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科普学习 >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

第34章

书籍名:《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    作者:秦林
推荐阅读: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txt下载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笔趣阁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顶点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快眼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第34章,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其实很多古训分明就是“反逻辑”的,或者是早已过时的。比如“树挪死,人挪活”,比如“言多必失”,比如“愚公移山”,比如“精卫填海”……这些所谓的古训本来就称不上有益的古训,有的甚至可以说是糟粕,是被后人传多了,引用惯了,才被奉为古训。现代社会讲究的是理性,理性就是要多个心眼去分析和厘清究竟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我们有了这个心眼,就不会囿在古人给我们设置的晕轮效应的陷阱中。

诸位可能也知道,这一类问题的讨论和诘难在平素人们自由式的或三言两语式的调侃中也常常出现,这说明现代人的价值观与古人遗训留给我们的价值观念已经出现了冲突。在很多时候,遗训“精神”不但不能给我们指明方向,甚至还给我们的眼前增添了更多的迷雾,我们依托遗训反让我们无所适从,怎么办?我的观点是:当承袭则承袭,当弃则弃。

毕竟,社会在不断进步,人类在不断进化,真理也会不断进化。

以下,我就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

一、“苦尽”未必甘来

------------

在我们小时候所受的教育中,绝对少不了“吃苦”这一门课。因为我们都知道通过“吃苦”可以达到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目的。秉承上一代人的衣钵,我们也常用这种方式引导我们的下一代,尽管事实上我们还在做着决不让我们的孩子受任何委屈,吃任何苦的事。

我们知道,害怕吃苦的人总是被各种各样的“苦”所拖累,只有善待“苦”,并能够主动吃苦的人,才会知道如何在苦中调节自己的情绪,如何从苦中寻求喜悦。于是我们有了苦尽甘来的自我勉励。

现在想来,“苦”与“甘”并没有必然联系。所谓“苦尽甘来”,只不过是阿Q式的自我心理安慰罢了。我认为“苦”字应该分两头说:一头说“吃苦”——这是人格修养的术语;而另一头说过苦日子——这是生活状态。二者本质上应该区分开来理解,不能混为一谈。

“吃苦”是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因此是主动的,是和“甘”字毫无关系的。而苦日子是谁也不情愿的,是被动的,所以在心里才会有诸如“苦尽甘来”“吃不得苦中苦,就享不了福中福”之类的期盼。然而我要问的是:“苦尽”就能“甘来”吗?请大家多动脑筋想想,假如一个人苦到尽头了,苦到麻木了,“甘”字就能从天而降,这符合逻辑吗?

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我们对前辈布道的“吃苦精神”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情况下吃苦精神是有积极意义的,什么样情况下吃苦精神反是一种无谓的消耗。

鲁迅曾经说过:“中国历史上从来不少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是中国的脊梁。”这就是说,许多国人骨子里本来就有着愚顽的吃苦的精神,这种精神不需要他人的激励,也不需要传统的布道,而是理念上自觉性的,利益上不图回报的,心理上以苦为安的。

曾经与我一起下海经商的一位朋友,他很快就成立了一家公司,在招兵买马时,他就强调:招人就要招少说多做的实干者,于是他从原单位弄来了几个业务出身、缺乏基本的管理训练的人来当主管,而这些人大多凭经验和感觉做事,只会埋头苦干,起早贪黑,忙里忙外,连歇口气的工夫都没有。这样一来,大家各司其职,缺乏沟通,结果好些时候同公司其他部门的人碰到一起,连对方的名字都叫不上来。

没过多久,这位朋友开始困惑了:“我没少给他们洗脑,而且他们都很能吃苦,但不知怎么搞的,我们的产品市场就是不认?”

听了朋友的一席话,我没有多说什么,只给他讲了12世纪英国奥卡姆有个叫威廉的人提出的剃刀定律。其中有这么一段叙述:如果你认为只有焦头烂额、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你错了……如果你一味地盲干,那么很多事情就会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会造成浪费。反过来,如果你多些心眼去找窍门,机会与效能就出来了。真正有效的工作是脑子带动起来的,而它们通常隐含于繁杂的事物中。找到关键的部分合理利用,去掉多余且无谓的所谓“苦干精神”,这才是真正的企业成功之本。

当然,我并不是在这里宣扬人们不要吃苦,我只是说吃苦要吃在点子上,要有目标,不能盲目,不能放弃脑子的能动性,不要以为从吃苦精神中就能找到成功的彼岸。

很多人以为,先苦后甜,善莫大焉!你用心想过没有?“吃苦”只属于精神领域,精神未必就能带来成功,如果你吃苦吃错了方向,精神不反成了南辕北辙的祸源?所以吃苦要看值得不值得,如果不值得,那还不如在家好好歇歇。

很多道理本来很浅显,但是人为地把浅显的东西搞成格式化了,因此也就复杂化了。从古至今,每个人从生下来的那天起就被灌输要为人生的成功而努力奋斗。不错,人总该要有进取欲,但也请别忘了,有效的进取应该是理性和客观条件相辅相成的产物,而不是盲目地强迫自己或强迫别人机械地去抗争、拥抱、奋斗、搏弈。因为这种强迫型的吃苦是被动的,甚至是无奈的,其结果只能让人付出无穷无尽的代价,酿成更大的痛苦。

举凡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长就以“吃苦”为先导,来对待自己的孩子,于是各种问题就随之产生了。比如有的人天生不是搞运动的料,你就不能逼他去打排球;比如有人一见书就恨不得将脑袋藏到兜里,你就不能动辄“北大”“清华”地狂轰烂炸;比如有人五音不全,你就不能小提琴大提琴的要他去“杀猪”。当你的教育意愿均遇到瓶颈,你为什么就不多个心眼来想想什么叫“因材施教”呢?你以你的意愿,强迫孩子玩着命地吃苦,最后吃出什么样来,你能预料得到吗?

我们总是借古人的话传道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其实只要多个心眼想想,就知道这是一种很傻的做法,为了一根针花费十天半月的时间,还不如给别人帮点小忙照看一下小孩都不止能讨一根针来。看来,“吃苦”二字并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拈来便用的,尤其是以此去说教别人。

------------

二、虎山面前还是悠着点

------------

NBA球星科比·布莱恩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喜欢挑战,越是难投的球,我越要投。”

科比有资格说这样的话,因为他总是能在号称“禁飞区”本·华莱士和“大鲨鱼”奥尼尔腑下飞身上篮,把球送进篮筐。NBA别的球员不敢说这样的话,因为别的球员没有科比这般能量,他们面对“禁飞区”和“大鲨鱼”这两座虎山,最通常使用的办法是迂回。

景阳岗有一只吃人的青额大虫,谁都不敢去,武松去了,而且是酩酊大醉地去了,结果他借着酒劲,三拳两脚就把那只大虫整死了。景阳岗的人钦佩他,却没有人敢向他学习。梁山泊好汉们个个身怀绝技,也没有人敢向他学习。

民间时不时见得媒体关于“打虎精神”事例报道,大抵是某某或某某念得武松打虎的真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之类,大意是鼓动人们应该好好地学习武松打虎精神,最好人人都能当上武松,“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纵然天底下有再大的青额大虫也没什么可怕的了。

请问诸位,姑且你的嘴上可以用这“精神”激励自己,倘若你真的面临老虎,你就真能面不改色心不跳?

请大家想想吧,虎山是什么样的人去的?武松去得咱去不得;杨子荣去得咱去不得。武松堪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打虎英雄;而杨子荣如果没有那颗送进虎嘴的子弹,他的结局又会怎样?我想比起武松,相信大多数的人都会自叹弗如。所以,我们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鼓励之词听听便罢,在虎山面前,自知无打虎能耐的前提,还是为自己多一个自保的心眼,万万不可因为某种虚荣心膨胀,以身试险。否则,人命关天,一旦真遇上了虎,谁能为你这卿卿小命负责?

记得我在出版社工作的时候,有一次社里开会,领导要求每一个编辑室一年内都要完成40种以上有效的本版选题,我觉得这样压任务是不尊重客观,原因是我们编辑室编辑只有四人,要求大家去实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简直就是给我们摆虎山,我们都不是武松,岂敢行此虎山?

在我看来,安排任务再简单不过,可是我们应该多个心眼想想,我们是否有完成任务的能力,如若不能,就应该尊重实际。偏偏有个老伙计说我这是前怕狼后怕虎,让我听了十分不爽,我问他:“你不怕狼不怕虎,那你打只狼打只虎给我看看?”这位老伙计大概从来没想到,这句本来很“精神”的话,到我这儿居然不灵了。

顺着老伙计的话,我当然也不会放弃“发挥”的机会。我说:“对待困难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有可行性就上;另一种明知上不了就只能放弃。对诸如‘迎着虎山行’这样不太恰当的布道,我们应该多一个心眼去对待,看看我们付出的成本值不值,比如我们都不是武松,就别让我们打不了虎的人个个都去虎山送死。结果在我们坚持下,社长终于同意改变我们的任务量。

我必须声明的是,我不是害怕困难的人,但我在明知历经困难肯定带不来相应的回报的前提下,我肯定义无返顾地选择放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成交高于一切 异侠 异度学院 石·玫瑰·剑 净世 宇宙之魂 魔法与剑 林肯传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 激发无限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