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樊登讲论语:学而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樊登讲论语:学而

学而时习之:如何应对人生中的一切痛苦

书籍名:《樊登讲论语:学而》    作者:樊登
推荐阅读:樊登讲论语:学而txt下载 樊登讲论语:学而笔趣阁 樊登讲论语:学而顶点 樊登讲论语:学而快眼 樊登讲论语:学而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樊登讲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如何应对人生中的一切痛苦,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一共分了二十篇,后人以每章第一节的两个字作为篇名。

第一篇的名字取自开篇的两个字:学而。

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我们在中学时就学过这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大部分人会觉得这句话很平淡。直接翻译过来,意思是:一个人学了知识后经常复习或者使用,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这不是一件很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

为什么这句看起来平淡的话如此重要?中国古人写书,整本书的第一句往往是点题的部分。

不知道你是否认同一个道理:对个人而言,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如果我们也这样认为,就会明白,摆正学习的态度是极为重要的事情,要放在第一句来讲。

曾经有一个说法,叫作“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宋朝宰相赵普的故事。这句话源于宋朝一个叫林駧的学者所写的著作,书中说赵普一生建功立业,是一代勋丞,但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别无其他。

故事真假不论,单从这句话本身来理解,我觉得一点都不夸张,我们甚至可以说“一句《论语》治天下”——如果有人觉得自己记忆力有限,记不住半部《论语》,只能记住一句话,那就可以在《论语》中找到那句话,然后反复念诵,让它像“咒语”一样在脑海中不断盘旋。遇到任何问题,这句话便能立刻浮现出来,帮你理清思路。

比如遇到难题,你能瞬间想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就能把握解决问题的大方向。

或者,你若是能够想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叮嘱自己从学习中找答案,这也够了。

为什么我敢有这样的提法?因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概括了我在“樊登读书”讲过的两本非常重要的书,一本叫作《刻意练习》,一本叫作《终身成长》。《刻意练习》里说明了所有的天才其实都是有目的地训练的结果,《终身成长》里则强调了我们要培养成长型思维,享受学习的过程。而这两本书,事实上就是在阐释这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此,我们要去理解这句话中的一个句式:“不亦”。

“不亦”,通俗地说就是“不也是……吗”,这是一个反问句式。我们不妨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情感色彩,推测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显然是因为有很多人持反对态度,觉得“学而时习之”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所以孔子才会说:“不也是快乐的吗?”

你不妨也问问自己,对你而言,“学而时习之”是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呢?

我每次讲完书,就有很多人说:“樊老师,为什么听了你讲的书,我的生活还是没有过得更好?”之所以问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只是在“学”,还没有“习”。学是明白知识,习是要不断地应用,不断地尝试、践行。《礼记》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说法,说的是学习的几个层次,同样也是落脚在“行”上,让你去尝试和践行。

在尝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遇到了困难由谁来解决?学而时习之,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应该怎么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在两种情况下会遇到困难:第一种情况是根本不学。这种情况孔子没有进行讨论。因为《论语》本身就是孔子和自己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他的学生们已经在学习或者准备开始学习了。

第二种情况是对于已经开始学习的人,要如何去应用和内化。应用和内化的过程有长有短,并没有固定的时间。有的人短期内看不到理想中的结果,会误以为学习没有用,学习无法改变生活,因此感到焦虑。这种焦虑感源自想走捷径的心态,似乎“我听了一本书,我学了一个知识,就立刻能变得不一样”。

孔子说,不要那么着急追求结果,不要想着一步到位,“学而时习之”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找到快乐,也是《终身成长》所提出的核心理念。终身成长的心态,就是要从错误和挫折中学习,去体会其中的乐趣。

再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么,有没有人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不是一件好玩的事呢?

我小时候,每逢有人来家里拜访,我爸爸就发愁,因为这打扰了他做数学题,打破了家庭生活原有的节奏。还有的家庭并不宽裕,在遇到亲友投靠的时候,会担心吃饭问题。

我们当下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肯定比孔子那个时候要好多了,人们的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不愿意被打破生活节奏;第二,招待访客,难免要付出时间和精力。

所以,孔子这句话的背后,传达的是如何面对合作和变化,如何看到他人的力量给自己所带来的改变。

有朋友远道而来,我们不用焦虑,这意味着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人,愿意靠近你。

很多创业者都有一种感受,就是在创业之初很不适应。因为创业之前,大家面对工作都是单打独斗,做销售也好,研发产品也罢,一个人就能胜任。而创业则不可能单枪匹马,而是需要合作。在合作中,难免会出现很多不在自己预料之中的事情。当合作伙伴在行动之前没有与你沟通时,你可能会陷入疑惑:“为什么不跟我沟通,是不是瞧不起我……”

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我们与他人合作时要培养开放的心态,这是一种不断进步的人生态度。

“学而时习之”说的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有朋自远方来”讲的是如何面对合作和变化,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修为的境界。

我们整体串联这三句话:

学而时习之——自修;有朋自远方来——共修;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修行的结果。

这样看来,几乎一个人生命中所遇到的所有困难,都被孔子一语概括。

首先,遇事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者知道了怎么办,却做不到,那么,“学而时习之”;其次,自己与外界合作的时候很痛苦,那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最后,一个人觉得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但别人还是不了解,那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生最困难的,便是避不开这些痛苦。如果我们每个人可以时刻默诵这三句话,就会发现,我们面对一切困境都能淡然处之。这些痛苦,也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为什么这句话作为《学而》的第一句?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人生中面对困难、面对变化,以及面对他人的不理解时的应对方法。

应对方法其实只有一个字:乐。

“樊登读书”有一档节目叫《我有一个问题》。在节目中,大家和我分享生活中的苦恼。有一次,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家里有个亲戚特别糟糕,整天欺负我,怎么办呢?”

我的答案是:“为什么不用喜剧的眼光来看待他呢?当你用喜剧的眼光来看待他时,你会发现,这都是生活中难得的佐料,难得的可爱之处。”

这个答案当然也是受到孔子的启发。孔子最大的优点就是“乐”,他的乐并不是隔靴搔痒、浮在表面的;不是让一个人使劲逗乐自己,也不是肤浅的励志和“打鸡血”。《梁漱溟先生讲孔孟》曾说,孔子之乐的核心是“不找”,就是不必向外使劲,不必说服自己,不必跟自己作战。

孔子认为“不亦乐乎”,这种快乐是油然而生的。

我们曾经以为的那些难以挣脱的痛苦,难道不是同样蕴藏着快乐吗?如果我们能够用快乐的方法来面对,那么学习的困难、合作的困难、别人不理解的愤懑,便都将迎刃而解。

希望在读本书的你,也能在心中默念一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果在本书的阅读中,各位读者能够从学会这一句开始,连续默诵十遍,我们的人生,就已经开始发生改变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敏捷人才:选拔未来顶尖人才的9个步骤 从自己开始:变革者的思维导图 魏西里探案集 从思维开始重塑PPT能力 京都的正常体温:哲学家写的城市指南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佛是一棵树 永不放弃自己 做有出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