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读懂《系辞》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读懂《系辞》

九十八、知往察来

书籍名:《读懂《系辞》》    作者:曾琦云
推荐阅读:读懂《系辞》txt下载 读懂《系辞》笔趣阁 读懂《系辞》顶点 读懂《系辞》快眼 读懂《系辞》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读懂《系辞》》九十八、知往察来,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推崇到极致的评价

这一讲我们来讲解第六章的第二段内容,叫“知往察来”。这是《易经》最重要的一个功能,知往的目的还是要察来。《易经》是逆数,往者顺,来者逆,故易经能知来者也。



子曰: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孔子首先把易的这一功用给点了出来,《易经》就是用以彰往察来的。唐太宗也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明白了过去是怎么回事,就会知道将来的发展情况。仅仅这些,还是没有把《易经》的作用说完全,接下来又说了几个方面:“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

先说“微显阐幽”,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而细节往往体现在人们不太关注的方面,在细微处,能把细微处的事情都做好了,事情才能成功。《易经》能把细微处的人们不常关注的方面给显示出来,并且还能把看不见的问题也能描述出来。就像我们常说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堤有蚁穴,而蚁穴并不在明处,而是在里面,在暗处。表面上有没有体现?有体现,只是一般人看不出来,专业人士还是可以看出来的。《易经》还是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时,我们也会觉得一些事情,本来应该困难重重的,但突现事事顺利,顺利得都让我们不敢相信,其实这里面可能就会有问题了,所谓“事出突然必有妖”,只是一时半会儿还察不到问题出在哪里。这些都需要我们有双火眼金睛,来“微显阐幽”。

“开而当名辨物”,“开”是开释,“当名”就是每一卦的卦名都非常适当、妥切、合理,“辨物”就是察辨事物的内在规律与道理。我们知道《易经》的每一卦都有一个对应的卦名,这个卦名与事理如何联系的,里面有着怎么的人生、宇宙自然、物理的规律与道理,通过易的卦爻辞可以揭示出来了。我认识一个研究卦爻辞的老先生,他断卦非常厉害,他能根据卦名卦爻辞来推断你所问事情的前因后果。

“正言断辞”,就是易卦的卦爻辞,“正言”把里面的卦爻辞弄明白,不能曲解。还有一解就是把卦爻辞解说的道理正确对待,正确执行。不能合我意的我照做,不合我意的,我糊弄。更有甚者,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是以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而是以我为中心办事,其结果都不会好。

如果上面讲的这些,你都能做到了,那么你学的《易经》就“则备矣”,就很完备了。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易卦的名称很小,但包含的事类却是很大的。说一个“艮”卦,名称一个字,小吧,但包含着山、石、少男、止、云、手、鼻子、背、狐、狗、庙宇、衙门、冬春之交……无穷无尽的物类事类。这些东西在经卦上就一个“艮”字解决了。所以,易经是智慧之学,一个卦就是一个类象。当人类造出无穷无尽的新的东西的时候,还能归到易卦中去。所以,学《易经》要有闻一知十的本领。

“其旨远,其辞文”这是对《易》这本书的评价,评价非常高。如果你写文章被评为“立意高远,文采飞扬”这八个字,那这篇文章就可以传世了。可惜能传世的文章还是不多,因为多数人写的文章做不到“旨远辞文”。不要说一篇文章,就是一句话能流传也要做到这四个字才可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能流传,妇孺皆知,主要是“旨远”,可见传世作品都以“旨远”而胜,“四大名著”不仅“旨远”而且“辞文”。《易》在这方面则更高。

“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前一句是对《易经》使用的语言来评价的,“曲而中”语言很婉曲,但却能切中要旨。这一点在文学上绝对是运用语言的高手。比如,我们说“天下乌鸦一般黑”,表面上说乌鸦的黑,实际语意直指某一类人,做着阴暗的勾当。后一句中的“事”,指的是里面所举的事典,也就是一些典故。“肆”就放开无收敛,也就是明肆直白,“隐”这里指隐含在里面的东西多广。也就是《易经》中所举的事典是很直白的,但里而所隐含的道理却是深的广的。所以,读易经需要慢慢读,慢慢悟,孔子读《易经》就“韦编三绝”,人生经历越丰富对《易经》的理解也就会越深。也可以这样说《易经》的道理是没有穷尽的,就算一辈子学、一辈子研究,只能说你得到的越多,越会感到易经是没办法来穷尽。

“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这里的“贰”,就是两面,指的是易经所阐述的阴阳之道,阴阳有矛盾性与依存性,相辅相承。也就是做事要知道成功与失败的道理,失败乃成功之母,有得也会有失,得失之时如何处置等。“济”就是帮助、指导。就是运用阴阳之道来相助指导人们的行动。后面一句重点落在一个“报”字上,这就是因果得失之报,所谓的有因必有果,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为什么在危难的时候有人帮你,就是因为你在某个时候付出过你的热心;同样你为什么会被人落井下石,也是因为你踩过别人。这些叫作“报”,俗语说:天道好还,报应不爽。福祸无门,唯人自召。失得之间是先失后得,你不付出,哪有回报。所谓的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所以,你所有的一切都是你怎样的付出换来的,和别人无关。所以,《易经》有句话叫“反求诸己”。这何尝不是“彰往察来”的一种形式呢!



第七章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认识《易经》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培养你的销售状元 帕尔迪:梦想由建筑开始 女性主宰的世界 女人就是要有钱 女人变有钱真简单 暖财安生:家庭理财规划书 撬开苹果 抢滩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