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科普学习 >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

第32章

书籍名:《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    作者:秦林
推荐阅读: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txt下载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笔趣阁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顶点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快眼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第32章,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所以对于经验,不能不加分析地照搬。如果你一味地执著于别人的某种经验,那么极有可能到你身上则会转化为教训。

比如有人告诉你说:“我的经验就是永不服输。”如果你对这种精神推崇备至,以致自己也跟着“永不服输”,那么我就要问了,永不服输靠的是什么?你有永不服输的资本吗?如果你已经输了,而且事实证明你无畏的付出导致了你这种输,而你仍执迷不悟,难道还不叫偏执?

再说偏执狂。

偏执狂是指对自己行为不分青红皂白的一意孤行的偏执。它源起于愚顽且盲目的自信,这种自信表现在思想上,是“舍我其谁”的自大,表现在行为上,则会让人觉得很不近常理,很不合常规。如果给偏执狂者加封至高无上的权力,就很容易使他变成一个虐杀成性、十恶不赦的独裁者。

就像当年的战争狂人希特勒,他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发动全球战争是在铤而走险,为什么还那么做呢?还是那句话:他的执著走偏了,走偏了还要走下去,直至偏执到颠狂的地步了!所以后人评价希特勒时才会用一个定义去概括:一个患有偏执狂的独裁者。

毫无疑问,偏执狂是十分消极的“概念”,就这样的所谓“概念”,现在却被人拿出来沽名钓誉,大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势,引来一大批人屁颠屁颠地赶来凑一份热闹。凑“偏执狂”热闹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是让更多的人丢失了主见,还心甘情愿地让玩“概念”的人来收他的银子,一旦发现银子丢得冤,又尽偏执狂的语言胡乱地骂街。岂不悲哉!

估计葛鲁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一书从中国抽走的版税一定不菲,有些人买了书像读语录一样如获至宝,读着读着发现那个“老葛”并非教你怎样靠偏执狂成功,而是教你如何用自己的信念把自己的事业进行到底。此时大呼上当,上了谁的当?上了出版方有意无意地误导的当啊!对此我没办法,谁让我们这么多人面对这么明显的误导而不多长点心眼呢?

最后谈一谈对执著、偏执及偏执狂的重新认识。

现在很多人习惯把成功与执著相提并论,许多成功励志作家也都在倡导人们要有执著的工作热情,这种提法我并不反对。我反对的是明知“走偏”的那份“一副打死不回头”的所谓“执著”。因为这种“执著”事实上已经背离了成功的初衷,甚至成了成功路上的障碍。所以我说这不能算执著,充其量也只是伪执著。

执著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形态。作为理念:往好处想是“坚持就是胜利”,往坏处想是“钻牛角尖”。作为形态:前者既要符合“胜算”,也要具有走向“胜算”的能力,后者则是死心眼的一意孤行;前者是量力而行,后者是不自量力;前者是理性的执著,后者是非理性的伪执著。但这二者常常混淆在一起,似是而非地模糊我们的视线,以致我们用“一以贯之”“贵在坚持”的执著来捍卫“守株待兔”的偏执,又用“移山精神”的偏执来阻止愚公搬家的执著……诸如此类,都足以让我们多个心眼,冷静地想想,我们是不是在削弱执著的意志,同时又在纵容偏执的狂热和狂热的偏执?

如此看来,偏执狂滋生于偏执,而偏执又滋生于执著。这好比是一个阶梯。问题的实质,就在于我们踩的是上升梯还是下滑梯?这就需要我们平常多留个心眼好好琢磨一番。

我们不断地鼓吹着“执著不朽”,但却以无限度的想像力来放大我们的偏执,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向受教育者灌输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硬道理”,从而导致了我们的下一代在无所适从中选择了叛逆式的偏执。这么一来,执著既是偏执的原点,又成了偏执的幌子。如此伪执著教育,究竟是积极多于消极,还是消极多于积极?这同样得靠我们多留个心眼仔细推敲一番了。

------------

二、“终身行之”误区

------------

前面提到过,“终身行之”是“一以贯之”的前缀,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为一种信仰或理念或目标,应该终身奉行,这和“一以贯之”的“以一个东西贯穿始终或全部”内涵形成呼应关系。

如果按我们平常的知识面去理解,此话好像没什么大错,但我认为它还是只适用于伦理的“统摄”范畴,或从道德践履的角度来解释。但也有人会把这种理念带到事业或目标的层面来理解,并按着“终身行之”的思想,来激励自己,勉励自己,鼓励自己认准一个目标,永不回头。只要目标不变,其他一切的瓶颈最终都会顺应目标。

然而请大家多个心眼想想,世界上哪个人一生就只认定一个目标从一而终,至死方息的呢?显然这是孔子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

我就经常听到一些所谓成功人士在讲述自己的目标心得时,总爱用矢志不渝、风雨无阻、永不回头之类的极端词语来进行美化,我看这根本就是违反规律的,也是不理智的。

试想,一个人如果明知自己先期选定的目标出了差错,还要照着错误的目标埋头苦干,以致发现到自己已经一败涂地时,再来补救,那还来得及吗?

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位号称顶尖潜能大师的一句话叫“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如果只就个人的宗教信仰或道德修为层面来说,这句话比较在理儿,但把这话放在信息高速路走进生活的今天,我看这话就不准确、甚至还有艰涩之嫌了。

有一个著名的“跳蚤试验”,程序是:

把跳蚤放在广口瓶中,用透明的盖子盖上。这时你会发现跳蚤会猛烈地跳起来,并不断地往盖子上撞去,请注意继续观察跳蚤跳起来的高度:慢慢地你又会发现,尽管跳蚤还会继续在往上跳,随着起跳的次数增多,体力受到巨大损耗,直至你揭开盖子,那跳蚤也跳不出瓶口了。

这个试验表明,呆头呆脑的跳蚤虽然有逃生的欲望与目标,但却没有养精蓄锐的心眼,更没有等待开瓶时再逃跑的耐性。往上跳——这只是它惟一的逃生方式,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了。

用跳骚试验来比喻整个人类当然不太恰当,但来比喻那些一生只追求惟一的一个目标的人则毫不为过。

我们都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目标,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应该是多个小目标的集合体。它包括思想境界与生活观。思想境界的目标可以矢志不渝,但生活目标也矢志不渝的话,那么50年代出生的人就不该享有现代人所能享受的一切高档生活品了。因为那个年代的生活最高目标是家有个电风扇就已经很“小资产阶级”了,谁能想像得到今天的空调、私人小汽车、住洋房之类的东西呢?

我在《雄辩韬略》中说过一句话:“中国人人人都能玩得起的就是心眼。”然而是不是人人在关键时刻都能合理运用心眼?这是一个不轻松的难题。说实在的,在玩心眼方面,我们的古人留下的《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足可以在当今仍“放之四海”,问题是,我们很多人把心眼都放在玩小事上,真正的大事(比如调整目标),反而显得如上所说的跳蚤一样,缺乏主见。

撇开《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即使《道德经》,我们同样也能找到足以借鉴调整目标的诫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这段话精辟之处在后两句,其意是说:想要夺取它,必须暂时给予它。给予,就是一个阶段的目标,为实现后面的夺取而做准备。

我不赞成一个人一生只为一个目标奋斗不止的说法。我认为一个人给自己定下一个阶段目标之后,这个目标应该起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你努力的依据;一是对你构思下一个目标做准备。一个目标只不过给了你一个看得着的射击靶,当这个靶子被你射穿了,你就不得不再找下一个更远的靶子。就像一场NBA篮球比赛,一个赛季得了冠军,这是一个目标的实现,但有可能下个赛季你的队伍人员经过大调整,实力就不是一回事了,这时你还一心想着下赛季再得冠军,这就不切实际了。

知道蒙牛刚出道时给自己定下什么目标吗?——“向伊利学习”。

对中国乳业来说,伊利就是一所“黄埔军校”。伊利把原来的副总裁牛根生从一个刷奶瓶的小工培养成一个呼风唤雨的人物,然而牛根生在悄悄地为自己制定好目标后突然出走了,此后他创办了蒙牛,伊利依托“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也被蒙牛“拿来”,并且做得更到位、更彻底。

牛根生毕竟是不乏心眼者,他别出心裁,在产品包装盒上印上“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口号,蒙牛的第一块广告牌也非常“乖巧”地写着“做内蒙古第二品牌”。在牛根生看来,当时蒙牛的目标除了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根本不配与伊利竞争。在奶站建设过程中,蒙牛提出一个著名的收奶“三不干”原则,其中一条“凡伊利建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干”。如果当时的牛根生只凭一股冲劲,不假思索地与伊利为敌,我敢说他的下场就可能会是另一个样了。

而正因为这种学习中竞争的模式,伊利和蒙牛的发展速度都非常惊人。尤其是蒙牛,短短的五年时间,由国内第1116名的起始排名飙升到现在的前五甲之列,在这时候,牛根生心眼又上来了,新目标又生成了:他充满玄机地提出“伊利和蒙牛迟早要走在一起”的目标设定,给伊利提出的又是什么样的一种信号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成交高于一切 异侠 异度学院 石·玫瑰·剑 净世 宇宙之魂 魔法与剑 林肯传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 激发无限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