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历史军事 >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书籍名:《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作者:李浩源
推荐阅读: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txt下载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笔趣阁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顶点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快眼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二,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契丹在初唐时本是出没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游牧部落,关于契丹的来历,流传着悠久的“青牛”“白马”“仙人仙女相会”的传说,但具体源自何族、何代,没人说得清楚。南北朝末年,契丹部族已广泛活动于辽河地区,但由于北有强敌突厥,西是中原王朝,契丹只是一个常常“挨揍”、漂泊无着的小部落。唐朝立国后,契丹大贺氏历代首领与唐朝交好,关系还比较密切。但随着突厥的再兴和武则天的强势打压,契丹族干脆扯起反旗,在突厥支持下自称可汗。武则天大怒,连连发兵北上,但屡屡损兵折将,战争打得很惨烈。从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到开元初年,唐与契丹打打和和,契丹也从一个小部落成长为唐朝的重要边患。

开元十八年(730年),与唐廷来往密切的契丹首领李邵固被害,权臣可突干觉得这人没有狼性,干脆让更好控制的遥辇氏家族做头领。这样一来,契丹和唐廷再次决裂。不过,唐廷和吐蕃的血战刚刚结束,正好腾出精力,收拾契丹。给契丹摇旗呐喊的突厥,实力也大不如前。当年,唐廷已经安排大军,严阵以待。又准备一年后,在西北战功赫赫的老将信安王李祎被调往河北,全面主持对契丹的作战。

高适同这些将军一样,是怀着志在必得的信念北上的。在途中,他想到了魏徵、郭元振、狄仁杰。何必向更古的朝代去找精神标杆?本朝已经有三位名臣,可以做高适的精神支柱!高适的态度非常务实,他一路上和负责军务的官员以及当地的县令、县尉保持书文往来,又对契丹反叛、唐朝出战的局势有一定的理解。他批评唐朝对契丹的和亲政策,认为这是苟且和姑息,当然,他一不主掌局面,二不曾与契丹接触,所有的批评也是建立在传统的观点上。旅途漫漫,直到开元十九年(731年)年末,他才抵达营州前线,不久,信安王李祎也率军抵达。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高适从没来过边境,一下子从安宁的农田,走向辽阔的山野,整个人都打起了精神,下一秒就想在信安王李祎的驾前,建功立业。他在李祎的幕府逗留了一段时间,不断写吹捧李祎的诗文,希望李祎看看自己。李祎专心战阵,为的是安定边疆,哪里顾得上高适的吹捧?更何况,高适来路不明、一无所有,为什么要找他呢?李祎出兵如电光石火,很快就大获全胜,高适仍然在他的幕府里,赔着笑,庆祝胜利。高兴是高兴,可论功行赏,与他高适何干?李祎还朝,不带走任何一个高适。

人生,经常是要站在幕边给他人鼓掌的。鼓掌完,高适打算去长安碰碰运气。路上遇到了好友王之涣、郭密之,他们都是为人潇洒豪迈,但求职处处碰壁的人。三人聚到一块儿,高适把不受待见的难过都给吐了出来。最后总结了一下,将十年不幸归结在“倒霉”二字上。王之涣和郭密之说了什么,没有记载,想来壮年失意男子,也是各讲各的惨状吧。

辞别好友,还是得回去种地。高适南归不是一路狂奔,他并没有被难过冲昏头脑。每过一地,他都给本地的刺史写诗,其中还包括勉强同自家沾亲带故的恒州刺史韦济。诗人一片热情,但都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答复。此情此景,让他想到了平原君,人家多热情、多直接,同在河北,千年间就有那么大的差距吗?高适不解,只有赋诗叹息。

回到宋州没多久,朝廷又给高适提供了求职机会。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朝廷下诏开制科,作为特别考试,招揽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有突出才干的人才。高适觉得,这说的就是自己!赶紧拿到了推荐资格,冲到长安准备考试,结果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了。这一年还有一次进士考试,同样不中的某位小老弟,姓杜,名甫。

这一次不中,高适的内心应该是比较平静的。毕竟,招揽特殊人才的考试,本来就充满了奇遇和风险。在长安,他遇到了不少名流。有张旭,这是一代书法大师,和各界人士往来密切。有颜真卿,还是著名书法大师,但同时,他也是书香门第颜氏冉冉升起的新星。长安不像宋州,长安到处都是名门高官的宅邸,有的是交朋友的机会,当年,高适或许在城南韦氏的花园里,与王维一同出席宴会,赋诗欢庆。不过,这些比起他与王之涣、王昌龄的饭局来,都不值一提。

初冬,天冷,下小雪,三个人拥着加厚的袄子,赶到酒肆喝两杯,暖暖身子。都在长安闯荡,暂时都没闯出什么名堂来,一两杯劣酒,已经是消费极限了。这时,一群梨园的艺术工作者来到酒店,他们年纪尚小、职业稳定,不一会儿就占据了酒楼的好位子。三个老男人识趣,凑到一边烤火,看着这些少年恣意青春。四位华服丽妆的歌姬随之登楼,与十来位歌手、乐师一起,演唱、弹奏当时的流行歌曲。王昌龄仔细听了听,原来都是当下风行的诗歌,他拍拍两位老兄弟的肩膀,凑在他们耳边说道:“哥几个,就写诗这个问题,咱们私下较量很久了,一直没个定论,你们看啊,今天这几个名家,”说着,三人望向那些曼妙的身影,“他们唱谁的诗句多,咱们谁就厉害。”大家觉得这个办法很公道,便躲在一边,侧耳聆听。

不一会儿,歌声响起:“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沾了炉灰,在墙壁上得意地画一道记号,又不敢声张,小声道:“一首绝句啦!”

不一会儿,另一个歌姬婉转开口:“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独是子云居。”这诗,是不久前哭送早逝好友的,高适听了,心里仍不是滋味,淡淡地画了一道记号。

此处才歇,那里又起:“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眉毛都快挑上幞头,又画了一道记号。

王之涣坐不住了,他压着声音说:“得意什么!这些啊,都是二三流歌手,文化水平也不高,也就唱唱你们的诗。那些一流歌手,唱的都是阳春白雪,他们不懂,也唱不来!”说罢,他用手一指,正正指向里面最为美丽端庄、受人喜欢的一位,说:“如果,如果哈!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不和你俩比。”高适和王昌龄嘿嘿一笑。

“如果……”王之涣比较严肃,“如果,她唱了我的诗,你们就赶紧从座位上下来,拜我为师!”高适和王昌龄都快忍不住笑,憋红了脸,点头答应,等他出糗。

不多时,轮到了那位双鬟宝髻、铅华动人的女子,她一开口便似珠如玉,满座倾倒,可她唱的,偏偏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兴奋地跳了起来,一只手拿酒便灌,另一只手指着目瞪口呆的二人,说:“你们听听,你们听听!”说罢,大笑不止。王昌龄、高适也放声大笑,互相劝酒。

这边的开怀大笑,引来了那边的注目。有好事的歌手说:“几位郎君,什么事那么开心?”王昌龄和高适便一五一十把斗诗的事讲了出来。歌手们非常惊讶,原来他们就是作者本人。大家赶紧迎上去行礼,领队的人说:“我们有眼不识泰山!几位才子如果不嫌弃,一起来喝杯酒吧!”这样的好事,三人怎么会嫌弃,赶紧加入,开怀畅饮。

那一日,王昌龄已官任校书郎,王之涣、高适尚在蹭蹬之中,心情不快。三人相聚,已是难得;酒肆遇知音,更是幸运。“难道执掌大权的人,欣赏能力还不如这些歌手吗?”高适心中不解,有些沮丧。不过,他此时已算小有名气的诗人了,务实的高适是不会放过这点积累的。他觉得如果科举之路不通,那么就要去边疆碰碰运气,他开始打听各地藩镇招募的消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佛是一棵树 永不放弃自己 做有出息的孩子 赢在起点的哲理 二十几岁,决定你的一生 赢家 迎头撞上心理学 应该这样表达你自己 耶稣的真实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