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科普学习 >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

第23章

书籍名:《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    作者:秦林
推荐阅读: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txt下载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笔趣阁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顶点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快眼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第23章,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所以我有必要先安民告示一下,我在这里和大家讲的“借权势”,可不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那种“弄权”的权势,也不是借权压人,以权谋私那种权势,那么我讲的是什么权势呢?一是公众认同权;二是伯乐之权!

借用公众认同权可以为自己预期造势,当然,这种借势法讲究的是策略,它需要你动足脑筋,尽量的在公众认同点上多长些别人难以想到的心眼,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借势方案,其权势方可为你尽其能。

现在的许多商业产品广告,为什么喜欢花重金请名人当形象代言人?理由很简单,因为名人更容易招来公众认同。名人的这种权势是隐性的,但在公众尤其是在马首是瞻的众人眼里,名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给大家讲一个流传于营销界的经典案例。

大概是五六年前吧,美国有一位出版商手头积压了一批书卖不出去,眼看就要大亏本了。情急之下,老总想出了一个心计:给总统送去一本,并频频联系征求意见。忙得不可开交的总统随便回了一句:“这书不错”。就这么一句话,被出版商当作“当今总统喜爱的书”大肆宣传,以致库存的书很快被抢购一空。不久,这个出版商又积压一本新书,老板便“照方抓药”,给总统送去一本,总统有了上次的教训,想借机奚落一番,就在送来的书上写道:“这书遭透了”。殊不知总统还是被心计多端的出版商套了,一部名曰“现有总统讨厌的书”一经宣传,该书又被抢购一空。第三次,出版商再次送新书给总统,总统有了前两次被人利用的教训,干脆打死也不开金口。结果呢?“一本连当今总统都难下结论的书”隆重推出……

这个案例与其说是案例,不如说是故事,一则杜撰的故事,因此我们就没有必要辨其真伪,毕竟,某某重量级官员出席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产品发布会,某某新书由某某重要官员题字等等,如此之举,难道不就是巧借公众认同权的典范吗?

无怪乎克莱夫·格兰杰留给了我们一句精辟的话: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你才能看得更远。他鼓励人们平时多用心眼,借用公众认同权造势,但此举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更不能借权腐败。

至于什么叫伯乐之权?这个问题很难用一句话解释得清楚,因为我所说的“伯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相马的伯乐,而是在关键时刻能伸出手来助你一臂之力的角色的代指。

不要忽略了社会上那些看似无权,但却有助我们上青天的能量的人物。这些人物在哪里?让我来告诉大家,他们正活跃在出版圈、媒体圈、经纪圈、企划圈、律政圈等具有炒作色彩的行业里。如果你想在你所从事的领域干点成绩,又惑于知名度小,难以大展拳脚,那么你大可以将心眼投向这些行业,他们的职业,他们的职权,乃至他们的职能,都注定了他们有能力当好可以让你借其权上青天的伯乐角色。

你想找个好工作,光靠自己跑不行;你想出名,光靠自己努力也不行;你要找合作伙伴,光靠自己奔波还是不行——怎么办?让我告诉你,借伯乐之权势!

举个例子。有一个私营公司的老板,为救病重的老母亲,计划把本来就资金短缺的公司转卖掉,一家经纪公司上门来,愿意以5万元价格收购,在谈判中,这个老板突然多出一个心眼:何不把自己的公司转卖的信息贴到几家著名的经纪公司网站去?

另一家经纪公司从网上得此信息,大惑不解:“这怎么可能呢?一家公司光资产就值十几万,简直胡闹!”于是找人上门“火力侦察”,当他们得知这只是老板为解救老母亲住院费的燃眉之急而做出的无奈之举时,大受感动,即动用了身为“伯乐”的职权职能,将此事做一套文案转给另一家投资公司,投资公司得知其事,其老板也大受感动,说:“百善孝为先,他的孝心打动了我。”

结果好事连连来。这家投资公司先是解决了原私企老板“救母”的心愿,接着又对他的原私营公司进行财务审核,发现他的经营很有张力,只是因为资金短缺,好几项有操作性的项目“持项待币”。遂投下40多万元,将其收购。现在他已是一家大集团的下属子公司的经理了。试想,如果当时这位老板在第一家公司上门收购时就拍板画押,能有后面的伯乐助己上青天的机遇吗?

这个事例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什么?多数人会想到经纪公司所特有的权势能量,而我们现在的议题是借势借力,因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恰恰是那位巧借伯乐之势的老板。如果说他的成功是得益于他的机敏,那么这种机敏又是从何而来呢?当然是“多心眼”啊!

经纪圈有经纪圈的职业权势,在经济性质上类同于经纪圈的出版圈、媒体圈、企划圈、律政圈,也各有其独到的职业权势。如果你也具有那位老板那样的心眼,那么你想出书就找出版商,你想出名就找记者,你想做形象代言就找企划人,你想打官司就找律师,他们都不是高官,手中拥有的不是政治权力,而只是职业赋予他们的职能权力,为你的各种需求服务,所以十分的实用。

话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有必要交待,那就是当你借伯乐权势的时候,你要想想你的能量够不够得上千里马的水准。《马说》有言:“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就道出一个前提,要想让伯乐相中你,首先你得问问自己几斤几两?也就是说,你自己究竟是不是千里马?你有找伯乐的资本吗?如果这些答案是肯定的,加上你能有巧借伯乐之权势的心眼,我相信你自有机会被伯乐相中。

------------

三、借风势,四两可以拨千斤

------------

古人云:“飞龙乘云,腾蛇游雾。”龙、蛇算得上无所不能的,但它们也必须依靠云雾之势,才能借助云梯腾云驾雾,更何况我们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才会把“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天”作为有心眼的人把握成功机会的最佳境界。

常听到有人用“见风使舵”四个字来置啄别人,言下之意,无非是表明自己立场是如何如何的坚定不移,意志是如何如何的雷打不动、雨泼不进。我看说此话者其心理大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之嫌。奇怪的是,这种话若用来煸情,还总会引来众人对“见风使舵”者的同仇敌忾。那么我不禁要问了,如果你不见风使舵,毋宁翻船?看来说这话者并不能表明说话者的立场真的像他所说的那样坚定,只是他没遇上心仪的“风势”,因而也就没有了见风使舵的机会。

谁也不能否认,风势一旦大起来,足可以摧枯拉朽。如果能借风势为己所用,谁又会违心地说“不”呢?从个体本位意义来看,在不伤及他人的利益的前提下,能“见风使舵”者,恰恰表现了这个人心眼比众人多,善于利用机会和把握机会的睿智。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关于这段故事,大家可能讲得比我更生动,所以我就不说了,但大家注意到没有,就在这段故事里,还有一则故事中的故事,那就是“草船借箭”。纵观草船借箭的整个细节,我们同样再一次感受到诸葛亮“巧借”的能力。

故事说的是当时的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俩人在一起时,时时找机会刁难他。在战曹操前,诸葛亮测算出过江讨曹得需要10万支箭,周瑜则以公务为由,要诸葛亮10天内赶造10万支箭。按照当时蜀吴两国的自身条件,这可是一项逻辑上根本不能完成的任务,然而诸葛亮毕竟心眼多,他接命后灵机一动,找来鲁肃,准备了二十条船,在船的两边扎上草把子。趁着大雾连夜靠近了对岸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士兵擂鼓呐喊。曹军不明虚实,调集了一万多士兵朝江里放箭,天快亮时,船两边的草把子上已经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营。就这样完成了“造箭”任务。鲁肃见此情此景,大呼诸葛亮“借雾又借箭”,此举真乃神来之笔。

除诸葛亮巧借过风势、雾势外,《三国演义》还有一段关羽借水势完成“水淹七军”的战例。雾、水,虽不是风,但在效果上却与“借风”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去理解,那么雾亦是风,水亦是风。风势可畏亦可借。但凡胜者,多是在平常中多出个“借”的心眼,巧借风势之力,为自己创造成功机会。败者则反。

说到这儿,也许会有人不屑:古人尚且知道借风势为己所用,那么智力水平毫不在古人之下的当今世人何尝不能?而我说,智力水平没有年代之分,只有人的心眼的多与少,才把风势留给人的机会多与少给隔开了。

前些年,国内掀起了牛奶品牌大战。就在一些牛奶厂家动起研发酸奶产品的时候,一个以“纯牛奶”为原生态饮品的伊利品牌却突然异军突起。大家知道伊利品牌是怎么打开的吗?

那是1998年初,中央电视台即在准备举办春节晚会,并为其招商。伊利获取信息后,认为央视的春节晚会是最好的宣传品牌的平台,何不借此机会,把自己的品牌搞上去?于是就搞定了一个针对央视的“借东风”策划,并与央视签下了播出合同。一时间,各大媒体宣传“伊利杯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揭晓。“伊利”借全球收视率最高的晚会之势,知名度由此一发不可收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成交高于一切 异侠 异度学院 石·玫瑰·剑 净世 宇宙之魂 魔法与剑 林肯传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 激发无限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