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可复制的沟通力:樊登的10堂表达课全文阅读

人人书 > 文学作品 > 可复制的沟通力:樊登的10堂表达课

甜点

    甜点就是演讲的结尾部分。为什么把结尾部分叫作“甜点”呢?因为这里要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为听众创造一种感觉,比如紧迫感、诱惑感、惊喜感等。

    我在跟大家分享《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这本书的时候,在结尾部分就设置了一个“甜点”。那么,我是怎么讲的呢?

    我说:“达·芬奇在临死前一周的一天,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了一条笔记,说明天一定要搞清楚啄木鸟的舌头是什么形状。那么,你们知道啄木鸟的舌头是什么形状的吗?”

    大家都回应说“不知道”,我接着说:“啄木鸟在啄树的时候,力量很大,对吧?那么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用啄木鸟啄树的力量去撞树的话,可能一下就撞死了。但啄木鸟却可以一直啄,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因为啄木鸟的舌头是它的喙的三倍长,平时不需要啄树时,它就把舌头缩回来,再从下颚穿出,向后绕过后脑壳,再从脑顶前端插入右鼻孔里固定住,留下左鼻孔用于呼吸。而当它啄树的时候,它的舌头再从下腭滑出来,这样就起到了类似弹簧的作用,使它啄树时也不至于受到巨大的冲击力。”

    我讲到这里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但这与达·芬奇有什么关系呢?这时我问听众:“当你们知道了啄木鸟的舌头长这样后,这与你们的生活有关吗?”大家都摇摇头,说:“好像没什么关系。”“那跟达·芬奇的生活有关吗?”“似乎也无关。”但达·芬奇为什么要理解这件事呢?这就是纯粹求知的乐趣。所以我们需要知道,达·芬奇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伟人,是因为他拥有纯粹求知的乐趣,是为了求知而求知。

    当我用这个案例作为分享这本书的结尾时,大家都发出“哇——”的惊讶声,现场气氛一下就热烈起来。这就是“甜点”的作用。

    演讲的收尾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就像飞机降落时轮子接触地面的那一刻一样。不论前面的内容讲得多精彩,如果没做好结尾,就会给你的演讲大大减分。

    演讲结尾的方式也有很多,比如用一句名言来结尾,我在讲课时就很喜欢用这种方式结尾,可以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也可以用一个故事或一个典故来结尾,用来反衬前面所讲的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而言之,要组织一场高效的演讲,不仅要有精彩的“坡道”,有“硬货”满满的“发现”,还要有能唤醒大家感性的“甜点”。回顾打造精彩演讲的这个过程你会发现,中间的“发现”部分基本上都在唤醒大家的理性,让大家觉得你的论证有道理、有科学性;而到了后面的“甜点”部分,就一定要想办法点燃听众的热情,让听众觉得:“哇——多美好!”“哇——真精彩!”这样就能使整场演讲显得既理性又感性,从而给听众带来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
网站地图