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历史军事 >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书籍名:《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作者:李浩源
推荐阅读: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txt下载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笔趣阁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顶点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快眼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一,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沈述师只记得,李贺辞世时二十七岁,却不大记得是虚岁二十七,还是足岁二十七。不管怎样,最晚贞元七年(791年),李贺已经呱呱坠地,给父亲李晋肃、母亲郑氏带来嘹亮的哭声了。父亲自代宗朝起,就在各地漂泊为小官,居无定所。不过,此时的天子唐德宗已经从建中朝的混乱中走出来,战火没有过去频繁,在河南昌谷,李家人保全性命,安然生活还是可以期待的事情。李贺生时李晋肃已近晚年,也终于在陕县为一地的父母官。最晚在贞元九年(793年),李晋肃还在陕县为官。有人说,李贺早年的生涯朝不保夕、忍饥挨饿,这是不准确的。一方面,李贺能作诗文,除去个人天资不说,能阅读到大量书籍是必要条件。那么,李贺家纵使不是巨贵、大富之家,也至少是三餐能供、读书有保障的。另一方面,李晋肃所在之县陕县系属望县,在唐代,县令品级已达六品,虽不能算是高官,但也勉强站在中级官员的行列。还是那句话,纵非显贵,也不至于沦落。

李贺过了一段县令公子的无忧时光,七岁时,他的神童之名已经为人所知。他不仅早慧,而且勤奋,人们夸他“能苦吟疾书”(1)。就在李贺七岁这年,将来和李贺交情甚深的韩愈、皇甫湜等前辈,已经步入政坛,展露文采。《唐摭言》说,李贺当年已经见到了韩愈、皇甫湜,并大笔一挥,写下《高轩过》之奇文,拜谒二位才子——然而,这与诗中记录的情形完全不符,他七岁能诗是不假,但也没有到神乎其神的地步。

李晋肃任职陕县,家安在邻近的福昌县昌谷乡。今日说起,似乎是专于农业、平平无奇之乡,但是在唐代,此地丘峦原野相间,小山葱郁,流水潺潺,竹林茂密,风景优美。更重要的是,因其位于从长安去往洛阳的官道之上,至元和年间,此地还建有粮仓、设置市镇,将东南来的大量粮食货物转运到长安去。此地山环水绕,又处要冲,吸引了不少显贵和文士驻足吟咏,皇家也不例外——隋唐在此建有行宫连昌宫。连昌宫周边,还有大面积的园林,这些都是李贺生活和游历的地方。从他客游四海和回乡闲居的诗文中,可知昌谷生活的田园风光:

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

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

——《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节选

在家的日子里,李贺还会到山涧边钓鱼:

溪汀眠鹭梦征鸿,轻涟不语细游溶。

层岫回岑复叠龙,苦篁对客吟歌筒。

——《溪晚凉》节选

到幽谷中徒步:

长峦谷口倚嵇家,白昼千峰老翠华。

自履藤鞋收石蜜,手牵苔絮长莼花。

——《南园十三首》其十一

据说,其家之北,当有竹林;其家之南,当有园林。有热心李贺故事的家乡父老认为,连昌宫的遗迹边有一片竹林,此地也被称作“南园”,在其间平旷的土地上,应当是李贺生息、成长的屋舍。但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早已探访过李贺的故宅,那是一处朴素的山舍。在山环水绕、幽静宜人的昌谷,李贺自小与自然亲密接触,在天地间自由生长。与都市中人不同,山居的那些日子里,望着朝霞暮云、旭日皓月,对着故殿荒庙,李贺的想象如奔马般恣意驰骋,也在潜意识中陶铸其不羁、瑰丽的诗风。日后,这里能走出一位身心豁达、胸怀凌云之志的天才,也就不足为奇了。张耒游过此地,也不无感叹地说道:独爱诗篇超物象,只应山水与精神。

在这段居家读书的少年时日里,李贺常常会骑着毛驴,挎上一个破锦囊,带着父亲从四川带回的小仆(巴童),早出晚归,搜索枯肠,吟咏诗句。流连山水之间,李贺每每忘情。李贺身体不是很好,十六七岁上,头发已经斑白。“终军未乘传,颜子鬓先老!”还没有到弱冠年纪,风华正茂的李贺在昼夜思索中,竟显老态。母亲郑氏看到儿子在作诗上这样下功夫,不禁叹道:“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生命不止,歌诗不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佛是一棵树 永不放弃自己 做有出息的孩子 赢在起点的哲理 二十几岁,决定你的一生 赢家 迎头撞上心理学 应该这样表达你自己 耶稣的真实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