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科普学习 >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

第15章

书籍名:《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    作者:秦林
推荐阅读: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txt下载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笔趣阁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顶点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快眼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第15章,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一直到我长大独立了,我的父母对我还是很不放心,说我这人干一件事常常有始无终,思维总是“跳跃式”的,甚至是“杂乱无序”的,这样以后成不了大事。直到我自己也为人父母了,我才发现所谓“跳跃式”或“杂乱无序”的思维并不会对人格发展乃至认识世界构成障碍,相反,在遇到危机时刻还能得心应手。

------------

三、知忆合一(2)

------------

我现在姑且将“跳跃式”或“杂乱无序”的思考释为眼下辞海里还找不到解释的词,叫“换位思考”。

我认为能把别人解决不了的困难事情处理好的人,并不一定都是聪明绝顶的人,但一定是善于换位思考的人。换位思考不在于你行不行,而在于你心里有没有比别人多了这方面的动机与意识。

换位思考并不是什么新名词。如果我们多个心眼回眸,就会发现,从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到泰罗的科学管理,再到卡耐基的人际关系理论,我们都可以找到换位思考的踪迹。

我之所以要和诸位谈论换位思考,因为这种脑际运动形式,涵盖面几乎无所不包,且具有极强的兼容性和实用性。现在人点子多,想法多,但南墙也不少,钉子也不少。所以我们在思考任何问题,操作任何事情中,都要在行为上多投放点心力,在南墙和钉子上多放点心眼,这才是我们立足社会的基础。

照我看来,换位思考主要以两种形式:一种是当原来的思路遇到瓶颈时,采用结果反证法,推翻原来的思路,组一个新的思路重新操作,俗话说的“换一种玩法”就是此意;另一种就是敢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把自己模拟成与自己对立的“角色”,来思考问题,俗话说的“反求诸己”“将心比心”是也。

以下我将分三个部分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

一、换位思考的动机与人格力量

------------

把换位思考上升到动机与人格层面上来讨论,有些人可能会感到不适,认为我是在小题大做。那么我就和大家举一个极端的例子,电视剧《重案六组》有过一个情节,说的是一个其貌不扬的摄影爱好者偶然中捕捉到一个凶杀案的真实镜头,赶紧举起照相机来几个“咔嚓”……也就是说,这个摄影爱好者在看到有人杀人,有人被杀的一刹那,只要他打出一声喷嚏,这起案子就不会发生了。可是他怎么就连这声喷嚏都不愿意打出来呢?

后来他被重案六组传讯时振振有词地说:“我是摄影爱好者,我追求的是影像的真实性,我还要把这批作品寄出去申请国际摄影奖。”当办案人员骂他是个一丁点正义感都没有的冷血动物时,他还和办案人员大吵大闹,直到办案人员把他领到现场去,叫他长个心眼,对当时的情景进行换位思考时,这时他才感受到自己当时是对事业偏执过头了,缺乏换位思考的基本动机,从而导致了人格的沦丧。

我们在为这个摄影者缺乏换位思考的动机而不齿时,另一种极端同样会困扰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那就是对“献身精神”的误读。这可能与我们长期以来受以主流教育自居的宏大主题——发扬舍己救人的精神的启蒙——导致我们从感观到心理产生了根深蒂固的“精神倾向”有关。因为人人都把舍己救人当作伟大的人格,于是具有这种人格者其心理就会自觉地潜伏着舍己救人的动机。

这么一说,问题好像又来了。

我的意思不是说换位思考后就可以见死不救,但你必须多个心眼想想看你这种“舍”值不值。你想,如果当年那个司马光不去砸缸,反而跳进缸内,这样的舍己救人,结局会是什么呢?当然是同归于尽。

我说换位思考的动机在于潜意识,但事实上这一点我们很多人都很欠缺。这可能跟我们接受的定式型的启蒙教育方式有关。我们做大人为了让孩子成为听话的乖孩子,往往不惜用各种框框束缚他们的想像力,如此的启蒙教育,孩子长大后在遇到问题时多个换位思考的能力与心眼自然就不尽人意了。

缺乏换位思考动机自然就少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对提升一个人的人格力量无益。比如有些人在与他人打交道时,总以为强化自己的观点就能处处占优,决不多个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的心眼,以为坚持自己的观点就能提升自己的人格力量。事实上,一个人的人格力量绝不是从强化自己的观点中产生的,而是从自己的影响力中产生的。请多个心眼想想,如果你影响不了对方,对方心里不能认同你的人格力量,你强化自己的观点又有何用?

当然,我并不是说有了换位思考的能力与动机就有了影响他人的人格力量。很多人的换位思考的动机也往往是当人走入社会后,经过多番的摸爬滚打之后总结形成的,但这样的换位思考又往往因为动机不扎实,因而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格的力量。这样的换位思考同样是无益的。

关于如何提升自身的影响力?这个问题很大,几天几夜也说不完,而且很多书籍都有专门的著述,我就不在这里赘言了,我只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影响力带动人格力量这么一根价值链,什么价值链呢?还是那个主题:时时事事多个心眼,要具有换位思考的能力与基本动机。

只有具备了换位思考的能力与基本动机,那么,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会给你带来很多的帮助。比如,干刑侦工作的人要具有与罪犯作换位思考的能力与基本动机;辩护律师要具有与辩论对手、法官作换位思考的能力与基本动机;商业谈判专家要具有与谈判对手作换位思考的能力与基本动机;明智的父母亲同样要有与子女作换位思考的能力与基本动机……即使是一个推销员,在成功推销出产品的背后,依然是强大的换位思考能力与基本动机。而这些能力与基本动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你对平时与人打交道中思维的自我历练而形成的。这种历练给你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率先做到将心比心,知己知彼。

人与人打交道,一旦做到知己知彼,那么你的人格力量自然会得到提升。

------------

二、人际关系的换位思考

------------

提到人际关系的换位思考,请容我先和诸位讲个小段子。

说的是有两个妇女正在聊天,妇女甲问:“你儿子现在还好吗?”

妇女乙一声叹息道:“别提了,真是不幸哦!他娶了个媳妇懒的要命,不烧饭,不扫地,不洗衣服,不带孩子,整天就知道睡觉,连早餐都要我儿子送到她的床上!”

妇女甲又问:“那么你的女儿呢?”

妇女乙立马换了口气说:“噢,她可就命好了。她嫁了一个不错的丈夫,不让她做任何的家务,全部由先生一手包办,煮饭,洗衣服,带孩子,而且每天都把饭送到她的床上给她吃呢!”

毫无疑问,段子中的那个妇女乙既自私又刁蛮,实在不值得称道,但我们从中似乎又能看到什么呢?当然是妇女甲问话的换位思考。段子虽简短,就两回合对话,但通过她内心对儿子与女儿的态度上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把两起几乎同样的事情说成两种迥异的认知。放着她“小人求诸人”的品质不说,妇女甲问式中的换位思考心眼着实是够老到的了。

人际关系的换位思考首要原则是“求诸己”。现实生活中,“小人求诸人”者有,“君子求诸己”者也有。古人就讲求顺道、重人、求和、法治、守信等思想。其中“顺道”的教义就是指导人们要学会顺应客观规律,要顺应人心,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意在人心向背和人才归离,提醒我们要用“君子求诸己”的换位思考方式来赢得人心。

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马太福音》的“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不同历史、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高人,却说出来道理上大意相同的话:多出将心比心的心眼,换位思考,才能做到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

大家想想,在我们平常与人交往中,最烦的是什么样的人?当然是看谁都不顺眼的人。因为这种人只有一根心眼,那就是“自我”,世界最好建立在以“自我”为核心的氛围中。问题是,这可能吗?于是这种人心里就不舒服了,就开始没完没了地抱怨别人了。今天说张三太小气,明天说李四太虚伪,后天说王五是小人,还有马六田七在后面排着队等着他数落……总而言之,在这种人眼里,身边就没有一个好人——除了他自己。试想这样的人能与大家搞好人际关系吗?

挑剔和抱怨别人——这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最不容易的事恰恰是挑剔和抱怨自己。比如在工作中出了问题,很多人习惯性地先看到别人的错处,却不会在同等错误上多一个换位思考的心眼来,冷静地想一想自己是否也有问题。如果事情往往是那么的不凑巧,真有什么问题被追究起来,问题的核心往往是挑剔或抱怨者本人。这对不善于换位思考者岂不是莫大的讽刺?

我在《试用期的困惑与支招》一书中曾经就应聘者在面试中普遍存在的在考官面前诋毁前公司、前上司的现象进行了剖析。我认为现在有一些好高骛远的年轻人似乎已经把讲老公司的坏话当作求职的应有惯性,以为只要到新地方,倒尽自己的苦水,说尽老公司的坏话就能提升你的录用筹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成交高于一切 异侠 异度学院 石·玫瑰·剑 净世 宇宙之魂 魔法与剑 林肯传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 激发无限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