将国家祭祀先祖的歌作为祭祀礼乐。对于这些贵族而言,这合乎礼法吗?孔子认为这是非常过分的事,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甚至因此还骂过他们。

孔子的观点是,倘若真的想对祖先尽孝,就不要把祖先的地位抬得过高,给他们超出身份的待遇。如果非得按照对待皇帝、君王的方式来祭祀自己的祖先,其实是给祖先抹黑。

孔夫子讲的第一种孝,就是无违,也就是不要违反礼节。

后文还有孔子讲“孝”的内容。面对不同的人,孔子对孝的定义并不一样。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孔子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敏捷人才:选拔未来顶尖人才的9个步骤 从自己开始:变革者的思维导图 魏西里探案集 从思维开始重塑PPT能力 京都的正常体温:哲学家写的城市指南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佛是一棵树 永不放弃自己 做有出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