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全文阅读

人人书 > 文学作品 > 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

第二篇 技术依赖和自主开发的不同命运

    从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的自主创新看技术变革下的两条道路[1]

    下面所讲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规模不大但十分重要的工业领域——柴油机喷油系统(油泵油嘴)工业。20世纪90年代末,柴油机喷油系统的技术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即从传统的机械式转向电子控制式。这个由国际主导厂商推动的技术变化一下子就威胁到了中国油泵油嘴工业的生存。面对这种威胁,中国最大的油泵油嘴制造企业——无锡威孚公司——丧失了自主开发新技术的信心,为了“引进技术”而不得不接受外国企业苛刻的合资条件:外国企业对合资企业控股67%,使其成为自己事实上的子公司;同时以不能与合资企业产生竞争关系为由,规定威孚母公司永远不得进入欧Ⅲ及其以上排放标准的产品领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威孚进行合资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引进电控喷油技术,而合资的结果居然是使自己永远不能进入这个技术领域!

    与此相反,处于同一个行业和同一个城市的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面对同样的技术变化,却走上了自主开发的道路。历经10年坚忍不拔的努力,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于2005年开发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控高压共轨喷射系统,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作为一个戏剧性的对比,威孚于2004年退出了欧Ⅲ及其以上排放标准的产品领域,而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却在同一年中止了欧Ⅱ及其以下排放标准的产品研发,集中力量进行欧Ⅲ及其以上排放标准的产品研发。

    两个企业的两条道路及其结局说明了有关自主创新的重要主题。经济全球化已经使技术引进的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中国企业有可能从外国企业买到技术(许可证),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市场并不开放。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认为是技术来源的外国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企业已经被外国企业当作竞争对手。在这种条件下,中国企业引进技术的形式不得不越来越多地采取合资形式,而合资又越来越多地采取由外国企业控股的方式。因此,依赖技术引进的路已经走不通了,自主创新已经不可回避。

    同时,自主开发并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意味着封闭(似乎只有引进技术才是开放的)。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的自主开发过程是高度开放的,包括对外国技术知识的大量学习。是否开放并非依赖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之间的区别,而两种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进行以产品为导向的研发活动。依赖引进技术只能使用现成的产品设计,只能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所以没有自主开发内容的技术引进只能导致技术依赖,而技术依赖在开放市场条件下最后只能导致中国工业的灭亡。相反,自主开发则要求中国企业自己发展出产品概念、进行系统设计以及解决所有的相应技术问题,即使需要学习外国技术甚至购买零部件或技术许可证,也是以自己的理解去吸收外国技术知识,所以自主开发在学习外国技术知识方面更有效。只要奋起自主开发,中国企业就会锻造出来越来越强的技术能力。同一个工业中一正一反的两个例子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

    * * *

    注释

    [1]本报告完成于2006年1月,原标题为《从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的自主创新看技术变革下的两条道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