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科普学习 >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

第13章

书籍名:《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    作者:秦林
推荐阅读: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txt下载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笔趣阁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顶点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快眼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第13章,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不管你做什么事,脑子里都要装着危机的潜意识,因为这个世界向来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但凡变化,都是不同程度的危机,你有了危机意识,就有了脑筋急转弯的应变思考能力,就有了度过危机的智慧。

附带说明一下,任何危机的来临,自救总是首要的。具体地说,众人共陷同一种危机,需要救护,怎么办?你是和其中的多数人一样干巴巴地等着有脑子的人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发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革命风格舍了自己的命去搭救别人,或是自己开动“急转弯”的脑筋,先力求自救,然后再思救人?

请不要用大话数落选择先“自救”的人。否则就没有“人人自危”这个词了。连自救的欲望都没有的人,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对自己都负不起责任,又怎样去救他人呢?

以上我从三个方面和诸位探讨了一下“脑筋急转弯”寓于生活的益处。下面将把我的观点简单作一下总结。我的结论同样还是三点。

一是要多个心眼看生活。生活是立体几何,有明角,也有暗角。很多简易的道理,就潜藏在不易发现的暗角处。如果你用平面的眼睛看待生活,你就找不到拐弯处的暗角;如果你用多棱的眼睛看待生活,并留意处处潜在的玄机,那么很多难事,拐个弯想一想就变成易事了。

二是建议大家永远不要相信一些看似是催人奋进、实际是误人子弟的说教式煽情。比如有人说“只要付出努力就必会获得回报”。比如在你的前方道路并不明朗的前提下,或者你在某一种方式上已经几次碰钉子的前提下,你就要多给自己留个“急转弯”的心眼,有时候,即使是一闪而过的心眼,也是一种智慧,也一样会闪光。但如果你在危机来临时还执拗地往“不明”方向走去,那么你就要陷入越走越深的泥潭里,得到的也只是“负回报”。

三是“脑筋急转弯”纯属个人思维形态,要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在行船遇到瓶颈时都能多一个“急转弯”的脑子这不太现实,就像一个基督布道者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自愿地成为上帝的子民一样,正是由于此,所以我才会说:就心眼定义而言,脑子转弯在别人之前,你就掌握了比别人更早成功的先机。

------------

结语

------------

我刚到农村插队的时候,当地的农民干部到知青点来看望我们,其中有个村长老气横秋地瞅了瞅我们从行李中翻出来的一叠叠书,直摇头:“整个一批书呆子,怎么种田?”

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原先我们口口声声喊着到农村接受再教育,可是第一次见面就给农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真是羞愧呀——羞愧得不知该把手里的书往哪儿放合适。

时过境迁,二十几年过去了,如今重温大家都能朗朗上口的“知识就是力量”,觉得有点怪怪的。光有知识,不付诸有效的行动,力量何来?

还有一种让我困惑的说法叫“知识是不会过时的”,若是知识不会过时,那又怎样理解“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的呢?

把这两个问题提出来,可能有人不置可否,认为我这是在故意咬文嚼字故弄玄虚,我也曾经这样暗示过自己,但是没办法,因为我的经历在不断地重复着前面的疑虑,使我不得不多出个心眼来考量一些格式化的概念给我们制造的理解力上的盲区,我考量的结果也就是接下来要围绕“知悟合一”、“知行合一”和“知忆合一”这三个关键词和诸位谈的话题。

------------

一、知悟合一

------------

知,指认识和知识;悟,指对知识的领会或觉悟。

所谓“知悟合一”,就是“知到”“悟到”,具体地说,就是学东西仅仅知其然还不够,还要多个知其所以然的心眼。在学“知”的过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并在实践中举一反三,开拓创新。

我们每天都在强调知识,这没有错,我们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重在学历,这也无可厚非,但是不是有学历就等于有能力呢?这就要看你的觉悟了。学历只能证明你的知识蓄量,但并不能证明你已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不二路径,就是“学中悟,悟中学”,而不是只会把自己关起来,硬生生地啃下多少本巨著。

从哲学的观点看,“知到”只是感性的认识,若是缺乏理性的“悟到”,“知”就很难为“做”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古人所言“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里的“知”,实际上就涵盖了“知到”与“悟到”“合为一体”的意思。因为有知又有悟,才能在实践中把握方向。从这个意义讲,“悟”就是“知”与“行”的中间桥梁,没有这个桥梁,你就很可能要为自己的盲目之“行”而付出沉重代价。

比如你读金庸的武侠书,其中的英雄也好,美人也罢,所塑造的形象无不栩栩如生,情节离奇却又不脱人间烟火,写到波谲云诡之处,扣人心弦,妙不可言。如果你只把金庸武侠书当作纯武侠看看而已,那么你就领略不到金庸老先生寄予的自然与人性关怀的思想,甚至还可能会把他的作品当作“打打杀杀”的消遣读物,书扔了,什么也就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佛教界的印光法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知悟是开眼,悟后才有真修实证的径路。不悟者未免盲修瞎练,堕坑落坎。因是之故,先须开悟,这是初步功夫。”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凡间。

可能有人听到“知悟合一”,就把它当作一种境界刻意描摹,以期将其提升到某种境界去修炼。其实“知悟合一”并不是什么境界的东西,也不是什么过程,而是将“悟”整合在学习知识的同一时间里,以知促悟,知悟结合。因此我才会提醒诸位:知识学得透与不透,关键在于你心眼到位不到位,一边学,一边多个心眼去领会,去觉悟,不但有利于巩固自己已学到的知识,而且还能在“悟”中深化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知悟合一”就是用心感悟世界!用心认知世界!

------------

二、知行合一

------------

都说知识是生产力,科学是生产力,因此有幸能上大学的人自然就成了各单位的抢手货。可是参加工作后,一系列的问题随之而来了。很多人都因“有文凭”而自命清高,看着单位里一个个没读过什么书的人,打心眼里挺瞧不起人家,但接触到实际工作中后,才发现自己在大学学到的东西在工作中根本派不上用场,而且人际关系处理得一塌糊涂,还被一些老师傅说“光会读书,不会做事”,于是有人就不理解了:都说大学毕业生是人才,可是人才到了单位,怎么就成了得不到重用的“庸才”了呢?

这个问题应该说是只会出在“知无惧”的大学生身上。你想,当初疯狂的读书为了什么呀?当然是为了日后能将掌握的知识用到工作中去,可是一接触到工作,生了,缩手缩脚了,整个叫“行而畏”,你又怎么发挥出你的专长呢?

所以我主张知行合一,即“知即是行,行即是知”。诚如王阳明所说:“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又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是一个功夫(行也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如果片面地强调“知难行易”就会成为“方法盲”,如果片面强调“知易行难”就会沦为“书呆子”。

举个国外的例子。

美国汽车先驱亨利·福特起先读的书很少,可是他却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叫书本知识,什么叫实际能力,什么叫“知行合一”方可成大业!

福特只凭着对汽车事业的热爱,决心将这个原来属于“高级分子”的专有玩物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变成大众化的交通工具。他想到了,也讨诸实践了——他建立了福特汽车厂,并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一个在汽车行业不起眼的人,却比当时的整个美国汽车知识界多出了个心眼:把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纵深化,边琢磨边学习边提高。

用福特自己的话说,真正有学问的人不是他先有多么高的知识文凭,而是要拥有比别人宽阔的胸襟,和在“知”中多一个“行”的心眼,以及在“行”中多一个“知”的心眼。没有这种胸襟和心眼,即使你拥有再多的知识,理论上再能标新立异,那也是好高骛远,实难有作为。

相比之下,现在持着文凭、看上去学富五车的大学生在社会上已是汗牛充栋,然而其中有不少的大学毕业生有着一种本能和自负感以及学术虚荣心,即使参加工作了,亦不遗余力地将学问变得玄之又玄,以为这样才能让企业老板刮目相看,殊不知当今社会多数企业根本不需要你的这些缺乏实际操作性的理论,更不要文凭上的博士能力上的幼儿生,人们所要的,是如何利用知识,使自己活得更好。

书本知识的本身,是人类克服了困难而得来的经验,本应是吸收了知识之后,令自己更高更强更勇猛更有实践心得,但端看当今中国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难找工作,即使找到工作后,长时间里找不着北,一遇到难题就只觉得到哪里都是单位老板心太黑,水平太次,对不起自己,一心想着跳槽换环境,不多动动脑筋想想自己读了那么多书,究竟为什么到哪里接触什么工作都插不上手,这确实是许多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成交高于一切 异侠 异度学院 石·玫瑰·剑 净世 宇宙之魂 魔法与剑 林肯传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 激发无限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